新時代外語院校發展的根本遵循
2021年9月25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八十華誕前一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外老教授們回信,向北外建校80周年、北外全體老教授、師生員工以及校友致以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并對北京外國語大學乃至全國外語院校的改革發展提出殷切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肯定外語教育事業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更指出了外語教育事業的時代方位和發展方向,解決了長期困擾外語院校發展“何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性問題,成為外語院校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外語院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數量上,外語類院校以及各高校的外語學院、外語系、外語研究中心等實體單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龐大的外語院校方陣;在功能上,各外語院校在人才培養、對外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服務了國家改革開放及對外交流的迫切需要,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人工智能日新月異,世界格局悄然改變,外語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具體言之,外語院校過去得以“發家”和“安身立命”的外國語言教學,正在隨著國民外語素質的普遍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等的飛速發展及外語類院校自身的相對“飽和”而變得不是“不可替代”,外語教育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開始遭受質疑,甚至外語院校存在的合法性也受到爭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你們辛勤耕耘數十載,矢志為黨和國家培養外語人才,年事已高仍心系于此,這就是人民教師的責任擔當。回信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深情厚愛,這是對以北外老教授們為代表的、奮斗在我國外語教育戰線上的全體外語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傳遞了黨和國家對外語教育的關注、對外語院校的關心、對外語教育工作者的關愛。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深化中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深刻指出了外語教育的歷史方位,深刻指出了新時代外語院校改革發展的現實站位。其中,“外語院校大有可為”的重要論斷,無疑是對廣大外語教育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對增強我們的教育自信和外語教育情懷意義重大而深遠。
語言對于推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展現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精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鑄就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外語專業不僅具有工具理性,更兼備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價值理性。在國務院學科設置名目中,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范疇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和翻譯學,拓延到了比較文化與跨文化研究、區域與國別研究等諸多新領域,充分彰顯了外國語言文學隨著時代而悄然發生的學科使命和價值的極大提升。
進入新時代以來,外語院校要回應時代要求,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把準方位,找準站位,堅守本位,自覺擔負新責任,自覺履行新使命,自覺踐行新追求;外語院校要實現深刻轉型,面向全球辦學治校,立足服務于國家發展大戰略、大格局、大使命來謀劃自身改革發展;外語院校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為建設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作出應有貢獻,更要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征程中,展現新作為,建立新功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繼續發揮傳幫帶作用,推動北外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回信回答了外語院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培養什么人上,“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復合型”(即“‘三有’復合外語人才”)是新時代外語人才的特質和根本標準;在怎樣培養人上,“發揚傳幫帶”“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是新時代外語教育的基點;在為誰培養人上,“為黨和國家”是新時代外語院校辦學的站位和根本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明了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這是新時代外語人才的使命和價值體現。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特別是關于外語教育的重要論斷,如同大海航行的指南針,指明了新時代外語院校的發展方向,成為所有外語院校辦學治校、辦好外語教育的根本遵循。廣大外語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契機,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鞭策、激勵和指引下,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深刻思考、精準把握新時代外語院校“何以安身立命”這個根本性問題,增強憂患意識,抓住歷史機遇,自覺把自身置于偉大事業高起點,置于外語教育大格局,再接再厲,砥礪奮進,為黨和國家再立新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奉獻力量。
(劉生全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黨校副校長、博士、研究員,馬曉燕系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