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探索高水平民辦大學特色發展之路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坐落于江南水鄉歷史文化名城、魯迅故鄉紹興,江南的山水滋養她的聰慧和靈秀,東西方文化交融又使她與眾不同。40年的辦學歷程,從最初抓住機遇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到制定戰略規劃實現內涵發展,確立“打造中國民辦大學卓越品牌,建設百年名校”的愿景目標,這既是對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階段的主動適應,更是一代代越秀人四十載春華秋實對立德樹人初心的堅守。
近年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捷報頻傳。兩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獲批浙江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合格評估;與新西蘭東部理工大學合作,率先在國內同類高校中獲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等等。在追逐“建設百年名校”夢想征程中,這所年輕的高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堅實。
從“和暢堂”到“一校兩區”,實現三步跨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乎社會的明天和未來,是生生不息的事業。回報社會的一個極好方式就是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學校理事長、新和成集團公司董事長胡柏藩老師說。回眸40年發展歷程,每一個堅實發展印記的背后,無不書寫著越秀人櫛風沐雨、苦干實干的激情,見證著越秀人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品格。
1981年,當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帷幕,紹興教育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教育家、民盟盟員邵鴻書先生,敏銳地覺察到國家的外向型經濟對實用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從開辦英語、日語兩個中職班級起步,后來在紹興民盟的支持下,經紹興市教育部門批準,正式建立紹興市首所全日制民辦職業高中——紹興越秀外國語學校。1986年9月,在一條名為“和暢堂”的小路盡頭,一塊僅8.7畝的地塊上,越秀有了自己的校園。1998年,學校稽山校區遷建規劃正式啟動,從和暢堂走向有著厚重人文歷史的會稽山麓,是學校準確抓住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機遇、實現規模發展十分關鍵的一步。1999年經浙江省政府部門批準開始籌建“紹興越秀外國語職業學院”,成為全省首批籌建的4所高職學院之一。2008年學校經國家教育部門批準正式升為本科,并更名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2009年學校在鏡湖高教園征地530畝,新增一個校區,成為先入駐鏡湖高教園的3所高校之一。從稽山到鏡湖,是學校實現新發展的又一大步。
今天的越秀,已擁有稽山、鏡湖兩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近1300畝,設有14個二級學院、46個本科專業、15個外語語種,凝聚了1000多名教職員工以及全國20個省份的16500多名學子,吸納了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外籍學者和教師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
從SPT到“外語+”,重塑應用型理念
創辦伊始的越秀面對改革開放新形勢——我國急需大批直接能使用外語從事對外經濟貿易的實用型外語人才——率先推行外語教育改革,提倡“聽說領先,重在應用”的外語教學方式。升格本科后,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調整,明確建設“應用型、國際化、高水平”民辦本科高校的目標,完善了“SPT(SystemofProfessionalTalent)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外語應用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專業實踐與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3個核心能力。2017年學校制定完成中長期發展規劃,進入內涵發展關鍵期,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提出了“外語+”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單純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向“外語+”模式轉變。
校長徐真華表示:“學校注重發揮15個外語語種和46個專業優勢,通過專業教學與外語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本土教學與境外教學的有效融合,旨在培養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實踐創新能力強,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國際視野且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應用型人才。”多年來,“外語+”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等連續多年位于同類高校前列。學生在全國、省市級專業學科競賽中捷報頻傳,近5年共317人次獲國家級別獎勵、790人次獲省級獎勵。如俄語專業陳詩達同學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多語種全球說大賽”中獲得俄語組冠軍;阿拉伯語專業學生胡楠獲“第二屆全國高校阿拉伯語文學翻譯大賽”一等獎;德語專業學生團隊獲得“我的中國”全國德語短視頻大賽一等獎;英語專業學生團隊獲“浙江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特等獎;印尼語專業學生李歡獲“首屆中國高校印尼語口語大賽”一等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獲“全國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大賽”本科組特等獎;網絡傳播學院學生團隊獲“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數字媒體科技作品及創意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從兩個語種到“一體兩翼”,布局學科專業
風雨砥礪,薪火相傳。辦學40年來,學校從跨越式發展轉型到了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學校從創辦初期的兩個外語專業,到現在的15個外語專業,已形成以外語為特色、文學為主體、經濟學與管理學為兩翼、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體兩翼”學科專業布局。外國語言文學獲批浙江省一流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法語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4個學科獲評紹興市重點學科。翻譯、漢語國際教育兩個專業獲評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法語、朝鮮語、日語、編輯出版學、國際商務、酒店管理、翻譯、漢語國際教育8個專業獲評“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朝鮮語、英語、法語、傳播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酒店管理、國際商務8個專業獲評省級優勢(特色)專業;“跨文化交際之旅”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學校發揮多語種與學科交叉集成優勢,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前,學校教師共主持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2項,市廳級科研課題503項。學校積極對接浙江“重要窗口”實踐,與浙江省多部門、寧波保稅區等簽訂了多種形式的合作服務協議,與國內外12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在咨政服務、高端會務翻譯、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商務發展規劃、網絡輿情監測、地方城市宣傳等多個領域開展社會服務。
從“三自管理”到“三全育人”,堅守立德樹人初心
“和成育秀”校訓的內涵是物和嘉成,臻于至善;敦品勵學,涵育英才。40年辦學歷程,學校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自1989年3月成立黨支部以來,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從支部發展為黨委,從完善黨委職能部門到配強二級學院專職黨委書記,從堅持“三個融入”到創設“三個指數”,不斷探索創新民辦高校黨建工作,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凸顯。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民辦高校黨建特色項目、浙江省“黨建強、發展強”黨組織、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浙江省文明單位、紹興市“五星育人、三名爭創”黨建示范學校等。
學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并形成了鮮明的育人特色。在高職階段提出“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思政教育理念。升格本科后,學校探索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時培育了大學生教官隊、社區義工等一批育人品牌,獲浙江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項、市德育成果獎12項。大學生教官隊于2018年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黨建樣板支部”,2021年被浙江省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在G20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成員國部長會議、博鰲亞洲論壇、兩岸大學生義工文化交流等大型國際賽會和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活躍著越秀學生義工的身影,在服務中彰顯越秀學生的時代擔當。
從“立足浙江”到“面向世界”,打造卓越品牌
2020年,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東部理工數據科學與傳播學院正式揭牌,標志著學校國際化辦學邁上了新臺階,率先在全國民辦高校中獲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一門語言就是一個窗口,一所高校就是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學校依托多語種優勢,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多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每年派出700余名學生出國(境)進行長短期語言文化交流,開展本科雙學位、本碩連讀等留學項目。學校目前是“聯合國學術影響”組織成員,被浙江省授予“浙臺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突出貢獻單位”。
學校開展國別區域研究發揮智庫優勢,在做強東北亞研究中心、非洲大湖區研究中心兩個“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的基礎上,“網絡安全與文明社科普及基地”獲批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3個平臺獲批紹興市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同時培育了多個校級科研平臺和智庫。與美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高校和機構建立了“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多年來,各平臺著眼于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文交流中的相關問題提出有效方案。東北亞研究中心近3年出版東北亞相關學術專著5部、譯著14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3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38篇,CSSCI收錄論文7篇,權威雜志論文3篇。立項國家課題7項、省部級課題10項,獲得省級一等獎兩次、二等獎一次。一篇研究報告獲外交部門肯定性批示、4篇研究報告獲省級領導肯定性批示、5篇研究報告被省級政府部門采納。編譯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應對動態簡報11期。
四十載沐雨櫛風,四十載春華秋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宛如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承載著激情與夢想,厚積薄發,立足平凡,追求卓越,朝著打造中國民辦大學卓越品牌的目標砥礪前行。(馮麗琴 陳園進 胡霞琴)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