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 ——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探索實施“夢想+”德育模式
開學有一張特殊“船票”寄托特別夢想、夢想+勞動大課堂課程、花樣校園放飛夢想……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成立于2004年,學校將“夢開始的地方”確立為學校的育人特色理念。
17年來,學校以“夢”為載體,21天“夢想+”德育實踐打卡模式推廣到該校的5個校區、學區的13所城鄉小學以及跨省交流的聯盟學校的14所革命老區小學,受益師生達4萬余人。
如何實實在在實現育人目標?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從點滴做起,從日常生活中將夢想根植在孩子心中……
開學初,每一個孩子都要把這個學期的夢想寫在紙條上,放進小紙船里,到學校的夢想池去投放……每一項活動都“儀式感滿滿”,通過這樣的儀式,讓孩子親身體會,融入其中。
從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有機統一的角度架構“夢想+”小學德育實踐模式頂層設計,確立“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的德育目標:以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兒童個性發展需求為前提,將學生發展素養定位為“知行美、道德心、中國魂、創造力”,引導學生建立“我的夢”;通過學校德育實踐,引導學生將“我的夢”對接“中國夢”精神內涵,實現兒童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有機統一。
濱湖路小學針對課程育人方向、課程構建、學科性滲透和校本化改革,將“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心理健康”“習慣養成”等德育6項內容進行整合,向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滲透。
語文教師黃瑾在二年級上冊《一封信》中,就巧妙地融合德育內容。在字音、寫字教學環節以“趣”為先,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生字上,寫字姿勢一尺、一拳、一寸,端正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空隙等分別得一顆紅豆,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誠懇的態度互評、互助,鞏固良好書寫習慣。
為了實現對國家課程內容的補充夯實和拓展延伸,學校開發了“夢想+”德育實踐課程下的“夢想課程”與“成長課程”。德育與學科課程的滲透,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多元、個性化發展,在勤奮中實現“我的夢”自我價值,依托學校“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的德育目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推動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有機統一。
“學校德育課程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是一個難點,但是濱湖路小學從建校開始就一直這么做了。”校長謝小燕介紹,17年來,學校堅持以“夢”為載體,構建“夢想+”小學德育實踐模式,開展從“我的夢”到“中國夢”的教育模式探索。
德育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系統,以鞏固與促進學生道德內化。謝小燕介紹,為讓評價有落腳點,改變評價結構單一、形式僵化的局限,學校創新評價和呈現的方式,量化德育內容,讓其校本化。
濱湖路小學從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彥博數豆》得到啟發——“養成一個好習慣,投入一顆小紅豆”,以“紅豆”為載體,創造性地打造由學校輻射到家庭的多元“夢想+”德育評價,兒童充分參與德育評價,實現德育評價多元化,并與“夢想+”德育實踐課程相輔相成。
經過17年的實踐探索與完善,濱湖路小學“夢想+”模式產生廣泛影響。學校承擔各級各類小學德育相關培訓(現場會)60次,組織1000余次德育實踐活動,借助1所大學力量、1家企業效應,推動成果研究;深入8000個家庭,有效提升學生素養。截至目前,已有4萬余名學生、596名專任德育教師及2400余名其他學科教師受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