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中心小學 讓勞動教育真正扎根在“土壤”上
“學校育人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教育學生對知識躬身修行,更要教育學生用身體‘丈量’世界。”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中心小學校長楊立峰說。
橫河鎮中心小學位于橫河鎮中興西路152號,占地45畝,目前有33個教學班、1310名學生,是寧波市勞動教育示范學校、慈溪市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堅持以“為每個孩子打造亮麗的人生底色”為辦學理念,堅持“學有所長,全面發展”的學風,注重內涵發展,堅持“五育并舉”,以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實現“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全力打造“五彩少年”的教育品牌。
為了讓學生理解勞動、尊重勞動,學校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形成了全方位的“5個1”德育實踐矩陣:每班有一處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菜園;每人有一個勞動崗位——管好身邊的一平方米;每家有一份勞動記錄——我是家務小達人;每周有一堂勞動課——校內生活技能提升勞動教育課程;每月有一次社會實踐——校外環境衛生公益性勞動。1+1+1+1+1=5,5個板塊的活動內容均與學校“五彩少年”的評選相掛鉤,充分挖掘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豐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小菜園,大樂趣
橫河鎮中心小學的開心菜園始建于2011年,占地近2000平方米,擁有占地如此之廣的勞動實踐基地,在整個慈溪市乃至寧波市學校中也是不多見的。
“我們學校每個班級都認領了2—3畦地,用來種植農村常見的蔬菜瓜果。豆角、蘿卜、黃瓜、番茄、油菜、小白菜……應有盡有。每周的勞動課,學生們自告奮勇地爭著跟隨老師參加勞動,給蔬菜松土、播種、施肥、養護、管理、采摘等。”教師孫杰波說。
如今,在開心菜園里,時常能看到學生們勞動的身影,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聲。雖然一開始無從下手,還需要出力流汗,但這也正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學生們有了親身經歷,更懂得食物的來之不易。
“僅憑口頭上號召節約,現在的孩子很難感受到其真正的含義。引導他們到‘開心菜園’參與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多一些流汗的體驗,直觀感受萬物生長的不易,才能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諦。現在不用叮囑,孩子們都會主動把盤子里的飯菜吃干凈。”校長楊立峰說。
小平米,大作用
除了集體勞動,學校還鼓勵學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通過開設“管好身邊的一平方米”活動,從自律、整理、計劃3個維度對學生的行為提出具體要求。學校每周不定期對各班進行檢查,每個月評選“管好身邊的一平方米”優勝班級并頒發獎牌。
別看身邊這小小一平方米范圍,如果要時時刻刻保持潔凈無雜物,也不是件容易事。尤其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紙巾、橡皮屑、鉛筆頭會經常掉落。因此,好習慣要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重視養成,每名學生都要負責做好自己身邊一平方米的管理員,實行“座位三包”,同時“身兼二職”,擔任門長、窗長、黑板長、講臺長等。
許多班級的學生都備有兩塊小毛巾,一塊用于擦拭桌椅,保持桌面椅子的清潔,一塊用于處理各類應急事件,如書法課上不慎滴落墨汁等。久而久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逐步養成保持衛生和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小達人,小大人
為了從上到下推進勞動教育,學校還聯動家長,讓家長支持孩子們的家庭勞動,讓勞動教育輻射到家庭,通過家校引導來鼓勵孩子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學校根據各年齡階段學生特點,給學生安排適量的家庭勞動作業,開展“家務小達人”評比活動。家長可以把孩子所做的家務記錄下來,并通過個人微信、班級微信公眾號、“之江匯”教育廣場等平臺“曬勞動”,實現家校共育。通過家務勞動,孩子們不僅培養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還懂得了節約,懂得了分擔,懂得了感恩。
三年級學生孫琦皓的母親開心地說:“現在孩子回到家可勤快了,知道要幫我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比如掃地、洗菜、洗碗等,雖然做得還不夠完美,但是肯主動承擔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孩子的成長變化影響了一個家庭,影響了一個班級,影響了一所學校,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很喜歡,為學校的舉措點贊!”四年級學生趙玲慧的父親稱贊道。
小課程,大收獲
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便安排了每周一堂的勞動課,以30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分配,幫助學生提升校內生活技能。根據不同年段的特點,學校組織各年段每周一個勞動主題,設計了適合低年段學生的“抽屜大冒險”“桌椅排排坐”“我和文具交朋友”和適合中年段學生的“校服疊疊疊”“鞋帶PK賽”“誰是收納王”及適合高年段學生的“餐桌長,輪流當”“今天我是生活委員”“說說洗剪吹”等豐富有趣的勞動課程。
每堂勞動課上,前30分鐘開展活動,后10分鐘進行小結,可以是學生自評,也可以是師生共評、生生互評,讓學生真正勞有所得,掌握更多校內生活技能。通過這樣的系列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能力,還在潤物無聲中教導他們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小舉措,大奉獻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也促進未成年人道德建設。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公益勞動,體驗“無償”勞動的幸福感,進一步樹立奉獻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學校還與社區、街道、書城、福利院等社會機構多維聯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多途徑推進勞動教育,既讓學生動起來,從勞動的體驗中獲得滿足與收獲,同時也讓“學”生動起來,寓教于勞,寓教于樂,打造具有幸福感的勞動時光。
六年級學生胡夢雁在參加完一次關于垃圾分類的社區勞動實踐后寫下感想:“我發現,市民們光有垃圾分類的意識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加強宣傳具體的分類方法。今天的分類過程中,正巧有一位爺爺來倒垃圾,他不明白爛樹葉和樹枝屬于什么垃圾,這也恰好反映了這個問題。”
為讓橫河鎮中心小學的勞動教育更加完善,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評價標準。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表現,發放五彩卡中的紅卡和紫卡,紅卡考評學生的勞動態度,紫卡考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每學期末由班主任匯總后予以最終評定。每學年開學第一天,學校總要舉行隆重的“五彩少年”表彰大會。“五彩少年”們走紅毯、放彩球、談感言、寫愿望,真正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
以勞立品,以勞修行。勞動是辛勞的,也是靈動的。展望未來,楊立峰校長說:“我們希望讓橫河鎮中心小學每名學生在接受六年義務教育之后,都能懂得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辛勤勞動之上的,都愿意用辛勤勞動和智慧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幸福與美好。”
(楊立峰 周曉英 任小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