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好溫潤心靈 讓詩意伴隨成長 ——無錫市新吳區南星小學詩意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南星小學,自建校就有童詩教學的優良傳統。自2018年入選無錫市第二批新優質學校建設項目以來,以詩意文化建設為統領,聚焦課程建設,促進了學校內涵品質的提升。
理念引領為魂
照亮文化建設之路
鑒于童詩教學小眾化的現狀,學校努力拓寬詩教的外延及內涵,探索將童詩所蘊含的審美元素滲透、融合進“五育”,從而形成詩意文化。為此,學校積極籌謀加強頂層設計,將辦學理念確立為“在詩中長大”,育人目標調整為“向真向善向美”,寓意南星的學生在美好中成長,追求真實、選擇良善、成為美好。將人的健康發展置于學校工作的中心,有了這種核心價值追求,教師和學生才有凝聚力與向心力,學校才能快速提升、持續發展。同時,學校將校訓和學校的“三風”進一步完善。校訓:弘毅日新。校風:厚德求是;教風:敬業嚴謹;學風:博學創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的達成有了抓手,更加清晰、具象。
課程建設為重
夯實文化建設之基
課程在文化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學校著力推進“詩意課程”建設,精心打造“詩意課堂”“詩篇悅讀”“詩情活動”“詩韻創作”“詩心閃爍”五大系列,將童詩教育融入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詩篇閱讀日常化、學科綜合系列化、詩教活動主題化、進階學習標識化。
探索詩意課程實施策略。首先,促進課程融合。將童詩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探索詩意課堂。在語文學科中拓展、補充相關主題內容的詩歌,進行積累,將課文內容和人物特點轉變言語表達方式進行詩歌創作;在英語學科中創作兒歌、童謠,進行單詞串聯記憶,補充閱讀外國的經典小詩;音樂課上,引導學生嘗試為短小精悍、句式整齊的小詩配上簡易樂譜,以樂配詩;美術課上,引導學生完成畫配詩或詩配畫等。其次,積極推進課程綜合。“推倒”教室“圍墻”,依托童詩文化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開展主題活動課程;結合社會實踐、生活體驗等開展創意課程。讓童詩文化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讓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生精神成長深度融合。
豐富詩意課程實施場域。南星小學通過“線下+線上”雙線并進的方式建設“詩化校園”,重構師生校園生活。不斷打造校園詩意環境,拓展詩意文化行走空間;研究童詩課堂,探索學科育人模式;打造“行知文化園”勞動實踐基地,讓童詩鏈接勞動與生活;每周推送一首詩,課前吟誦、賞析;每月出版《南星詩苑》校報,人手一張,師生共讀,家校共讀;每學期精選主題詩,引領學生校園生活;將童詩元素融進主題德育活動、新生入學課程、儀式教育、班級文化創建等,促進學校德育詩教一體化。在線下實施的同時,學校微信公眾號同步開設童詩教育專欄,逐步擴大詩教場域。
建構童詩課堂教學模型。學校不斷探索,形成了詩歌賞讀、感悟仿作、情境創作和采風體驗4種課堂教學模型:
詩歌賞讀課:收集詩作⇒閱讀欣賞⇒精讀領悟⇒積累內化
感悟仿作課:例作選取⇒詩情體悟⇒深化遷移⇒同類仿作
情境創作課:回顧生活⇒思維發散⇒情感激發⇒創意抒寫
采風體驗課:確定主題⇒實地采風⇒詩情提煉⇒真情流淌
研發詩意課程校本讀物。學校校本課程以班級、年級、學校層級式呈現,整理了《春天幾歲了》等班級詩文集,研發了《在詩中長大》校本讀物低中高年級3冊,發表了《天空是個糖果屋》詩歌集錦,同時刊發了《南星詩苑》校報累計99期。不僅如此,學校還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設“學期主題詩”“每周一詩”“邀你讀詩”等專題版塊,形成了從線下到線上、從學校到家庭、從書本實物到電子讀物的有層次、多維度、廣覆蓋的全方位校園童詩閱讀空間。
師資培養為本
保障文化建設之源
學校詩意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于有一支專業的教師團隊,學校立足校本、外聯校外,實現了教師梯隊式成長。
以“王桂芹名師工作室”為主要平臺,垂范引領。吸納骨干教師,著力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邀請著名作家、特級教師、雜志主編、教學專家等入校指導,提升研究品質;聯合其他名師工作室等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合力共建。
學校組建“童詩種子營”和“青年教師學術發展委員會”,組織詩教“種子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展示,分專題深度研討童詩教學;還為青年教師制訂3年發展計劃,出臺培養規劃,通過專家與名師推門聽課、問題診斷等形式的引領,促使教師成才。
近兩年,3名學生獲評全國“十佳小詩人”,一名學生獲評《少年詩刊》“星光小詩人”,師生詩文發表及獲獎600多篇次,4名教師在省級雜志開設專欄,一名教師在省級基本功比賽中獲一等獎,14名教師獲市區賽課一等獎,學校獲評2020年度“全國詩教校園”。
南星小學以“在詩中長大”為核心辦學理念,正努力行走在詩意文化建設的路上,未來,讓人期待。
(王桂芹 張建中)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