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第一中學 “自信教育”插雙翼 雛鳥展翅競高飛
現代教育以開發人的智力為主,教育的形式也從教師主導課堂發展為以學生為主、自覺為主、讀書為主、訓練為主,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學生鍛煉自身學習能力的信心、培養創新型和自主型人才。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需要自信,學生成長成才也需要自信。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高要一中”)建設了以“自信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適性揚才,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讓“行為習慣好、道德品質好、理想信念好”成為培養新時代學生的育人目標。高要一中提出,教師要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用“賞識育人”的思想和智慧去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學生胸懷“鴻鵠之志”,同時腳踏實地,朝著目標和理想前行。通過探索“自信教育”,高要一中探究了基礎教育階段不同學段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各學段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銜接,通過各項積極舉措,充分彰顯“讓每個學生都發光、發亮”的文化內涵。
全面構筑“自信教育”框架
“培養人”是教育的本真使命,它定義了教育要“以人為本”,以教育對象為主體,以教育對象成為自主發展的終身學習者為最終目的。自主發展的真正內涵是適應性與進步性的統一,適應是手段,進步才是目的。
高要一中是廣東省國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校,前身為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端州郡(今端州區)寶月臺的“星巖書院”。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學生自信和良好習慣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學校根據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信與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現教育教學質量新的增長點,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校走上持續發展、內涵發展的道路。
高要一中的“自信教育”,指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和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自我認識,達到增強信心的目的。自信是一種完整的心理結構,信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發展和升華。作為認識結構的信心,可以升華為自我功效感和自我確信感;作為情感結構的信心,可以升華為責任感和義務感;作為意志結構的信心,可以升華為孜孜不倦的追求及攀登的勇氣和恒心;作為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的信心,可以發展升華為理想和信念。
推進“自信教育”要堅持四項原則:一是重要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和使命在于激發學生的無窮潛力,揚起自信的風帆,讓學生的人生變得更精彩;二是目的性,全面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自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強化學生綜合素質;三是多元性,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自信教育”活動和個體輔導活動,力求整體性與個體差異性的和諧;四是持久性,“自信教育”活動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最終達到教育目的。
多維內涵詮釋“適性揚才”
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自信對人的自我實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學校教育的題中之義。高要一中在以“自信教育”為特色文化的定位下,根據“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構建理念體系,系統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適性揚才,多元發展”是高要一中的教育理念。“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指不能主觀地評價學生是“差生”,要認識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校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重視優秀生,更要厚愛“待進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通過社團活動發掘學生的興趣和長處,給予每名學生關懷、理解和尊重。“適性揚才,多元發展”指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發展是多元的,要發揮每名學生的潛能。學校以賞識育人的理念,積極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堅持“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優秀的一面,找出個人發展根源的閃光點”。
“培養行為習慣好、道德品質好、理想信念好的新時代學生”是學校的育人目標。行為習慣好,指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成就“文明之星”。道德品質好,指端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成就“道德之星”。理想信念好,指鼓勵學生追逐心中的夢想,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成就“勵志之星”。
“讓賞識綻放精彩,讓自信點亮夢想,讓陽光溫暖心靈”則是學校的多維內涵。一方面,學校相信每名學生都是可造之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鼓勵教師提升教學業務水平,培養仁愛之心,主動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成長成才。另一方面,學校找準學生心理發展需要與時代需求的結合點,整合德育內容,分年段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理想與前途、文明與守紀、情感與勵志、美感與勞動”等方面內容的教育,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里閃亮成長。與此同時,學校通過文化育人,激發師生的正能量,讓每個人心里都有陽光,做優秀卓越、幸福快樂的高要一中人。
德育引領喚起情感共鳴
在高要一中的“自信教育”文化體系中,居于中心位置的就是立德樹人、德育引領。“自信德育”要堅持4項工作原則。
以發現為基礎。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點,不僅要快速掌握學情,更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理解學生的需求,發現班級管理中的關鍵問題并尋找突破點,“對癥下藥”,從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切入,開展“自信德育”,以點帶面,合理地解決遇到的問題,讓“自信教育”成為無形的班級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的目的、培育學生的自信。
以共情為基調。教師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用“軟”行動構造一個充滿愛的情境,通過特殊的情感節點,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教師的引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對生活充滿激情,愿意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共情的方式來引領學生的自信,確保了實現“自信德育”的深遠性和長久性。
以賞識為動力。教師要真正地引導和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班級的具體情況、發現班級存在的問題、激發情感共鳴,還要懂得賞識學生,發掘學生身上存在卻不自知的優點,從賞識學生的優點開始,不僅推進學生在精神上積極主動,也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實實在在的進步和發展。教師要懂得賞識學生的優點,并且用愛去包容和教化。自身的優點得到賞識,能夠激發人的信心和潛力。賞識的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只有愛,才能把學生身上無窮的潛力激發出來。
以激勵為保障。在發現問題、賞識學生優點的基礎上,教師要以學校“自信教育”的激勵措施為依托,根據班級自身的情況,保證學生自信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舉辦的禮儀教育、軍事訓練、校史教育、安全教育、信心教育、交往禮儀、上課禮儀和規則教育等活動,要求學生學有所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發揮各方面才能。
互動多元打造“自信課堂”
為適應當今世界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教師要以主動和開放的心態與胸襟,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名學生制定適合的教育方案,培養學生自信的學習能力,全面、多元地啟發學生的才能。因此,高要一中的“自信課堂”主要輻射5個層次。
創建“有備而來”的“自信課堂”。要求每位教師都做集體備課活動的發言人,闡明自己的教學設計,并通過集體備課明確每節課教師講授和學生練習的時間;明確課堂問題、要講解的例題、課堂練習、課后練習等。讓每位教師準備充分,讓課堂更緊湊、更高效,使教師對課堂充滿自信;讓學生既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又有當堂集中練習的平臺,讓學生學有所獲,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強化學生的自信。
創建“互動伴學”的“自信課堂”。教師應努力營造學生自我展示的課堂氛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給學生表現的機會,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培養自信心的目的。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做學生忠實的聽眾,逐步建立平等的“同學型”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受互動分享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幫助學生揚長避短。
創建“學生主體”的“自信課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情境,多設計一些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師要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并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興趣,靈活應變。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語言、文字、圖像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喜歡學、學得懂、有成就感。教師還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作品,與全班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創建“有效點評”的“自信課堂”。教師要用真摯的語言肯定學生,建立學生自信;用得當的行為激勵學生,樹立學生自信;用及時的課后交流,增強學生自信;用恰當的批語交心“筆談”,提升學生自信。
創建“漸進成長”的“自信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對優秀生既鼓勵又提醒,防止驕傲自滿;對“待優生”要特別關愛,與他們交朋友。學校提倡教師“蹲下來和學生講話”、“睜大眼睛找學生的優點”、鼓勵學生奮進。通過課堂改革,實行分層教學,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正確認識自己。
氛圍熏陶突出文化育人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要一中特別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力求創設“讓墻壁說話,讓草木育人”的情境,通過由靜而動、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的路徑構建校園文化氛圍,文化育人,以文化人。
學校在樓道、飯廳、宣傳欄、走廊等場所,張貼激勵人心的名人名言,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觀念,激發學生的信心,從而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在學校的支持和鼓勵下,各班根據自身情況設計班級文化、班訓、班級口號、班主任每周寄語、學生個性風采貼等,同時設置班級光榮榜,包括個人成績光榮榜、文明光榮榜、每周之星、優秀作業展等,定時在對應的班級宣傳欄張貼。用班級文化凝聚人心,以身邊的榜樣勉勵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樹立信心。
在突出共性的同時,學校注重彰顯個性,引導學生對宿舍進行文化布置,為宿舍取名“作詩”。如“未名軒”的座右銘“學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劍橋居”的座右銘“入夢為夢想,起床為奮起”,“北大屋”的座右銘“小舍內安居,大天下樂業”。為宿舍命名展現了學生的才華,讓學生從中得到了認同感。
多彩活動綻放青春活力
校園文化活動是“自信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集體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個性品質和健康向上、自信頑強的作風,充分激發學生的信心。
高要一中通過“自信教育”啟動儀式、軍事訓練、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禮儀教育等活動,讓學生具備應有的學習意識、日常禮儀素養和行為規范。每周一早晨,學校通過升國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和優秀生代表發言等系列活動,激發學生自信的力量。通過宣誓提升學生的自信力,是宣揚學生自信的成功舉措。鏗鏘有力的誓言,叩擊著每一名學生的心弦,滌蕩心底的消沉、激起昂揚的斗志、揚起自信的風帆。此外,學校每學期開展形式多元、內容多樣、覆蓋面廣、獨具特色的表彰大會,集體表彰與個體表彰相結合,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相結合,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傳統項目與創新項目相結合。如設置“文明班級”“每周之星”“優秀演員”“作業標兵”“優秀球員”“衛生先進個人”“杰出辯手”“語言文明標兵”等各種獎項,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找到前進的方向。
學校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發揮空間,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自主管理,積極引導同伴互助學習,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自我認同、快樂和自信,主動沐浴在“陽光”下。
精彩紛呈的社團文化活動是高要一中的特色和亮點。學生社團采用自主申請、自我管理、自籌經費、自請教練、自娛自樂、自我發展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發組成社團。在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中,學生的特長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信心倍增。學校目前有31個學生社團,涵蓋了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是學校特色文化展示的載體之一。學校建立導師制度,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提高學生的組織活動能力和創新活動意識,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學校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年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營造校園文化氣息、打造校園文化名片的同時,讓學生在“六節”(書香節、感恩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社團節)的舞臺上盡情綻放自己的精彩。
推動師生和諧自信成長
高要一中以“自信教育”為導向,開展了師生生日會、師生體育比賽、師生郊游活動、周末晚會等一系列有利于師生身心健康的活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搭建起了一座座“自信”和諧的師生關系橋梁,心心相印,攜手共進。同時,學校以“一核四層四翼”為指導目標,以《高要一中課堂結構評價表》為抓手,大力推行“課堂結構改革”,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學習形式,邀請國內教育名家進校開設講座,與名校教師進行“同課異構”,組織教師外出向名校取經,增強學術自信。開設“自信教育”專題講座,定期進行“自信教育”經驗分享會、班主任德育培訓、“自信教育”示范班會等多種活動,增強專業自信。
“自信”引領碩果累累
“自信教育”的實施讓陽光灑到了每個學生的心中,讓自信的種子發芽,讓學生茁壯成長。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不斷優化。近3年,學生獲得各級“三好學生”、優秀干部、優秀團員等榮譽700多項;“適性揚才”,注重學生多元發展。近3年,學生在廣東省中小學健美操啦啦操聯賽、“小手拉大手,文明在身邊”微攝影大賽、肇慶市第十八屆中學生運動會毽球賽等賽事中獲獎435項。
同時,“自信教育”的實施也讓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提升了教學水平、激發了教學熱情。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對“自信教育”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育觀念上,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認為每個學生都潛力無窮;在教育教學中,用愛心、耐心、責任心去呵護每名學生的成長。學校現有國家優秀教師4名、省級優秀教師15名、市區級優秀教師130多名、地市級名教師8名、地市級學科帶頭人18名;近幾年,有189人次在各級教學比賽中獲獎;近3年,立項省級課題14個,市級、區級課題60多個,200多篇論文在市級、區級論文評比中獲獎,10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于各大刊物,教師團隊和個人獲各級榮譽1568項。
“自信教育”的實施,為高要一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量。近年來,高要一中的教育管理模式彰顯學校自身的特質,實現了從“片面追求升學率”向“實現綠色升學率”的轉變、從“保姆式管理”向“學生自主管理”的轉變和從“以堵為主、以導為輔”向“以導為主、以堵為輔”的德育思路的轉變,學校風格更加鮮明,成為有特色的中學。
放眼未來,高要一中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堅持“自信教育”主題特色文化,朝著打造一流環境、一流設備、一流生源、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的目標砥礪前行!
(彭司先 周世安 黃曉彬 凌敏 袁志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