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良器 立德育棟梁 ——河北省唐山遵化市職業教育聯合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禮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玉之初,不過是一方石,經過精心雕琢,才成有用之器。教育亦是如此。少年如璞玉,教育的過程就是琢玉的過程。近幾年,河北省唐山遵化市職業教育聯合學校創建“琢玉文化”教育體系,在體制和機制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拓寬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成效顯著。
遵化市職業教育聯合學校始建于1993年,是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以“德以修身、技以立業”為校訓,秉承“琢玉”教育理念,根據學生成長規律,整合學校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培養,發現學生優勢,通過不同的教育活動提升學生、成就學生,讓每名學生在自信、快樂、陽光中成長成才。
慧眼識“璞”,塑人文之美
尚未雕琢之玉,古人稱為“璞”。學校以面試擇璞,改變以往良莠不辨、來者不拒的招生思維,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學習愿望,確保所選皆有可塑之用,所選專業與個人成長成才契合;然后以軍訓塑容,新生通過艱苦訓練,實現外練筋骨皮,內提精氣神,塑造全新的精神風貌;緊接著以制度塑行,學校以習慣養成為突破口,修訂完善了校規、班紀、個人行為三級約束規范,建立了中層干部、教導處、專業部、宿管部、學生會五級值班體系,班級管理引入企業“7S”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職能,嚴格按照制度標準正形象、端言行、知禮儀、守秩序,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不僅外化于行,還要內化于心。學校以文化塑心,注重環境文化感染作用,進行了高標準校園綠化建設,同時強化精神文化教化作用,建設了極富特色的樓層文化,設置“藝術走廊”“文化走廊”“名人走廊”,各個班級圖書角美觀實用,教室文化特色各異,整個校園猶如一部立體、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文化環境。
精雕細琢,立美玉之德
君子比德于玉。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細分為3個方面:
以文化經典培樹傳統美德。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以詩文養德”系列古詩文誦讀活動,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依托校本教材《論語》《我讀“四書”》,引國學經典進校園、入課堂;以誠信、感恩、至善、盡孝、勵志教育為切入口,利用班會、國旗下講話、文化講堂等形式,讓學生在接受文學滋養和文化熏陶過程中,汲取德育養分,養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
以志愿活動涵養社會公德。學校積極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走上街頭,走進敬老院、幼兒園、特教中心,走入社會,用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目前,全校師生已經有1358人錄入志愿者數據庫信息,為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
以實操實訓強化職業道德。學校把“職業道德規范”納入日常課程體系;舉辦以所學專業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座談會、演講比賽;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座談,定期開設以“就業與創業”為主題的講座;通過舉辦職業教育活動周,開放校園,邀請學生家長、聯辦企業專家入校,將行業要求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實習、實訓,讓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
匠心獨具,育棟梁之材
《說文解字》中,“琢”釋為“治玉”。學校以匠心之師琢玉,通過開展新教師展示課、優秀教師示范課、百人講百課等活動提高課程效率;通過“送出去”學習、“請進來”交流、校內培訓等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通過典型說課、評課交流、科研立項等加強調研,建設高效課堂;通過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營造教育教學比學趕超氛圍;通過與同類學校建立互促關系,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推動教育教學質量邁上新臺階。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近年來,學校不斷提高對技能競賽工作及職業技能水平的重視程度,以競技之策琢玉,建立了技能競賽項目管理機制和教、學、賽互促機制。同時,始終以技能大賽為抓手,秉承“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競賽宗旨,更快促進了師生的專業成長。
行知結合,玉汝于成。學校以實踐之法琢玉,把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致力于構建“兩個主體、兩個融合、4個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校內模擬實訓—校內外生產性實訓—3個月社會實踐——企業實習”4個步驟,完成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階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在各行各業綻放精彩。
新時代職業教育征程中,遵化市職業教育聯合學校將與時俱進,探索和實踐全新人才培養模式,迎接跨越式發展的春天。
(遵化市職業教育聯合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張建國)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