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更高處 ——讀《特別的女生薩哈拉》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在為《特別的女生薩哈拉》([美]愛斯米·科德爾著海綿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寫的序中說:“我們都愉快地讀一讀,我們就都愉快地看見了高處,我們可以往那兒去!”是呀,這真的是一本讀著讀著,就讓人看見了高處,甚至可以走向高處的書。
《特別的女生薩哈拉》是以薩哈拉自述其成長故事來寫的兒童小說。薩哈拉是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女孩,在大家眼里,她是個“問題”學生——孤獨、上課老走神、作業亂七八糟甚至干脆不做作業、成績差、屢教不改……在又一次和媽媽被請到校長室后,媽媽為了讓薩哈拉不接受所謂的“特別教育”,與學校協商讓薩哈拉留級復讀。
新學年開始了,學校新來的波迪老師接任薩哈拉復讀的班級。波迪老師在同學們關于新老師的種種猜測中出現了,“于是這個女孩在說自己故事的時候,就非要不停地說這個老師的故事,說啊,說啊,老師的故事就把女孩子的故事漸漸改變了,女孩子后來的感覺、心情、每天的日子、暗暗的愿望……全部都被照耀,成為明亮和快樂。”(梅子涵)
這是一本寫給兒童看的書,但我相信,這也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看的書,更是一本寫給中小學教師看的書,適合所有年齡、所有成長階段教師看的書。青年教師可以視之為“如何當老師”的實戰教材,跟著波迪老師學習,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會增添很多教學勇氣和智慧,會被引導著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高遠。中老年教師借此反思過往的教育生活,可能會百感交集,也可能會遺憾沒有更早遇到這樣的好書,還有可能頓悟并突破某個職業瓶頸,破繭重生,重新出發,與學生一起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活。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喚醒和鼓舞”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然而,如何“激勵、喚醒和鼓舞”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許多教師來說大概只能是一種理想的教育追求,波迪老師則將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
波迪老師給薩哈拉的第一印象著實不怎么樣,“她根本不像個老師,倒像個成天晃悠在街上的問題少女,當然,她比少女要顯得大一些”。這樣一個“像問題少女”的老師,用什么魔法來喚醒薩哈拉,來贏得孩子的衷心喜愛呢?
波迪老師給學生布置的第一項作業是寫日記,要求每天都寫,當堂就開始寫。薩哈拉只寫了四個字:“我是作家。”日記交上去,薩哈拉就后悔了,覺得自己做了蠢事,像個大傻瓜,她想老師應該也會這樣覺得的。日記本發下來了,她看到老師寫的評語:“我相信!”薩哈拉四天沒有在日記本上寫一個字了,波迪老師在本子上用紅筆寫道:“作家需要寫作!”波迪老師還會在薩哈拉的本子上寫:
如果你聽到別人說了一個你覺得很美、很漂亮的詞,那就把它記下來,然后這個詞就成了你的了!
別匆忙地給一個故事一個無聊的結尾,“我醒來后發現這只是一個夢”,這是個非常糟糕的把戲。
別輕易地把你寫的人物殺死,讓他們一直一直活下去,就像在真實世界中一樣。
…………
這些貌似不經意的話,有寫作天分的孩子自能領會其意。薩哈拉“總是會盯著她寫給我的那些話,就像我腦子里有一個勤勞的搬運工,而她的話就是一塊一塊石頭,我的搬運工搬呀搬,幾乎把這些石頭都搬進我的腦子里了”。
薩哈拉感冒沒去上學,晚上,波迪老師送作業本到家里,媽媽擔心地問薩哈拉還是不是老樣子時,波迪老師告訴媽媽她從不看學生以往的記錄本,因為“如果有個孩子不老實,反應慢,不會看書,慢慢地我會看出來,我有眼睛,足夠了,所以我不需要記錄本”。媽媽有點兒忐忑地問:“那你從她身上看到了什么?”波迪老師說:“她將是一名作家!”聽到波迪老師的話,躲在房間裝睡的薩哈拉“感到我整個人開始發脹,就好像被打氣的氣球”。交談下來,媽媽逐漸信任了波迪老師,并試探著問道:“那我要怎么做才不至于浪費了這個天才?”波迪老師非常肯定地說:“給她講故事,雖然她已經大了。還要在房子的每一個地方都放上紙和筆。給她許多許多書讓她讀,也許你已經在這么做了。”波迪老師不斷強化著薩哈拉“我是作家”的信心,而且將這種信心堅定地傳遞給了孩子的媽媽。
當然,故事并沒有結束,薩哈拉的作家夢還是個“秘密的自己”,波迪老師還要幫助薩哈拉將這個“秘密的自己”變成真正的自己。在一次課上,波迪老師鼓勵近兩年沒有在班級舉手發言的薩哈拉讀她自己寫的故事,讓同學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薩哈拉,也讓薩哈拉終于有了展現自己文字才華的勇氣,開始真正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
波迪老師的頭號“問題”學生不是薩哈拉,而是德里。德里一年級時就踢斷過一個老師的腳骨,在許多人眼里這就是一個瘋子,用薩哈拉的話來說,“如果德里也是一本書的話,書名一定是《犯罪故事集》”。德里沒有薩哈拉那樣特別的天賦,畢竟天才總是少數,波迪老師喚醒的是德里心中的善、信任、尊重。
在最初的日記中,德里是這樣寫波迪老師的:“她是頭母豬,大大的母豬,干嗎老說我?我又沒說她!我要告訴我媽媽讓她等著瞧!”故事的最后,德里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有個朋友!”波迪老師的評語是:“你其實在班級里已經有一個朋友了,只不過你還不知道。為什么不斜眼看看你的旁邊呢?”德里回復:“你能幫我斜眼嗎?你那么好,一定可以斜眼很久,幫我找到我的朋友的,是嗎?”德里的故事是書中另一條精彩的故事線索,兩個“問題”孩子,一個是天才,一個智力平平,波迪老師對他們的期待也許不同,但對他們抱以同樣的信心,同樣的堅持,同樣的熱忱。
書中還有很多日常教育情境的敘述,貌似平常,但其中也都蘊藏著深邃的教育智慧,如師生初遇的第一節課,老師提前來到教室、上課鈴響前的所作所為、和學生一起制定規矩、關于日記的約定、調整座位、和德里的第一次較量、對學生冒犯和語言不當的應對,等等,認真品讀,不難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教育成功的秘密。
中小學教師讀這樣的一本書,反復品味、咀嚼、思考,不知不覺中也許就已經往高處走了一段。讀這樣的一本書,也讓我們確信,好的教育,好的教師,應該且可以帶著兒童走向高處。
(作者系廈門市海滄區教育局副局長孫民云)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