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牽頭,聯合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全面實施開放辦學
遼寧牽頭,聯合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全面實施開放辦學—— 為新時代東北振興賦能提速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神州行
深秋,東北早已呵氣成霜,一場跨越千里的線上教研教學正熱火朝天地進行。中國醫科大學婦產科學學科帶頭人楊清通過虛擬教研室,與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醫學院的婦產科學學科帶頭人共同探討臨床案例,四地學生通過云課堂觀摩學習。
這是遼寧省深化制度創新,推進高校開放辦學的一個成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年來,該省教育廳以實施教育部“教育廳長突破項目”為牽動,圍繞東北振興全局,牽頭東北三省一區,合縱連橫,優勢互補,掀起一股高等教育開放辦學的高潮,1465個重點項目取得標志性成果,1183個產學合作項目獲批教育部立項,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制度創新:結構再造布新局
“東北曾經是‘共和國長子’,為什么這些年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是開放性不夠,發展要素封閉,缺乏資源的整合和流動性。”遼寧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馮守權告訴記者,以教育為例,遼寧有普通高校114所,教育家底殷實,但頂尖大學、頂尖學科相對較少,且分散在各高校之中,難以形成合力。
東北三省具有地緣優勢、文化相近,再加上內蒙古自治區,能不能把他們的優勢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這個提議得到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兩省一區教育廳的支持,由遼寧省教育廳牽頭,聯合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兩省一區教育廳全面實施開放辦學。
從學分互認、聯合培養,到教師互聘,再到協同創新、合作交流……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布局,建立起推動普通高校開放辦學工作機制,出臺《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開放辦學加強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以制度創新為主線,以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為重點,構建三省一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制度上的創新為高等教育合縱連橫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國林介紹,兩年多來,東北財經大學牽頭成立的“東北三省大數據教育聯盟”、沈陽藥科大學牽頭組建的“創新藥物產學研戰略聯盟”……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際合作聯盟、跨學科專業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優質特色教育資源的示范、輻射和引領作用得到了充分激發。
“石墨和金剛石都由碳元素構成,但因為結構不同,二者的功能性質有天壤之別。”馮守權認為,開放辦學實際上就是要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推動遼寧高校進行結構再造,切實增強合力,讓高等教育與振興發展的布局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為此,遼寧省確立了囊括校際、省際、國際的開放辦學路線圖。今年6月,遼寧省打破校際省際壁壘,建立三省一區開放辦學省際聯席會議制度,打造開放共享管理平臺,加強對校際省際合作的統籌領導。
至此,圍繞東北振興全局,一張輻射范圍更大、聯結更緊密的高等教育資源網絡正在加速形成。握指成拳,區域優勢教育資源不斷聚合,整體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正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為振興發展持續賦能。
聯合培養:構建人才培養新機制
遼寧推動開放辦學的深意在于破除制度的藩籬,瞄準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聯合培養就是一條重要路徑。
中國醫科大學在創新學院設立本博一體化培養的臨床醫學專業(紅醫班),目標是培養高層次、國際化的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和未來的醫師科學家。“當前不少前沿醫學問題涉及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理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知識,單憑一所大學很難完成全部課程教學。”該校創新學院院長吳安華說,“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夠形成尖端醫學人才培養合力。”
吳安華牽頭東北大學和大連理工共同開發“臨床醫學+腦科學”課程,用“醫工結合”的新醫科理念,創建了腦科學教學新模式。“學生完成學習后,其在腦科學方面知識的廣度甚至可以超過部分授課教師。”
針對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該校先后在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多領域與東北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北部戰區總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等多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碩士764人次、博士45人次。
“組建跨校課程組、建設虛擬教研室、開展學生聯合培養,學校和學生都享受了更多的教學資源,收獲了更豐富的思想碰撞,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拓寬發展方向,也有利于高校拓寬辦學思路,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劉瑩說。
遼寧還采取組建校際省際教學聯盟、完善在線開放課程跨校選修、建立校際省際學分互認制度等舉措,實現了教育資源“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高效利用。
聯合培養不僅打開了學校的大門,更打開了校所、校企、校地合作的大門。
2020年,沈陽化工大學科教融合學院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是該校面向新時代高層次化工人才培養開啟的大膽實踐。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12家單位聯合創辦了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研發二級學院,采用“1+2”學制的培養模式,實行雙導師制,實現了教學、科研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高校要在人才培養中學會巧借外力。”沈陽化工大學校長許光文認為,越高層次的高等教育,越體現出教育與研究的雙重屬性。科教融合學院的創建,一方面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加堅實的舞臺,另一方面為企業的人才引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高校的前沿站點。
兩年多來,遼寧省組織高校聯合開發精品課程,強化培養過程管理,完善學分互認制度,加強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聯合培養工作提供保障。全省普通高校聯合開發精品課程2000余門,聯合培養本科生23.1萬人次、研究生3900人次,比開放辦學工作實施前增加精品課程1094門,聯合培養學生7.3萬人次,增幅45.6%。
資源整合: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沈陽理工大學創建于1948年,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大名鼎鼎的“兵工七子”之一。目前,學校已完成對接三省一區內院校17所,實現了與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高校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師資的共享與合作。同時,學校正在開發面向三省一區的“教師互聘信息平臺”,為更大范圍內開展教師交流提供技術支撐。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教師互聘項目整合校際間優勢資源,聯合開發共享精品課程,加快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建設,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沈陽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寧先圣說。
遼寧114所普通高校中,如沈陽理工大學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應用型大學近50所,加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在區域層面,優質教育資源足夠了。
從高原到高峰,需要的是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充分共享、交流、碰撞、融合。
響應三省一區高等學校開放辦學政策號召,遼寧大學主動出擊,在組建團隊、科研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新模式、新舉措。學校環境學院利用教師互聘項目積極組建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遼寧大學多學科優勢、哈爾濱工業大學“雙一流”建設優勢、中國醫科大學醫藥健康學科優勢、沈陽農業大學農林草學科優勢等,打造區域“高校教學科研資源共享聯盟”: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跨校組織”等3個創新團隊;實現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區域“學科創新聯盟”;促進區域內優質課程、實驗室、科技成果等資源共享,打造創新要素與資源共享平臺,打破傳統教育時空界限和學校圍墻,提升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高校教學科研資源共享聯盟”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項,申請專利1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
在三省一區范圍內,高校已實現教師互聘3454人,跨校組織創新團隊564個,聯合開發精品課程2000余門;遼寧省普通高校入選教育部一流專業“雙萬計劃”760個、一流課程214門,1465個校際合作重點項目取得標志性成果……
區域內學校強強聯手、強弱相扶“抱團作戰”,不僅實現了教師、課程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也極大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提升。
協同創新:精準服務東北產業升級和國家重大戰略
東北超級粳稻熟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三省一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5.9%。“東北糧倉”可謂國家糧食安全的“定海神針”。
9月下旬,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呈現了一番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這一幕也出現在吉林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的試驗田里。跨省多地多點聯合實驗,才能更加深入、準確地研究不同生態條件下水稻品種的性狀表現,進而更好地應用推廣——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研究所與三省一區范圍內的農業院校、農科院、種業企業等多家單位聯合組建“東北粳稻遺傳改良與優質高效生產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承擔“北方粳稻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培育”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30余項;合作研究成果分別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助推遼寧、黑龍江兩家種業公司成為全國種業百強企業。
為什么當前的科技創新格外強調大協同、大聯合、大攻關?
“我國的經濟基礎、科技實力、教育水平都達到了一定水平,科技創新已經進入必須協同攻關的階段,才能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張文忠說。
三省一區高等學校開放辦學推進跨省跨校協同創新,構建了項目牽引、平臺支撐、協同攻關的高校創新服務體系,相關成果在長征五號火箭、港珠澳大橋、國產核電機組主泵、981鉆井平臺等“國之重器”和“大國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遼寧省教育廳統計,全省高校確定首批“揭榜掛帥”項目20項,聯合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526項,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另建有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5個、重點實驗室2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69個、校地校企研究院254個,比三省一區高等學校開放辦學工作實施前,增加省級以上平臺(項目)170個、科技成果轉化500余項、轉化金額1.59億元。
理念對了,滿盤皆活;思路對了,全局皆通。
開放辦學,正在給三省一區的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滿園春色。
“只要讓水流動起來,形成一個開放的循環系統,杯子就不會滿,就能永遠保持創新動力。”馮守權相信,如同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一樣,開放辦學也將是東北振興的關鍵一招。
(遼寧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夏越劉玉徐倩《人民教育》記者余慧娟施久銘邢星董筱婷統稿:徐倩邢星余慧娟劉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