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鑄魂:中小學德育課程的使命
■課改20年特約專稿②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中華民族素有重視道德和德育的傳統。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程改革20年,中小學德育課程在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課程內容及其實施方面不斷完善,使立德鑄魂的方向更加明確,鑄魂育人的作用更加顯著。
課程設計從分段到一體化,強化課程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使道德發展呈現出連續性和進階性。作為促進人的道德發展的德育課程,也應該具有連續性和進階性。但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對中小學德育課程分段設計,一體化建設的意識不強。課程改革前,小學設置思想品德,初中、高中設置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后,考慮學段的年齡特點,小學低年級設置品德與生活,中高年級設置品德與社會,初中的思想政治改為思想品德,高中設置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一開始,就強調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銜接。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對大中小學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課程、德育活動和德育途徑進行了整體的系統規劃。按照整體銜接的思路,2016年,開始把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整體合并為道德與法治,對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進入新時代,“大中小學德育銜接”進一步提升為“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要求,“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這一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明了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對大中小學統籌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從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劃。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了“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印發了《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對大中小學德育教材進行一體化設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體現為統一性和進階性。統一性強調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目標統一、教學核心內容統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統一;進階性突出不同學段的特點,做到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堅持統一性和進階性,使大中小學思政課形成各學段縱向銜接,教育內容逐層遞進、螺旋上升的一致性連貫體系。
課程目標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強調育人的完整性
心理學對品德的研究,提出品德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要素構成。德育課程屬于德育范疇,但一些學校在實踐中卻上成了智育課,注重道德知識講授,忽視道德體驗;發展道德認知,忽視道德情感。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核心在于知識,德育的核心在于情感。道德本質上應該是發于情、出于自愿的行為。德育是觸及心靈的活動,動情是德育的關鍵。新課程改革提出“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把握道德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三維目標卻變成了三條目標、三個東西。理論上,三維課程目標也不在一個層面,三者之間缺少整合。實際上,人是一個整體,很難按照知識、技能、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進行分解。培養完整的人,就是要整體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養。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通過各門課程來實現,因此,每門課程都要思考本課程能夠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做些什么?貢獻些什么?這就形成了課程核心素養。課程核心素養是每門課程獨特育人價值的體現,是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程核心素養以人為根本,超越了三維課程目標,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各學科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幾個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與高中思想政治的學科素養保持一體化,正在修訂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也將提出本課程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課程核心素養與高中學科核心素養既具有統一性和連續性,也體現出進階性和階段性。
課程內容從道德教育走向道德與法治教育,強調內容的綜合性
中國社會具有倫理本位的傳統,因此,我國一貫重視道德教育,而較為忽視法治教育。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貫徹這一《決定》,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適時、相應修訂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完成該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統一改為道德與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道德與法治課程,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為基本內容,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總體國家安全觀、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等相關內容,構成一個綜合性的課程體系,形成大德育的整體格局。
課程組織從單一的學科邏輯、生活邏輯到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之前,中小學德育課程以學科知識為線索來組織,屬于學科課程。德育課圍繞知識而教,學生掌握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知識。這種學科本位的課程進行的是知識德育。雖說道德認知是道德發展的前提,但道德認知若沒有經過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就會出現知行分離、知行不一的狀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課程改革以生活德育為指導,以學生生活為核心和基礎組織課程。小學低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由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四個方面構成。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以兒童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來組織。初中思想品德,以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系為線索,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內容。
新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組織實現了從學科邏輯到生活邏輯的轉換,德育課程也從學科課程轉變為活動型綜合課程。綜合的德育課程從兒童經驗和實際出發,圍繞著兒童的生活,選擇兒童生活的場景、內容展開教學,這樣的課程不僅學生喜歡,而且也解決了學生道德發展中知行分離、知行不一的問題。但是,以社會為核心的德育課程,把德目隱藏于兒童生活之中,容易以生活遮蔽德目,導致德育課程的價值導向不明顯、價值性不突出。矯正這一問題,必須平衡德育課程的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的關系,避免過度強調生活性,弱化了價值性。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以學科為主線,以生活為暗線,以兒童心理發展為輔線,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征,將學科主題學習和不斷擴展的生活結合起來,主題學習的內容有機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這樣組織的課程,既凸顯了德育的學科性,又使德育具有生活性,更加符合道德學習的邏輯。
學習方式從知識學習到活動體驗,德育課堂發生著“靜悄悄的革命”
德育課程改革20年,不僅是課程標準、教科書文本在變化,更重要的是通過課程實施,課堂在發生“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教師回憶說:“以前當社會課教師的時候,追求的就是在課堂上把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想辦法讓學生把知識記住就可以了。知識是唯一的,學生能夠全部掌握,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標。”這樣的課堂就是教師教知識,學生學知識,考試背知識。這種課堂現在已不多見了。教師更多地采用合作、探究、對話、討論、體悟的教學方式,通過任務驅動、生命敘事、游戲、志愿服務、角色扮演、研修游學等活動,把教材中的學習主題與日常生活中學生道德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困惑與需求聯結起來,通過一些案例、故事,設置一些活動、情境,開展活動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探究教學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增強,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也發生了積極的改變,課堂變得活躍了,充滿了生機,德育課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德育的實效性也顯著增強。
改革走向扭轉功利化德育評價傾向,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
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20年,德育課程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好,現在已經進入了“精裝修”階段,實施最為關鍵。就德育課程實施而言,各地的情況并不完全一致,凡是能夠很好按照課程理念實施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總體來看,各地區成效不夠平衡。有些地方,德育課被看作副科,不受重視;有些地方,德育課異化為應試德育,列入考試,追求分數。要改變這種狀況,核心在于扭轉功利化的德育評價傾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完善德育評價,要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德育課程評價正在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強調發展性、過程性和多元性,使評價真正回歸德育本體,回歸立德鑄魂。
(作者馮建軍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公民道德建設的學校實施機制”的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