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寶安區(qū)實驗學校:“家長進課堂” 構(gòu)建“三位一體”新樣態(tài)
“雙減”政策于深圳市寶安區(qū)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寶安實驗”)而言,是一個機遇。2015年9月,學校便實施了德育特色項目——“家長進課堂”,這是一項探索如何發(fā)揮家長在學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作用、如何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等家校合作共育問題的德育實踐創(chuàng)新工作,至今,“家長進課堂”已經(jīng)探索了6年,成果項目課題被立為省廳項目,被深圳市教育部門推薦為“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案例。
“幸福教育”
豐盈幸福校園生活
坐落在大灣區(qū)的核心地段寶安新中心區(qū),毗鄰深圳前海金融世貿(mào)區(qū)的寶安實驗,是一所實驗型、示范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為成功的人生鋪路,為幸福的人生奠基。”一直以來,學校都堅守著“幸福教育”這條主線。作為實施幸福教育的重要舉措,德育大課堂是寶安實驗的一記招牌。德育大課堂,指的是以年級為陣地、各年級結(jié)合本年段“幸福教育”實施目標來設計的主題教育活動。這其中,活動形式的新穎無疑增加了學生的體驗感,知識搶答賽、小品、朗誦、情景劇等,參與其中的學生們,得以展現(xiàn)生命美好的姿態(tài)。
為了讓學生的幸福成長更加豐盈,學校結(jié)合落實學生六大核心素養(yǎng),設計開發(fā)了“特長課程、特色課程、拓展課程、社團課程、活動課程和實踐課程”六大校本課程教材。所以,在寶安實驗的校園里,“特色星期五”“陽光特長一小時”等亮眼的特色教育項目比比皆是,模擬聯(lián)合國、數(shù)學素養(yǎng)教學、批注式閱讀、數(shù)學魔方、校園高爾夫、尤克里里、馬曉春圍棋、朗讀表演、無人機、車模、3D打印等59門特色課程任由學生挑選。學校現(xiàn)有武術隊、合唱隊、民樂隊、動漫社團、跳繩隊等多彩社團,還成功申報了“四點半活動”試點校,成為全市首批100所試點學校之一,并于各年段全面鋪開20多個涵蓋藝術、人文、體育、科技和生活技能五大類別的項目,包括書法、小小實踐家、自然拼讀法學英語等。
“家長進課堂”
盤活優(yōu)質(zhì)家長資源
當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全方位育人機制在教育界四面開花時,懷揣著“奮斗幸福觀”辦學理念的寶安實驗,開啟了“家長進課堂”的征程。所謂“家長進課堂”,即兩種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途徑:一是指家長作為參觀者進入課堂,以了解孩子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整體狀態(tài);二是指家長作為志愿者,基于自身生活經(jīng)驗、工作經(jīng)歷或?qū)I(yè)特長參與孩子所在班級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對于后者,寶安實驗把“家長進課堂”之“課堂”延伸成了眾多學校的標桿。在寶安實驗,不僅家長會來學校授課,學生還能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家長的工作地點,如圖書館、醫(yī)院、福利院等公共場所,認識企業(yè)單位,了解職業(yè)特點。在一些重要節(jié)日和寒暑假,家長和學生還會一起參加“紅色革命”研學之旅,一起暢聊“端午來歷”“月餅故事”等。
將家長資源盤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家長進課堂需要滿足學校的辦學理念,符合學生發(fā)展的六大素養(yǎng);另一方面,為保證每個班每學期家長進課堂不少于12次,家長團隊的管理也需要合理細化。學校從積極報名參與活動的家長中挑選了18名,分成了3個助教團體——講師團、義工團、管理團,由年級主任負責召集開會、布置任務。各班挑選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強的家長擔任團長,各團之間分工協(xié)作、相互配合,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講師到班級授課。授課內(nèi)容由講師向班主任申報批準,每次授課由一名講師完成,班主任和兩名家長義工協(xié)助,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班主任和家長有效溝通,并給予適當指導,落實相關細節(jié)。
寶安實驗的“家長進課堂”,有一份翔實的“清單”,即“四個確定”:定人員、定內(nèi)容、定時間、定方法。定人員:既要確定“家長講師”的人選,又要確定學生上課的人員名單。定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從若干門課程中選出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以興趣班為單位進行安排。定時間:確定人員和上課內(nèi)容之后,通知“家長講師”到校,每周固定時間為學生授課。定方法: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詳細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讓“家長講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家長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講授知識。
就這樣,在細密的設置下,“家長進課堂”勾勒出一幅家校共育的和諧畫卷,以三年級的德育模式為例,三年級共有11個班,前期準備方面,年級主任、班主任在跟講師團成員溝通后,把講師的授課內(nèi)容匯總、分類,編輯成手工類、語言類、實用類三大主題,每個主題分設若干課程,制定功課表,落實授課者,由學生自由選課(每人限選一樣)。手工類包括:插花、剪紙、捏泥人、做甜品。語言類包括:配音、英語口語訓練、講故事。實用類包括:整理房間、變廢為寶、廚藝大比拼、醫(yī)學小常識。11種課程,每個班一個專題。周五下午活動課時間,每個班級按照功課表的安排,由一位專題講師授課。學生到自己選定的課程班級參與活動。班主任和家長義工協(xié)助管理課堂,維持課堂秩序、拍照、錄制小視頻等。課程結(jié)束后,管理組成員負責收集各項教學資料,并進行美篇制作或者微信推送。
“雙減”之下的新學期,寶安實驗的“家長進課堂”又被注入了新血液,課程設置為“1+X”:“1”是學校每天下午的課后服務時間,安排一節(jié)課完成書面家庭作業(yè),由學校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X”指包括校外專業(yè)輔導機構(gòu)、家長講師團隊、社會志愿者等多方協(xié)同參與課后服務,補充和完善服務內(nèi)容,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每周五下午5∶00—5∶40,家長們都會走進課堂,把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資訊帶給孩子們,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撒下放飛希望、追求夢想的種子。
家校共育的兩方,實際上“和而不同”。如何將不同轉(zhuǎn)化為合力,考驗的是學校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治理能力。化“雙減”為契機、化家長資源為動力,寶安實驗的科學經(jīng)驗值得學習推廣。無論是“四個確定”,還是“家長進課堂”的精細化流程,都彰顯著寶安實驗6年實踐背后所付出的汗水。
(陳偉明 鄭悅絢 萬慧寧)
(正文結(jié)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