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教育神經科學助力實現因“人”施教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1  閱讀:次   |
42.9K

  為什么閱讀教育神經科學書籍

  現實中,大到國家,小到一所學校所確定的育人目標,表述起來通常很簡單,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我曾工作多年的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做高素養的現代中國人”。但事實上,我們實現育人目標的途徑和過程卻很不簡單。特別是全球化時代后,影響教育的領域越來越多,學校面臨的社會文化更多元豐富,面對的孩子更多樣化,所處的教育情境更動態化,因此我們的育人工作也越發復雜和艱難。

  在人腦研究方面,神經科學早已進入分子、細胞、神經突觸、神經環路、有機體與環境多層次的研究時代,目前更進入了腦啟發的人工智能系統、神經反饋訓練、腦機接口等應用研究新階段。這些理論和相關應用也已深入影響了教育領域,形成了新的交叉學科——“神經教育學”或“教育神經科學”。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勢必需要整合腦和神經科學領域,具備更厚實的綜合實力,才更有可能把孩子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目前國內出版的教育神經科學書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是周加仙主編的“教育神經科學譯叢”(共九本)。幾經考慮,我們讀書會選定本月共讀概論性質的《神經教育學:心智、腦與教育的集成》,該書主編是致力于核磁共振腦成像研究、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的著名核物理學家唐孝威院士。讀完此書后,成員們再自行研讀“譯叢”組書。

  這些“特殊”實為“非主流的正常”

  在工作中,教師們會面臨一些令人頭痛的特殊孩子,這些孩子在遵守紀律、閱讀文本、同伴互動等方面都做不到大多同齡孩子那般。是這些孩子真的“特殊”到是異類、是病態,還是我們對兒童的了解有局限、我們對“正常”孩子的理解太狹隘,以及我們的策略、技能、手段和工具沒能符合這類孩子的發展需求?當我們總強調因材施教時,我們對“材”——眼前這個“人”的理解到底有多具體和精準?我們的課程設置和成才通道、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的支持是如何對待這類孩子的?對此,教育神經科學可提供許多幫助。

  比如,關于閱讀障礙。腦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揭示,“許多存在閱讀困難的人似乎具有不同的視覺系統,他們的視覺系統結構不同于常人,其邊緣視野比常人更敏銳,這種差異在完成視覺任務時具有許多優勢”,例如,“患有閱讀障礙的天體物理學家在搜索天空、探測黑洞時顯示出巨大的優勢。閱讀障礙者在分析圖片的邏輯錯誤方面似乎也有顯著的優勢,如分析不可能圖形”。

  同樣,對于可能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11%)、阿斯伯格綜合征(AS,0.07%)等,現代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多動癥兒童在創造性、反應敏捷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等方面具有優勢,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兒童在專注力、視覺思維和不同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傳統教育觀念認為的這些“缺陷”,神經科學的研究傾向于認為這些都只是人類神經系統多元化的一種,是正態分布的兩端區域,是“非主流的正常”。

  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孩子所具有的各種多樣性,對非常態表現的孩子進行專業、科學的有效甄別和個性化的差異教育,學校、家庭和專業干預機構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孩子發展適應他的優勢學習路徑。閱讀障礙孩子在文本學習上有困難,但視覺學習往往具有優勢,那么同樣的課業學習材料,把文本轉換為圖形或圖表,孩子掌握起來就會順利得多;采用項目式學習(PBL)的模式則已證明有利于各種大腦功能模式的孩子在課業知識方面的發展。

  對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盡量避免他們心有旁騖,安排他們坐在教室前排,清除書桌上的雜物,座位要離開人們經常走動的地方;對每個教學環節都給他們以具體詳盡的指導;允許他們隨口回答問題,若有可能,也允許他們在教室走動;將教學目標與作業分解為容量較小且易實行的各個部分等。

  青春期的神經科學解讀

  心理學家的研究將青春期定義為生命周期中“疾風暴雨式”的階段:身體意向敏感性,性沖動與道德約束的沖突,代際沖突和叛逆,對同伴認同的強烈追求與保持自我獨立性的矛盾等。特別是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個體,令教師和家長們頭痛不已,對他們的管理和教育既無法回避又頗費功夫。

  神經科學的研究,相對于其他似乎已經發育完善的腦區,額葉區和頂葉區一直到青春期晚期仍然會發生根本性的結構變化。這意味著與其他年齡段大腦各部分的相對同步和均衡發育相比,青春期前額皮層的發育是滯后的。這也意味著,青少年的腦可能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進行一系列具體的認知操作過程,包括注意指向、計劃未來的任務、抑制不適當的行為、執行多重任務及執行一系列社會定向的任務。所以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青少年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將風險程度看得更低和更具可控性,他們也比成年人或兒童更容易在一系列不恰當的風險活動中受到傷害。

  對青春期孩子的腦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并不能改變人類百萬年來進化形成的生物學狀態,但這些研究會讓我們從更多視角理解青少年。事實上,這次我們讀書會的教師們,就恍然對青春期孩子的種種看似無序和難以理解的行為有了科學性的解讀,而非只是原來經驗式的看法。而這對我們繼續進行青春期教育的課程設計和師生關系改善很重要,畢竟,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要基于“理解的同情”。

  教師和家長們,來研讀教育神經科學對人的大腦發育和神經機制運作的闡述吧,再整合我們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認知,這有助于我們對孩子天然的愛中再生長出理性的愛,有助于我們生成寬容的心態、足夠的耐性、專業的態度和恰到好處的控制力,以陪伴孩子完成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歷程。

  (作者葉德衛系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副局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