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的課程理論研究
《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
[美]艾倫·奧恩斯坦、弗朗西斯·P.亨金斯 著 王愛松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課程作為現代教育的核心載體,長期以來,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這不僅是因為課程某種意義上是時代發展的教育產品轉化的再現,而且課程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結果,是教育理論研究的基礎,沒有課程研究,教育理論研究就失去載體,教育體系構建就失去根基。但對于大多數教育者工作者來說,要真正靜下心來讀點兒教育理論的書,真正了解課程理論問題,也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教育者的忙碌外,課程理論本身的枯燥也是有影響的。由于工作關系,最近讀了“教育治理與領導力叢書”之《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以下簡稱《課程》)一書,收獲頗多,算是對課程理論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
這本書把課程理論講得十分透徹,對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的概述。全書共十章,對課程的哲學基礎、歷史基礎、心理學基礎、社會基礎等,進行系統的“基礎”分析;對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估等做了原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課程存在的問題。同時,列舉了世界部分具有代表性國家的課程教育的經驗做法,以求全面展現當下課程問題,為課程教育實踐提供多樣選擇。
17世紀以來,隨著文藝復興的興起,世界范圍內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了劃時代的變革,由過去私塾化的單一教育向班級授課制教育轉變,從神學教義或哲學教義向“泛智教育”轉變,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知識教給一切的人”。在這種歷史階段,知識本位自然構成了課程設置、課程實施的時代基礎。本書在第三章重點闡發了課程歷史基礎的“殖民時期”“建國時期”“普及教育的興趣時期”“轉型時期”等“歷史基礎”,作者一方面介紹課程的歷史發展脈絡,從課程設計、課程主張、課程實踐、課程成效、課程改革,以及課程理論構建等,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美國課程歷史發展脈絡,也就是構成了課程的歷史基礎。在歷史基礎的考察上,作者以基礎性的知識本位展示為主,勾勒出課程這個教育理論基礎性研究在美國的發展脈絡。但《課程》并不完全是勾勒歷史,而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示了課程的未來發展變化,甚至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邏輯依據。
課程原理和過程的觀念在20世紀初已經形成,科學原理和進步論哲學越來越有影響。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課程,連同其方法、理論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影響越來越大。美國教育家拉爾夫·勒泰對此進行了系統闡發,但進入21世紀,有學者對“世紀技能”提出要求,基礎性的知識本位是否還是課程的本真值得思考,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與訓練,未來教育的哲學指向等,都成為教育界需要回答的“世紀之問”。
在美國,從19世紀義務教育推行以來,曾有學者不斷質疑學校是否具有教育的能力,學校是阻礙學生的教育還是有助于學生的教育?學校教育,在推動教育普及化上無疑貢獻了力量。有學校教育自然也就有課程的設置和實踐,自然就有課程設置的哲學基礎,自然也就有課程原理的理論建構等。本書對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估等進行了系統的原理性闡述。這些原理構成了課程之所以成為教育理論、成為一個學科體系的基礎。比如“課程設計”,作者介紹了“課程設計的復雜性”“設計的構成成分”“設計維度的思考”,還列舉了“代表性課程設計”等。這些系統化的原理闡述,既構建了“課程”之理論根基,也書寫了課程實踐的經驗,為課程理論提供了實踐支撐。
課程設置與實施看似很容易,但需要思考的問題卻很多。教育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只能依托課程設置和實踐來實現。比如你為什么設計這樣的課程,反映出的是你對知識體系的架構思考。你所處的學校、地區、省份,甚至國家,為什么要設置這樣的課程,理論依據是什么,成效又如何?這是個系統化的問題。但這個系統化的問題也是源于實踐的,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對理論的再認識再實踐。作者在課程設計的維度上思考,探究了“范圍”“次序”“連續性”“整合”“連接”“平衡”等,這些探究既是對原理的闡發,同時也是對實踐的經驗書寫,對教育者來說,是可以拿來借鑒的。
一些外國專家對于枯燥理論的闡發常常有可愛之處,他們講中國歷史理論某種意義上比國內學者講得要好。一套“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讀來就是有滋有味,這里除了他們俏皮的敘述外,還有作者對不同學科的融會貫通。敘述中,他們常常將不同學科加以比較分析,讓原本單一的理論闡發變得生動有趣。比如課程設置,涉及哲學基礎,在教育思想者約翰·杜威看來,哲學也許可以定義為普通的教育理論,哲學的任務是為學校的方向和方法提供框架,或者說,課程就是哲學在教育領域的呈現方式。本書作者,在闡發這些教育理論時,看似在談教育,但又把相關的學科知識納入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活潑生動起來。
教育理論的認識探索是個系統化的過程,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某種意義上說是最復雜的工作,認識探究都有個過程,這也是為什么在教育領域的理論探究前赴后繼,總是有學者孜孜以求,不斷分享彼此的成果。這是教育的正向思考,也是值得贊許的。在這個過程中,調動不同學科的理論體悟、理論經驗,都是教育科學理論探究的必然需要,課程理論認識探究也理當如此。
在《課程》一書中,作者非常熟練地將不同學科融入其中。比如在講述課程的心理學基礎時,作者闡發了“智商與出生次序”“智商與污染物”“智商與營養”“智商與興奮劑”的關系,闡述了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觀點,這些闡述顯然已經跳出為課程而課程的理論表達,而是將心理學與生命科學聯系起來,讓課程的心理學基礎更具廣泛性,讀者也定能收獲學科融會貫通帶來的敘述體驗感。
經典是能流傳后世、經過歷史積淀并不斷煥發活力的。這也是為什么本書出版以來,已再版七次的原因。作為課程教育的基礎、原理和問題探究的理論著作,本書值得所有教育者研讀。
(作者湯伏祥系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編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