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聚焦核心素養 成就幸福人生 ——貴州省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三色育人”實踐紀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1  閱讀:次   |
42.9K

  她,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7年,秉承“尚美而行,成就師生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一路走來;她,坐落于虹山湖畔、學宮圣地,高舉“三色育人”的大旗,在人杰地靈的黔中大地上崛起。

  她,就是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安順二中”)。

  建校之初,一段老城墻橫亙于校園內,給教學活動帶來極大不便,安順二中師生以愚公精神挖土改造,終于在1959年平整出簡易籃球場和操場。此后,一句贊譽“安順二中是挖黃泥巴起家的”在群眾中流傳開來。

  半個多世紀的征程中,安順二中人以迎難而上、求實苦干的拼搏精神,鑄就了黔中名校的輝煌——學校1980年被確定為貴州省首批24所省級重點中學之一,2001年被確定為貴州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二類),學生綜合素質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5年,安順二中整體搬遷至新校區,從虹湖邊到婁湖畔,從縣學宮到“學宮書院”,掀起了新一輪發展熱潮。學校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演繹出“紅色為魂,黃土為根,藍天逐夢”的“三色文化”,構建“三色文化”育人體系,努力培養有責任、有擔當、追求卓越的創新型人才,爭創新時代黔中教育的新輝煌!

  立德樹人

  做好靈魂“喚醒師”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三色育人”的目標追求。安順二中將“三色”的育人文化內涵細分為“三色育品,九德立人”,引領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逐步構建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體系,使德育走向序列化、科學化的軌道。

  紅色象征“德之志、德之忠、德之誠”。安順二中學子在愛國主題升旗儀式、愛國主題班會、愛國勵志主題電影展播等常規活動中升華愛國主義情懷,而一年一度的“五四”校園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周、“十一”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周、“一二·九”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周、“書香校園”讀書活動等大型文化活動更將這種情懷推向高潮,喚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國偉才’‘大國英豪’‘大國工匠’等文化主題教育。這些教育讓我深深懂得了誰才是真正該‘追’的‘星’,讓我立志像偉人一樣刻苦學習、報效國家。”提到理想信念教育,一名高一學生激動地說。

  黃色象征“德之潤、德之固、德之剛”。面對留守兒童多的校情,學校踐行“心育潤心”,從1998年起啟動了“心海護航”工程,成立心理咨詢中心,成為當地較早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學校之一。教師精心編寫了校本教材《心海護航》,從高一的《開學第一課》,到高二的《感恩回報》《時間管理》,再到高三的《考試焦慮》《人生目標》等,呵護學生順利走過高中三年。學校還通過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和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大型心理團輔活動、個案咨詢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質。

  勞動教育亦是學校的必修課。每一名安順二中學子都要參加校園勞動教育、社區勞動教育、企業勞動學習、家居勞動教育等,學校與職業技術學院和貴飛集團、金星王啤酒廠、福遠蠟染廠等多家企業共同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用一雙雙巧手編織絨線、學習蠟染等,不僅“勞動光榮”的觀念深入心中,還掌握了一些勞動技能。

  “德育不僅僅是活動與課程,更是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投入進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安順二中德育主任的一番話,道出了學校對德育工作的深層次思考。

  為了做好靈魂“喚醒師”,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學校開設班主任德育管理專欄“春草丹心”,作為班主任德育管理交流平臺,時刻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對于違反規定的學生,本著“懲罰不是目的、幫助學生成長才是目標”的人本原則來教育,正其根、謀其遠。

  高一某班的男生小魯,一次晚自習時偷偷玩手機被教師發現了。班主任并沒有一味地批評他,而是通過家訪了解到他原本成績不錯,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疏于關心,才導致他玩手機上癮,成績嚴重下降。于是,班主任告訴小魯,相信他仍是原來那個優秀的孩子,希望他主動將手機交給家長保管,重新做回那個優秀的自己。同時,讓任課教師平時給他更多的關心。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小魯終于放下了手機,學習成績重新進步了。

  在安順二中,像小魯一樣“重塑自我”的學生還有很多。“每一名學生都是一朵獨特的花,只要善于發現他的特點,細心呵護,他一定會開得更美。”小魯的班主任感慨地說。

  全面發展

  搭建創新實踐大舞臺

  “三色育品,九德立人”的育人文化不僅限于德育,更涵蓋了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體現出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如果說紅色塑造靈魂,黃色扎實根基,那么藍色演繹的“德之慧、德之奇、德之行”則是學校育人的更高追求了。

  安順二中以課程建設為途徑,積極構建“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校本課程為雙翼”的校本課程體系,并成立了學生綜合實踐課程發展中心,尊重每一名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愛好,努力打造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平臺。

  立足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學校還創新選課走班形式,實行“全面性教學+走班式教學”組合式選課走班制。“像校史文化、科普知識、法制教育、心理團輔等實行全面性教學,以‘校園電視臺+集體講座’的方式進行,校本課題類則實行選課走班式教學。”周靜老師介紹道。

  打開安順二中學子的課表,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中國節”“中國寫意畫”“唯美古詩詞”“硬筆書法”“民族傳統體育”到關于安順地方文化的“貴州琴書”“安順屯堡文化”“安順紅色旅游文化選講”,再到關于學科拓展、興趣發展的“英語沙龍”“模擬法庭”“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生涯規劃”等,30余門校本課程特色盡顯,其中4門校本課程教材即將出版。

  “我們的校本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特別是‘創客’‘機器人’‘3D打印’‘科學微電影’‘電腦制作’等科技創新類課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創造發明,全面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創新素養。”一名物理教師說。

  豐富的課程還延續到了社團中,學校成立了翰林詩社、美術社、音樂社、口語社、機器人社、航天航空模型社等40多個學生社團,讓每一名學生找到自信的支點,讓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以社團為基礎,學校還精心推出一年一度的“班班有歌聲”歌詠比賽、田徑運動會、校園廣播體操、書法比賽、機器人比賽等賽事,讓校園成為激揚青春的舞臺。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安順二中的課程不僅是知識的課程,更是生活的課程、實踐的課程。學校還以普職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校企合作中,學生走進茶場村,親身體驗采茶、制茶的過程;到菜市場購買食材,化身小小廚師,親手做一道當地特色菜。在校校合作中,學校邀請安順城市服務學校的教師來校開設“基礎禮儀”課程,選拔優秀學生組建禮儀社,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我們堅持讓學生多一些經歷,多一些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自我成長。我們還將研究性學習和跨學科課程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不斷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安順二中校長肖邦祥介紹道。

  專業發展

  提升教師隊伍“含金量”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資源,安順二中師資力量雄厚,但隊伍如何在新時期應對新挑戰是需要破解的難題。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搶抓機遇,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組協作、四輪驅動、五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努力培養一支有理想信念、師德高尚、學識扎實、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

  “一個中心”即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心;“兩個重點”即以教學、教研為主抓的兩大重點;“三組協作”即以教務科專項工作組、科教科專項工作組、教研組為組織抓落實;“四輪驅動”即以課程、課堂改革、課題研究、社團建設為實施落腳點;“五步實施”,即制定五年規劃,設立保障制度,抓校內教育教學方式、理念更新(包括“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室、特級教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校本研修團隊、班主任培訓、專家團隊培訓等),校外學習交流“引進來、走出去”,校外示范引領“結對幫扶”。

  近年來,隨著高效課堂建設的推進,學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科素養為引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如引導全校教師立足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落地與實施,轉變教學觀念;以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為途徑,積極開展教師個人備課、集體備課、集體研課;將信息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合到學科教學中,努力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

  多管齊下,使安順二中教師隊伍的“含金量”逐年提升,成為“三色育人”的強勁支撐:學校目前擁有5名特級教師、6名正高級教師、5名省級教學名師;建立了2個省級、5個市級名師工作室;教師中有16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國家榮譽,一人獲全國高中實驗技能創新說課大賽金獎,3人獲評“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能手”。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近年來西部地區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安順二中以“三色育人”聚焦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使教育真正回歸立德樹人,走出了一條西部學校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0年,學校榮獲“安順市文明校園”稱號。2019年至2021年連續3年獲得安順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貢獻獎。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獲貴州省一等獎10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49項;摘得安順市校園足球三級聯賽冠軍、安順市中小學交響樂展演一等獎等獎項……

  展望未來,全體安順二中人將傳承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憑借過硬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秉承愛與責任,繼續以“三色育人”凝心護航,成就師生幸福人生!

  (王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