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常州大學與附屬小學共享資源、有效銜接—— 大手牽小手 送來“高精尖”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16  閱讀:次   |
42.9K

  在常州大學機械學院的實驗室里,一群常州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正屏氣凝神地看著由3D打印機制作的機器外殼,與設計好的電路板、蜂鳴器組裝在了一起。紅燈亮提示肉類食品即將過期,綠燈亮提示蔬菜即將過期,黃燈亮提示奶制品即將過期,同時蜂鳴器發出了警報……孩子們驚喜地發現,頭腦風暴中構想的“冰箱食物安全警報器”變成了現實。

  小智囊團背后的“高精尖”力量

  在看到一家人吃了冰箱里過期食品而中毒的新聞后,常大附小三年級(3)班的同學在教師帶領下,成立了“冰箱食品安全研究小組”。從設計調查問卷、實地考察和采訪,到細菌檢測、數據分析,再到提出“食物安全警報器”的創想,小小智囊團的背后離不開一股“高精尖”力量的支持——

  在常大附小,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或者做著科學實驗的,可能不是教師,而是常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而在常州大學,經常能看到系著紅領巾、背著書包的小學生,穿梭在大學校園里的博物館、實驗室、足球場等各個地方。

  在得知附小學生要做“警報器”的想法后,常大機械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晨利用專業優勢,帶領孩子們設計草圖、編程和制作電路板。常大人事處副處長劉麟和常大機械學院教授強浩則在3D打印室用高分子材料為孩子們展示3D打印的魅力。

  團隊小成員潘科宇說:“當看到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的瞬間,我們都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

  “實現孩子們稚嫩而珍貴的創意,讓科學的種子在童心中生根發芽,我覺得很有成就感!”陳晨說。

  大手牽小手,素質發展同行人

  常大附小的前身是一所村小,近年來隨著常州城市化進程,幾度易名和改擴建,但基礎仍然較為薄弱,無論是辦學硬件,還是師資和生源質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自2017年與常州大學合作辦學以來,常大附小努力提高辦學質量,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常大則給予了充分的資源和平臺支持。短短4年間,常大附小從當地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成長為家長眼中的優質學校。

  常大附小的孩子們先后走進常大非遺館了解常州地方傳統文化的淵源,來到常大機械學院機器人工坊圍觀機器人制作過程……走進大學的小學生們,視野不斷開拓,知識結構進一步完善。

  籃球、飛盤、服裝設計、編程等常大社團資源經過篩選和改造,成了常大附小學生素養發展的有效助力。

  “常州大學為常大附小提供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豐富多彩的課程體驗。同時,附小為大學提供了教學觀摩和實習基地、教育科研和教育實驗的場所,大學和附小之間實現了互利共贏良性循環。”常州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張紅波說。“大手拉小手”,大學生成為小學生素養發展的引路人。

  課程銜接,與大學的融合通道

  在張紅波看來,光靠大學的品牌效應提振學校精神還不夠,需要充分利用大學的人才和課程資源優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改革。

  張紅波介紹,常大附小戲劇、創客教育、項目學習、職業體驗等創新課程的開設,均依托了常大豐富的資源與科研優勢。“附小在課程設置方面盡可能與常大的學科專業相銜接。”

  學校將國家課程和地方、校本課程融合統整為六大類:道德與法治、語言與表達、數學與科技、綜合與實踐、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在此課程框架下,與常州大學的17個院系、課程匹配融合,從單學科、跨學科走向超學科,變“教程”為“學程”,努力使教學從展示信息、聚焦知識,走向研究知識、生成智慧;從關注已知、重復過去,走向暢想未知、面向未來;從被動學習、低階思維,走向主動探究、高階認知,打造常大附小持續成長的平臺。

  張紅波說:“大學為附小打開了一扇窗戶,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也讓孩子們獲得生命的綻放。”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