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用“幸福教育”理念引領學校發展
“幸福教育”是對幸福學習、快樂成長的詮釋,影響著一個國家、一所學校的持續、健康和長足發展。基于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和教育使命的擔當,創辦于1878年的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把“幸福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主張,秉持“以人為本、幸福校園”的辦學思想,科學架設“幸福教育”指引下的發展框架,從學生、教師、學校3個維度入手,通過幸福校園、幸福課程、幸福課堂、幸福文化等建設實施幸福體驗、幸福觀培養和幸福能力獲得,共同構成學校幸福教育的實踐和發展路徑。莆田第二中學探索提出的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實施‘幸福教育’辦學主張策略研究”,被納入了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19年度開放課題(名校長專項)。
多維度探索辦學主張內核
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更重要的東西——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
基于這一關于教育追求恒久性、終極性價值的理念,莆田第二中學從學生、教師、學校3個維度入手,以“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幸福觀”作為理論基礎,以其“需要層次論”建構了以需要的滿足為核心價值取向的人本主義“幸福教育”觀,突出了層次需要的頂端——自我實現的需要,提供平臺、創造機會,充分保障師生自我發揮、自我完成、自我實現,倡導“體驗幸福、創造幸福、給予幸福”。
在學生層面,“幸福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習慣得到培養、能力得到提升、個性得以彰顯,享受成長與成才的快樂,提升幸福自己、幸福他人的能力。在教師層面,要求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優化教師的工作環境,讓教師體面而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享受職業成長與價值實現的幸福。在學校層面,要求教育教學行為回歸本真的育人狀態,科學架設“幸福教育”指引下的發展框架,實現人本發展,高質量辦學,讓學校成為師生幸福成長的精神家園和培養具有創造幸福能力人才的搖籃。
以往的“幸福教育”強調受教育者的幸福體驗和正確幸福觀的培養,莆田第二中學的“幸福教育”理念則包括3個層次的內容:一是教育過程的幸福體驗,讓師生更大限度地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實獲得教育;二是正確幸福觀的培養,讓師生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形成正確的幸福觀;三是創造幸福能力的獲得,培養師生幸福自身并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幸福的能力,激勵師生通過自身的發展為未來的幸福生活做準備。
和諧管理文化創造“幸福體驗”
“幸福教育”的目標是為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發展創造環境和條件,讓所有學生都具有理解幸福的思想、創造幸福的能力、體驗幸福的境界、奉獻幸福的人格。
為實現這一目標,莆田第二中學優化管理方式,科學建章立制,推進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制定了領導管理、教學管理、課程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黨群管理、安全管理、信息技術管理、學生發展管理、功能教室使用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匯編成《莆田第二中學現代教育管理制度》,積極培育和構建公正健康和諧的管理文化。學校緊緊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機,積極創造各種展示教師風采的平臺,例如各類技能比賽、優課展示、“青藍工程”、講學交流等,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讓優秀教師嶄露頭角,獲得更高階的培養。同時,積極探索推進教師評價制度改革,修訂完善了學校工作量化考核評分細則和各類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依托校友和愛心人士設立各類獎教基金,在每年的教師節和校慶日表彰在各類崗位上貢獻突出的先進教師,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鼓舞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為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服務工作,打造富有人文關懷和團隊溫暖的愛心校園,學校通過設置獎學金、困難補助金、愛心接力、社企“一對一”幫扶等多種途徑給家境困難的學生提供就學和生活資助,為困難教職工設立“愛心驛站”,確保應助盡助,促進了學校辦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學校通過加強安全宣傳和教育,開展各類安全演練活動,密切家校聯系、校警協作,升級校園安全系統,加強校園周邊秩序管理等,通過綠化、美化、凈化“三化”建設,讓校園里的每一面墻、每一朵花、每一棵樹、每一尊塑像都會“說話”,使之成為陶冶學生的“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切實為學生營造了舒適優越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幸福感。
堅持以生為本提升“幸福能力”
“幸福教育”始終本著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堅持公民教育與人才教育的有機統一,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根本宗旨,通過創新素質教育,逐步建立具有文化傳承性、時代精神和本土特色的素質教育體系。
莆田第二中學的“幸福課堂”是“以生為本、合作探究、教學相長”的課堂,是“師生共度生命歷程”的活力課堂。為推進“高效課堂”改革,學校通過補缺點、強弱點、抓重點、破難點,精準、簡練、高效實施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課外負擔,讓學生輕松掌握學科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并通過自主探究、小組互助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獲得個體學習的成功體驗。為推進“核心素養進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學校引入“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接收的幸福,在“思”中獲得思考、創造的幸福,在“達”中獲得表達、分享的幸福。同時,學校構建多元評價機制,落實“五育并舉”方針,以科學、多元、全面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充分彰顯創造幸福的能力。
在“幸福課程”的架構設計中,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莆田第二中學的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課程、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類校本課程,旨在促進學生扎實基礎、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合理構建不同層次的興趣課程。興趣課程包含“理趣”和“藝趣”,學校為有突出能力、有志向、有興趣的學生開發了100多門不同層次的興趣課程,還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開設了科研實踐、科技創新、程序編輯、學科競賽的“理趣課程”和模擬聯合國、機器人、人工智能等50多個社團,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培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根據紅色革命文化積淀深厚、傳統體育成績突出的兩大特色以及新時期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學校用心打造了閩中革命文化課程、陽光體育課程、創客課程3張特色課程“名片”,給予獨立的場館配置、系列化教材研發、多個子課程設置以及充分的師資保障,并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培育校園精神 激發“幸福追求”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幸福教育”是以人的情感培養為目的,對人的未來發展進行更為深入闡釋的教育。
莆田第二中學地處有“立德、行善、大愛”之稱的媽祖故鄉。在14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培育了成千上萬名各行各業的精英,孕育了閩中地區的黨組織,涌現出15位抗日將軍、17位烈士。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鐵肩擔道義、熱血鑄春秋”精神,成為校園獨特的精神氣質,也成為辦學的寶貴經驗和堅定追求。在紅色革命文化的激勵和感召下,學校充分挖掘校史的精神價值,建立閩中革命文化校史館、開發革命文化校史教材、開辟閩中革命研學線路,為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幸福未來奠定根基,激發學生為幸福他人、幸福社會追求奮斗。
莆田第二中學的“書香校園”建設,培育學生高雅的審美認知和知書明理的良好素養,使學生成長為富有文化內涵和正確幸福觀的幸福人。學校通過校園書吧、流動圖書角、電子讀書屏、“墨水瓶”閱讀教室等,讓書香充滿校園,引導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習慣,豐盈精神世界、培育高雅氣質、涵養豐富學識,提升品質素養和精神層面的幸福感。
讓莆田第二中學學子感悟深刻的是,多彩文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激情得以燃燒,潛能得到釋放,才能得到發揮,創新、創造能力得到發揚,充分感受生命與生活的美好幸福。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以獨特的文化魅力為學生充分展現自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有聲有色的社團活動是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學生自我鍛煉、自我實現的陣地和探索頻道,他們以神奇的筆、靈巧的手、智慧的眼,詮釋他們的純真、展示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的審美。
此外,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及社區文化活動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另一重要內容。學校把學生與社會、教育與生活有機融合,讓學生走進社會,提高觀察、判斷能力,了解民情、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活動中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和世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增強他們創造幸福的使命感。
“幸福教育”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文化,更是師生前進的航標。學校由此找到了辦學的思想靈魂,打下文化底色,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行動指南,確立起辦學的評價標準,辦學由此從自在走向自覺、從普通走向優質——這是莆田第二中學在探索“幸福教育”進程中不斷明確的辦學方向和辦學堅持。
為堅定關于“幸福教育”的探索,實現教育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莆田第二中學將繼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幸福教育”,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學會求知、掌握技能,幫助學生塑造高雅品格、提高創造能力,以幸福為內核拓寬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新空間!
(許家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