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第一”求是之路 ——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創建省級示范性高中的實踐
“學生第一”,這是陳燎原擔任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晉江一中”)校長后提出的辦學理念。
2007年,先后在兩所學校擔任13年校長的陳燎原,調任晉江一中校長。其時,晉江一中正徘徊在辦學的低谷。2008年,晉江一中廈門校友會舉辦的新春團拜會上,一名校友在臺上振臂高呼:“咱們的母校,沒有第一,也要第二!”這給了有著豐富辦學管理經驗的陳燎原啟發。
“學生第一”成就了學生。“學生第一”辦學理念孕育了“三進三出”的辦學成效,即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學生成績節節攀升。
“學生第一”成就了學校。在陳燎原的帶領下,晉江一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8年,順利通過省一級達標復評;
2009年,復辦初中;
2011年,獲評“福建省德育工作先進校”“福建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校黨支部被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13年,與華僑中學聯合辦學;
2014年,獲評“福建省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研究基地校”;
2016年,入選國家“信息化試點校”;
2017年,成為首批“福建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建設學校”、以“99+3”的分數通過示范高中建設校評估驗收暨省一級達標高中復查;
2017年—2018年,“高中學科哲學建設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教師教學績效考核”連續兩年獲評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8年,獲評“泉州市特色普通高中(人文特色類)”,成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
2019年2月,第二屆校董會就職暨捐贈儀式召開,來自16個鎮街的52位企業家鄉賢捐贈超9000萬元;
…………
“學生第一”成就了教師。僅以晉江市首屆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為例,學校教師沈鳳華、劉巧娜、葉曉芬、尤嫻嫻勇奪初高中組5枚特等獎中的4枚;17名教師獲晉江市一等獎,獲獎人數占晉江市的37%。
“學生第一”也成就了校長。陳燎原是福建省“十三五”中學名校長培養人選、第十三屆福建省政府部門特約督學、福建師范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導師、福建教育學院兼職教授。他提出“學生第一”辦學理念,首倡實踐“學科哲學”,主持的兩項課題獲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已出版專著《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
“學生第一”的辦學理念成功地彰顯在教育觀念、素養教育、校本課程、文化故事等方面,并探索總結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的“晉江經驗”。
引擎:“學生第一”理念建構
“學生第一”,看似是偶然之作,實則是陳燎原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實踐結出的碩果。
晉江一中“學生第一”的基本內涵為:以學生為首位,以素質育優秀,以卓越為追求。
在此基礎上,陳燎原提出“培養負責任、有作為的學生”的育人目標。其中,高中教育目標是“三會三高”:會做人,思想高素質;會學習,學習高質量;會生活,生活高品位。初中教育目標是“三會三自”:會做人,管理自主;會學習,學習自覺;會生活,生活自理。
陳燎原說:“堅持‘學生第一’的辦學理念,其目的就是讓每名學生都擁有成功的機會,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對學校來說,“學生第一”辦學理念的本質就是人本教育的哲學思想。在管理制度上,規為生所定,情為生所系,利為生所謀;在教育教學上,把“主角”還給學生,把“舞臺”交給學生,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教育教學目標;在環境建設上,為學生發展提供一流的設施設備,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
“學生第一”是以生為本的生命觀,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人才觀。陳燎原認為,對待生命,首先是致敬的態度;其次,要與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相融;再其次,要排除主觀片面性,并戒除私心、私利。
學校認為,作為教師,要以對生命致敬的態度對接教學態度,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態度中,內化為對真、善、美的追求。
核心:“學生第一”德育實踐
“學生第一”,必須做到科學地激勵學生,而科學激勵首先要把握好評價標準。那么,晉江一中怎樣在德育實踐中做到“學生第一”呢?
早在2006年,隨著福建省正式啟動高中新課程實驗,晉江一中開始為高一年級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并制定了相關的指導意見和原則。
2007年,晉江一中制定《學生成長記錄袋構建方案》,確定了成長記錄袋的主要欄目:個人基本信息、學業歷程、獲得的榮譽、自信的評價、滿意的作品等。
10多年來,晉江一中內容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成長記錄袋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學生成長記錄袋里,存有閱讀卡、勞動卡和社團證等。
陳燎原介紹:“學生成長記錄袋是學生激勵和提高自己的一種評價方式。它不是保險柜,也不是儲藏間,而是一座虹橋。”
“文化故事”是晉江一中“學生第一”德育實踐的第二張名片。
文化故事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分為3類:學生寫、說文化故事,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師生共同討論故事。
陳燎原認為,文化故事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文本,包含教育連續性文本、個性文本、體驗性文本、心理學文本等,“文化故事創新了德育工作形式與內容,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學生優點單”是晉江一中“學生第一”德育實踐的第三張名片。
學生優點單是由同學或教師填寫的學生優點卡片。優點單分為正反兩面,正面為校名、年級、班級、姓名、時間;背面有兩個欄目:同伴的眼光和教師的印象。每名學生每學期分發兩張,每學期學段結束后進行評價。
陳燎原說:“優點單是一種相互性評價、輔助性評價、差異性評價、激勵性評價、文化性評價,優點單讓學生從進步經歷中進行自我教育,引導每名學生走上成功道路。”
基點:時間管理與問題教學
“學生第一”核心教育理念的重要基點,一是時間管理,二是問題教學。
“時間管理”作為晉江一中治校體系的一個基點,其內涵為:師生有理、有節、有序地管理時間,做到遵時、守時、惜時。
陳燎原認為,時間管理的本質是生命管理,教師與學生需要提高對生命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獲得生命價值和意義。
一方面,教師要做好教育教學中的時間管理。“歷時性”與“共時性”,是課堂時間管理的法則;有節奏、有層次的“問題教學”,是課堂時間管理的靈魂。
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學習生活中的時間管理。引導學生做好學校教室內外行為規范管理,通過為每名學生準備“學期學習成長規劃”,使學生做好學習時間管理。
晉江一中“問題教學”始于2006年提出的“倡導問題教學,構建生態課堂,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改革目標,以著力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發現學生潛能。2012年秋季,晉江一中推出“問題案”行動策略,加大了問題教學的改革力度。
陳燎原認為,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解答,完成教學任務。問題教學給教師留下極大的活動空間,不同學科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方法。
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構建問題教學的理論體系,因此,學校提出把問題教學納入“學科哲學”研究的范疇。
人才觀:一個都不能少
“學生第一”的人才觀是學生在成才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由“三進三出”目標和“四特生”培養構成。
在晉江一中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三進三出”業已實現,在社會上擎起了一面高質量、高水平辦學的旗幟。
所謂“三進三出”,即低進中出、中進高出、高進優出。“三進三出”由起點啟目標,是對“看起點、比進步、論貢獻”評價激勵機制的進一步拓展。
陳燎原表示,高中要想實現“三進三出”目標,必須突出重點、明確任務、科學定位,向辦學理念要質量;必須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全員管理,向科學管理要質量;必須激發主體、有效練習、善用應用,向高效教學要質量。
陳燎原認為,作為教師,其首要的、核心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深信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并相信學生,教師則要具備專業精神、合作精神,善于反思,形成觀念體系,進而鍛造人格魅力。
“四特生”培養是晉江一中“學生第一”人才觀的又一重要體現。“四特生”,即綜合特優生、學科特優生、技能特長生、特定層次生。
“四特生”培養要求認知學情、精準施教,既是“學生第一”辦學理念下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又能高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綜合特優生,是綜合素質和各門學科都特別優秀的學生。這樣的學生,要用大語文觀、大教育觀去鼓勵、引導他們加強自主學習。晉江一中采取導師制,三級名師育英才;成立互助組,讓綜合特優生相互砥礪、良性競爭。
學科特優生的基本特點是學生個性較強。學校充分激發學科班長的引領作用,提供門類齊全的學科競賽平臺,學科節上讓學生有展現才華特長的舞臺,選擇樹立從學科特優到多科優秀的學生典型。
技能特長生是指在體育、音樂、美術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學校通過摸底發現建檔,盡早發現其天賦;加強保護與引導,保護他們的學習自信,引導他們往技能方面發展。
特定層次生的基本特點是沒有特別優勢科目和技能特長,基礎課與專業課成績一般。師生共同進行原因分析、進步條件分析,發現其優點、培養其信心、養成其良習、指導其方法。
晉江一中書寫的“學生第一”求是之路,不僅為這所省一級達標高中注入了磅礴力量,更豐盈了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建設的內涵,并為“晉江經驗”交出了一份新時代教育答卷!
(陸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