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市第五中學:紅色教育在最核心的地方落地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領航100內蒙古篇
雖然地處中俄交界的邊陲小鎮,內蒙古滿洲里市第五中學卻因為黨史學習教育有特色而在整個內蒙古自治區小有名氣。
深秋的一個下午,滿洲里五中教師董春華在上一堂物理課,課程從中國研發的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一段視頻引入,“下潛萬米,那‘奮斗者’號表面所承受的液體壓強是多少?”董春華的問題引來學生不同的解答思路。這堂課里,既有物理的學科知識,又有當代中國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史,更有一代科學家科學報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學校以課堂為主陣地落實‘3+1+x’理念,積極挖掘三科統編教材、藝術學科和其他各學科中的革命傳統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精選、優化、重組教學內容,使核心素養培育與黨史知識學習無縫銜接、水乳交融。”滿洲里五中校長徐秀麗說。
紅色教育要在學校最核心的地方落地,這是記者在滿洲里五中采訪最深刻的感受,課堂、國家課程就是主陣地。物理課,借《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一課,講述北斗衛星之父孫家棟的故事;地理課,借《日本自然地理環境》一課,重溫偉大的中國抗震救災精神;生物課,借《激素調節》一課,了解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率先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突出成就……多學科相互融合,使學生從百年黨史學習中升華愛黨愛國情懷,堅定聽黨話、跟黨走。
因為要落地,促使教師們用心研發。“‘四史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最終落點在備課組。我們以雙周為單位,每個學科的備課組要集體備課,吸取集體智慧,并向學校教學部門匯報在第幾章第幾節落地,落點是什么,滲透哪些知識。”董春華說。
有一次,徐秀麗看到紀錄片《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深受啟發,當即發給美術老師李娜。以畫為體,以史為魂,這些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的美術經典作品,不正是絕佳的素材嗎?
有人負責版畫制作,有人負責經典作品賞析,有人負責雕塑……美術學科全體教師將黨史學習與美術結合起來,推出“印記百年、薪火相傳”主題融合系列微課程。例如,趙欣欣的《長征》一課,在帶領學生對毛澤東詩詞《長征》、畫家李可染的中國畫《長征》、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選段進行綜合賞析后,進行草鞋、水壺、樹皮等版畫創作;李由的《歌唱祖國的春天》一課,對畫家程十發利用作品抒發對新中國美好生活的深情謳歌深入解析后,帶領學生進行革命老物件的主題版畫創作。
融合課程激發了師生們的創造力,也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深刻、鮮活。
全校近1800名師生全員參與拍攝視頻短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推出“跟著電影學黨史”佳片有約微課程;充分挖掘滿洲里國門黨建學院、中共六大展廳、紅色展館等地方紅色教育資源優勢,通過實踐研學,促進知行統一;開展“走黨史百年歷程”遠足實踐之旅……都在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學校通過氛圍營造、強化學習、課程融合、活動滲透四個方面開展‘黨史百年’系列學習教育,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真摯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徐秀麗說。
學校最美的樣子就是學生的樣子,滿洲里五中用國家價值照亮了學生成長。在學校教學樓三層,“蒙古馬”主題畫作長廊中,孩子們用不同風格的畫作表達對“蒙古馬精神”的理解,經過學校紅色教育的浸潤,他們也將成長為一匹匹“蒙古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