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創造性繼承 創新性發展 ——中小學勞動課程二十年回顧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21  閱讀:次   |
42.9K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征。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課程盡管以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形態、不同的價值選擇融于我國中小學課程體系之中,但都體現了特定的時代特征,反映了特定的社會要求,發揮了相應的課程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體系的嶄新建構提供了根本遵循,勞動課程正以全新的態勢,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發展的新征程。

  本世紀初中小學勞動課程的創造性繼承

  本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和科技變革的突飛猛進,我國的經濟體制、人口與勞動力結構、勞動形態以及教育觀念等直接影響勞動課程的因素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為了深入研究勞動課程當時面臨的形勢和已有經驗及存在問題,教育部于2000年4月組建了“勞動與技術教育指南研制”項目組,項目組先后在北京、南京、青島、杭州、蘇州、上海、武漢等地召開研討會,發放問卷4600多份,在進行勞動教育基礎研究、現狀調查研究、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歷經12稿,于2001年12月形成《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后來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框架下又組織數次修改)。隨著當年秋季首批38個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進入實驗階段,新課程改革中,勞動課程也于當年12月進行第一批國家級培訓,并開始走入實驗區。

  本世紀初的中小學勞動課程,本著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堅持從以學生為本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出發,深入分析以往勞動課程的已有經驗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勞動課程的設計,努力實現勞動教育優良傳統和原有勞動課程的創造性繼承,并為勞動課程的轉型發展和新時代勞動課程的嶄新建構提供了一定基礎和條件。

  本世紀初中小學勞動課程的主要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厘清“勞動”與“技術”的關系,科學認識勞動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區別與聯系,強化課程定位的主體性。馬克思和列寧在很多場合都精辟論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綜合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經濟社會的變化特征,“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以前的名稱相比,在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體現了“勞動”與“技術”兩者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兩者的區別,進一步凸顯勞動教育的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同時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綜合技術教育”的基本理論運用于中國實踐,避免簡單地、機械地以技術教育代替勞動教育、以勞動教育代替技術教育的現象。

  第二,注重勞動課程獨特育人與綜合育人價值有機結合,強化勞動課程目標的結構性。《指南》指出:“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煉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應立足于時代的發展,強調學生豐富的勞動體驗,強調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的養成和勞動技能的習得”。與此同時,《指南》還指出,“關注學生發展為核心的,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新的多方面功能的實現和勞動教育的多途徑實施及多學科滲透”,這對充分認識勞動課程目標的豐富性與結構性,正確處理勞動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和綜合育人價值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堅持勞動課程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領域,強化勞動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指出:“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小學加強綜合課程,初中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第5條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成為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主要領域之一。加強綜合課程建設,是新課程結構的亮點之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性是國家課程、地方指導、校本實施,其一方面強調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另一方面強調課程的開放性,為各省市區、各學校因地制宜地實施提供了發展空間。這對勞動課程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與嘗試。在《綱要》發布和《指南》使用之后,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等地,都從本省市實際出發,研制本地區的勞動與技術領域的課程綱要、課程標準、課程實施要求等,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當然,課程的開放性,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這對課程實施的主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各地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落實中也出現了勞動課程未落實、勞動課程邊緣化、勞動課程隨意性等現象,如同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重等教育頑疾一樣,勞動課程仍然面臨著應試文化的沖擊。

  第四,確立以生活為基點、生產與生活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強化勞動課程內容的現代性。在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從素質教育理念和時代發展特點出發,改組了原有以職業專業技能為特征的金工、木工、電子電工等內容,強調典型性勞動實踐活動,增加了產品設計、商業實踐、家政學習、職業體驗等內容,并逐步增加課程內容的技術含量,以增強學生勞動實踐的創造性;形成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的結構,基礎性內容注重基礎性和結構性,拓展性內容注重開放性和引領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生活和生產的最新發展,如農業生產勞動內容從傳統的作物栽培和動物飼養拓展到品種改良、技術試驗、農產品儲存與加工、農產品營銷等。《綱要》指出:“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這為勞動課程的多渠道實施和多方面結合拓寬了視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小學勞動課程的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從2013年到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勞動及勞動教育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小學勞動課程也日益得到重視。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教勞結合思想”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新發展,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建構和中小學勞動課程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此,中小學勞動課程的社會氛圍和文化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課程結構、課程形態、課程使命等迎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一,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聚焦勞動教育的主體作用和時代使命。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2020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基本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勞動教育為邏輯起點和課程主體,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建構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出發加以整體設計,注重大中小學勞動課程的有機銜接,注重“一課”對“一育”的有效落實。

  第二,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注重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到2014年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促使全體社會成員弘揚勞動精神”,從2015年“以勞動托起中國夢”“全社會都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再到2018年“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念的建立、社會主義勞動精神的弘揚等,為勞動課程立德鑄魂提供了方向引領。

  第三,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強化課程形態與結構的整體設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指導綱要》,中小學勞動課程的形態和結構,不僅包括開設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專門的必修課程,而且還有每學年的勞動周課程,同時還強調其他課程對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入,此外還要求日常每周小學生一、二年級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于3小時的課外校外勞動實踐。

  第四,新時代中小學勞動課程突出課程目標與內容的素養導向。2014年以來,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程理念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指導綱要》提出“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指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基于學生發展的特點,從學生勞動素養的主旨出發,進行不同學段目標和內容的設計,科學處理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對正確認識新時代勞動課程的特點非常重要,而且對中小學勞動課程的實施也非常必要。在這方面,已有不少學校和地區在進行可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深信,伴隨著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頒布,未來的中小學勞動課程必將在培養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造就時代新人上,更好地實現其教育使命。

  (作者顧建軍系南京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組組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中國理論與中國探索研究”的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