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 “體悟型”美育 培養有博雅氣質的少年
用阿卡貝拉唱黨史、發布新歌《燃燒》傳承“五四”精神、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歌詠展演、教師節發布感念師恩的歌曲……最近,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以下簡稱“廈門六中”)合唱團用多種方式傳播正能量,也使合唱團廣受社會關注。
現在的廈門六中合唱團不僅是學校的“名片”,也是廈門市作為藝術之城的“名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以阿卡貝拉合唱為代表的藝術教育,已經與學校的美育、德育緊密融合在一起,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走上舞臺的過程中,也對“美”有了切身的體悟,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谇僦笓]陳法澄說:“六中的學生不僅在音樂上表現卓越,更呈現出較高的氣質水平。”可以說,廈門六中的阿卡貝拉表演廣受認可,是學校做“體悟型”美育、培養有博雅氣質少年結出的碩果。
靈動的跨界表演方式
體悟音樂之美
一間普通的合唱排練室、一群愛音樂的學生、簡單的錄制設備、幾位愛音樂的教師……在熱鬧和嘈雜中,學生們學曲子、練聲、找節奏。教師對每名學生的輔導雖然很簡短,但很多時候卻是一對一的。這是廈門六中排練室里典型的情景。網上熱傳的視頻就是在這里排練和錄制的。
早在2018年3月10日,廈門六中合唱團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節目錄制,并演繹歌曲《山居秋瞑》。到目前為止,合唱團已經20多次登上央視舞臺,參加廈門市的各類演出20多次。廈門六中合唱團在網上也有很高的熱度。
這樣一支以初中學生為主的合唱團,為何會持續“火爆”?很多專家在點評時認為,廈門六中學生的表演很獨特,他們用阿卡貝拉即無伴奏合唱的表現形式來演繹歌曲。與純粹的阿卡貝拉相比,廈門六中加了杯子或是身體的拍打來表現節奏,有了這些創新之處,再加上學生純真少年的氣質,讓合唱團廣受歡迎,并成為地地道道的“網紅”。
廈門六中合唱團創始人之一的陳琦介紹,合唱團最初運用阿卡貝拉這種合唱形式,并沒有想到會在網絡上火爆傳播,只是想運用這種形式,抓好學生美育。
廈門六中合唱團的走紅,與兩位幕后教師息息相關,他們是指揮高至凡和編曲徐聰。高至凡是廈門六中的音樂教師,徐聰是學校外聘教師。高至凡于2019年7月因病去世。除了兩位教師的努力,在廈門六中,有一個團隊在抓學生藝術教育,網絡上的“火”靠的是一群人的支持。現在,學校從事藝術、美術教育的教師共有14人,藝術團團長陳琦是福建省音樂學科帶頭人。
學校認為,藝術教育需要積淀,沒有長期抓藝術教育的經驗,沒有一支完備的教師隊伍,沒有學生基礎,靠一時的突擊,很難在藝術教育上取得真正的進步。
在廈門六中,藝術教育可謂遍地開花。學校每年舉辦校園藝術節、校園“紅五月”系列比賽、校慶節、教師節匯演、新年匯演等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學校平時將大禮堂開放給學生使用,為學生提供了表演和自我展示的平臺。
“我們要求教師和學生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為了在網上出名而忘記藝術教育的初心。”陳琦說。
演繹中國風作品
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演繹中國風作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合唱中盡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是廈門六中合唱團的又一大特色。學生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觀眾,也得到專家的認可。
有學者認為,當下中國合唱呈現出多元發展態勢,而中國合唱藝術要融入世界合唱大家庭,就應積極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著名合唱指揮家田曉寶曾提出:“中國合唱作品應當繼承發揚中國詩詞所具有的深厚意蘊與韻味的美學品格。因為,這才是中國合唱的精髓與美學特征。”而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自組建以來,就演唱過不少具有中國風特點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在改編之后,遠遠超出普通流行歌曲的欣賞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升華。不僅讓聽眾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碰撞出的絢麗火花,也弘揚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青花瓷》是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一首合唱改編作品,其改編自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和漢樂府詩《江南》。這首歌曲中國風特色十分明顯,其優美動聽的旋律、潑墨山水畫般的音樂意境,深深地印刻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團的改編版本,為作品增添了幾分清雋、朦朧的美感。歌曲的前奏及間奏部分,融入哈、啦、哩、呀、咿等原生態的襯詞,形成了人聲器樂化的豐富音響效果,為作品注入了民族化的音樂色彩。
《魚歌》是一首由閩南童謠改編而成的混聲五部合唱。歌曲描繪了海邊漁家討海打魚的生活場景,歌詞回憶了兒時母親帶著孩童去菜市場買魚,父親帶著孩童來到海邊,吹響海螺、看船出帆、唱著歌謠,心中期盼著漁船平安返航、滿載而歸的心情。廈門六中阿卡貝拉合唱版的《魚歌》使用閩南方言演唱,在編曲上將閩南童謠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融合,不僅展現了鮮明的地域風格,也為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歌曲開頭,在聽覺上猶如魚群在海水中有規律地向上吐泡的聲音,給人以清新、靈動的感受。觀眾仿佛跟隨著歌聲來到波光粼粼的海邊。合唱團的成員大多是未經變聲期的初中少年,他們具有天然純凈的音色,歌聲清澈明亮、充滿朝氣。觀眾在細細聆聽他們的演唱時,能感受到合則協調統一、分則獨立成形的藝術美感,也能收獲和諧自然、心曠神怡的聽覺感受。廈門六中《青花瓷》這類富含中國風元素、由中國傳統詩詞改編而成的作品,被廈門六中合唱團用阿卡貝拉和趣味打擊的方式,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使歌曲超越了原有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而引發持續不斷的熱度和廣泛的影響力。而合唱團的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用心在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這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他們心中落地生根、不斷成長。
在實踐中體悟
顯中華少年應有氣質
近年來,廈門六中合唱團多次代表學校及城市在重要文化活動中參與表演,例如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倒計時一周年文藝晚會、廈門城市樂跑賽等大型活動中,合唱團學生以天籟般的歌聲、朝氣蓬勃的面貌、別具一格的表演,向全國人民及海外各界人士展示了中國當代少年陽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氣質,也展示了他們通文達藝、德才兼備的“博雅”素質?梢哉f,每一次的外出演出,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在舞臺上的實踐與體悟,都是他們人生發展的臺階。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體悟中,不斷進步,也展現出中華少年應有的氣質。
廈門六中學生除了在本地體悟藝術的魅力外,還走出廈門、走到全國各地,他們在舞臺表演中、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體悟力,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2021年9月初,合唱團接到央視的邀請,在音樂頻道國慶特別節目《我和我的祖國》中演唱歌曲《燃燒》。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廈門六中學子心懷光榮與夢想,意氣風發地唱響《燃燒》,為祖國獻禮。排練結束后,學生還參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鳥巢、水立方、國家體育館。
2021年5月,學校推出做“大國少年”的理念,并通過實際行動詮釋這一理念的內涵,致力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成長觀念。2021年7月,廈門六中“博雅班”開啟了“大國少年中國行”活動,學生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觀看火箭發射全過程,領略科技的魅力,感受科技的震撼。
學校認為,學生在小小年紀,就能站上央視舞臺,就能在北京體悟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西昌觀看衛星發射,有了這些體悟,會使學生從內在思維到外在氣質都發生改變,這也正符合學校培養“博雅”型人才的要求。
合唱團的知名度提高了廈門六中的辦學聲望,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經常參與演出的學生的文化課程絲毫沒有被耽擱,反而不斷加強,學校為合唱團配備良好的師資團隊,并密切關注團員外出表演時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保證學生合唱與學習兩不誤。學校認為,學校不能培養只會唱歌的人,而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博雅氣質的人,只有這樣,藝術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長盛不衰。
(廈門第六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姚育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