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連江第一中學 抓住機遇 打造“縣中崛起”樣板
縣域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縣域中學是群眾關注的焦點,能夠為拔尖人才的培養和縣市經濟騰飛作出貢獻。黨的十九大以來,助力縣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類政策不斷釋放。挑戰與機遇之中,縣域高中如何發揮帶頭作用、振興“縣中教育”?福建省連江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連江一中”)在適應改革的辦學實踐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縣中面對新挑戰
抓住機遇爭做樣板
連江縣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與我國臺灣地區隔海相望;作為縣域內的教育龍頭,創辦于1923年的連江一中是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福建省高中課程改革建設學校,培養了5萬多名優秀畢業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英才。
學校在辦學底蘊、師資積聚、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持續的課程教學與考試招生改革,對學校的改革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必須思變。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實行“3+1+2”模式,選考科目組合多達12種,為縣中辦學帶來了新挑戰。與新高考政策相銜接的是,2020年起關注基礎學科的強基計劃推行,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被極大釋放:高考科目自由組合,升學方式多樣化,一方面讓學生多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學聚焦課程教學。也就是說,要保障學生的選擇空間,增加學生的課程選擇廣度和學習深度,這對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特別是優質課程資源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于困難,連江一中校長鄭鋒看到的更多是機遇。隨著新高考、新課改的日漸完善,隨著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招生秩序的逐步規范,縣中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逐步改善。鄭鋒表示:“對連江一中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堅定辦學信心、認清發展形勢、強化內涵建設、統籌初高中一體化發展,抓住新高考、新課改的重要機遇。我們希望主動作為,將連江一中打造成為‘縣中崛起’的樣板。”
抓住改革機遇
實現彎道超車
近年來,連江縣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縣,把教育事業當作重大民生工程,在公共財政投入、教師招聘引入、職稱結構設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當地中小學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適應新高考、承接強基計劃方面,連江一中有著清晰的路徑。
第一步是了解政策、吃透政策。隨著網絡和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家長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對政策的正確理解與指導,會對學生的選擇和決策產生有益影響。
第二步是統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學生發展指導兩項工作,圍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勞動素養”6個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連江一中非常注重生涯規劃等課程的開設,深入研究選課走班策略,合理指導學生從理想、心理、學業、生活、生涯規劃等5方面進行學業規劃,班主任和學科負責人成為面向學生及家長的培訓師。
第三步是做好對多元升學路徑的深入解讀和訓練適應。比如,面對強基計劃,校方積極請進相關學者和專家就政策意義、相關學校報名條件、培養特點等問題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定位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傳遞準確、有效、成體系的改革知識外,更注重引領學生共同研究、共同學習,提高學生對考試招生改革和強基計劃的理解力與適應力。
除了政策的普及和理解,連江一中還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和生源結構,優化學校課程體系、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加強優質特色課程群建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和強基計劃課程學習。
據鄭鋒介紹,學校立足原有的辦學基礎,在開齊開足省頒課程的同時,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構建了“三層三特六能”的連江一中學校課程體系,精心打造“擁抱海洋(海洋科技教育)”“立德修身”“知行合一”三大校本課程群,覆蓋地域紅色教育、學科核心素養、經典傳承、心理健康、生涯規劃、藝術素養、體育素養、特色教育、學科競賽課程、強基計劃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勞動教育、綜合實踐課程等,更好地落實“五育并舉”、立德樹人。
高中生學科競賽在高校自主選拔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科競賽上發力有助于學校拔尖后備人才的培養,為具備潛力的學生開拓升學路徑。近年來,連江一中重新審視、主動擔起了學科競賽和強基計劃培養重任。鄭鋒說:“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有成體系的優質課程支撐,也就是說,學校要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沉淀、開發、提升課程,形成一些優質的特色課程,供有發展需要的學生選擇。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首先做好政策宣傳與解讀,為一些具備潛能的學生及其家長剖析政策優勢與發展空間,把‘苗子’爭取過來。其次是注重分層培養和普及教育,通過研究性學習等課題研究載體,引導學生增進了解、挑戰自我、訓練思維,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再其次是強化專業指導,加強對外交流學習,適時引入校外優質教學資源,提高學習和訓練的專業性、有效性,讓優秀學生脫穎而出,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
統籌校內外教育資源
提升拔尖人才培養能力
發展學科競賽時,應盡量避免簡單地按照年級進行分層。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連江一中在設計學科競賽培養方案時,打破年級限制,以學生能力和潛質為核心,采取跨年級聯合培養模式。
在授課方面,學校采取校內研究性課程和在線直播課程相結合的形式,使授課班的組建和課時安排更加靈活,進而更好地推動拓展類課程與國家課程融合,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研究性學習機會。
同時,為了厚植拓展類學習師資、補齊培養體系短板,連江一中積極創新資源建設思路,購買優質課程服務,引入“愛培優”優質學科競賽、強基計劃課程與服務,構筑拔尖人才立體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利用校本課程學習時間,共同打造針對本校校情的學科競賽或自主選拔類課程,發現優生不同的學科專長,從而引導他們專注某一學科深度研究。待到學習一定時間后,基于多次檢測與評估,將學科特長生集中在競賽班或強基班加速培養。
學校從零基礎起步組建競賽中心、配置相關軟硬件、引進競賽課程及服務、篩選種子選手、組建競賽班。僅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連江一中已有5名學生在數學、生物等學科競賽中取得省一等獎,眾多學生獲得省二等獎和省三等獎,這不僅是連江一中在競賽方面取得的歷史性突破,更代表著學科競賽人才培養體系已逐步走向成熟。
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成果不僅僅體現在獎項方面,據連江一中競賽中心主任潘強介紹,此類課程的學習注重對思維的訓練與提升,所以很多學生在課后改變了對學習的認識,大大提升了學習思維能力;同時,周期性的長效學習也能促進學生樹立遠大目標,提升其學業、生涯規劃能力。
鄭鋒表示,實現縣中的振興,要突出內涵辦學,通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做強做精師資隊伍、豐富優質課程供給、建立健全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吸引優秀生源留得心甘、考得出彩,形成良性循環。在信息化時代,學校要做好初高中一體化銜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引入優秀課程、師資,分享高中教學的經驗。同時,深化高中教學信息化改革,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在部分課堂上基于平板電腦進行教學實驗,提高教學、評價的互動性與有效性,大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多效手段更好地促進師生成長,實現學校內涵發展。
(李立勛 王瀧)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