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小縣教育何以成為“高地” ——江西省蘆溪縣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探索記(上)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新思想引領新征程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也是江西省蘆溪縣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位于贛西山區的蘆溪縣,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說法,是一個人口只有30萬、財政收入處在全省后1/3位置的典型農業縣。
然而,就是這樣的山區小縣,卻打造了教育的綠水青山,辦出了全省一流的基礎教育——
全省首批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試點縣之一;
2020年,蘆溪在江西省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教育發展指數”中排名第一,也是全省唯一連續六年穩居前三名的縣區;
入選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6.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72.6%,遠超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指標要求;
……
山區小縣何以辦成了“大”教育?帶著問號,記者走進蘆溪,探尋這個贛西小縣教育發展的密碼。
最大一塊“蛋糕”分給教育
連續三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全縣公共財政支出的2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65%……對于一年財政總收入不足20億元的縣來說,是極大的勇氣和魄力。
作為山區農業縣,蘆溪發展經濟有著繞不開的天然瓶頸。農業發展面臨轉型壓力、工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突圍之路在哪里?這是蘆溪歷屆領導班子苦苦思索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人心,蘆溪縣委、縣政府逐漸統一共識,從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蘆溪縣委書記黎增義表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同時,也讓蘆溪打響了知名度,提升了影響力,推動了蘆溪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在蘆溪,教育絕對是黨委、政府的“一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每年第一次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一號議題研究教育工作,是蘆溪堅持多年的傳統。
在蘆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聶志勇的印象里,縣政府常務會議很少有不涉及教育議題的,如果哪天沒去縣政府大樓開會,同事們都會好奇地問一嘴。
“蘆溪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經費優先保障、教育用地優先保證、教育問題優先解決、教師待遇優先落實‘五個優先’。”蘆溪縣委副書記、縣長龍萍說,這是歷屆縣黨政班子達成的共識,也是蘆溪教育發展的“尚方寶劍”。
辦教育,蘆溪人是舍得投入的。2016年,蘆溪率先實施了城區教育擴容提質工程。堅持城區發展與學校布局相配套,蘆溪五年來投資7億多元,建成了占地120畝的蘆溪外國語學校、占地100畝的濂溪中學和占地100畝的蘆溪小學,使城區網點布局更加合理。
“蘆溪外國語學校所在地屬于縣城黃金地段,周圍都是縣城房價最高的樓盤,改為教育用地后政府直接減少財政收入2億多元。”聶志勇說,縣領導權衡后,果斷選擇了建學校。事實證明,城區新建的幾所學校有效解決了大班額問題,提前達到小學45人、初中50人以內的優質均衡標準。
農村學校條件改善工程也加緊推進,從“標準化建設工程”到“農村中小學提升工程”,從學校綠化亮化美化“三化”提升到教室功能室專用教室“三室”建設,如今,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達標率100%,農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學校。
針對農村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蘆溪縣、鄉兩級共計投入4.8億元用于幼兒園項目建設,按照“兩個優先”原則,優先在貧困村建設村級園,優先建設鄉鎮公辦中心園,實現了全縣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行政村公辦園全覆蓋。
源南鄉中心幼兒園園長劉玉丹沒有想到,過去幼兒園只能設在小學校園里,如今5個花瓣造型的教學樓與花蕊設計的六邊形連廊合為一體,教育空間大為拓展。
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朱志輝不會想到,過去學生只能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工棚里練習摔跤,如今標準化的摔跤館占地720平方米,具備了承接省級摔跤比賽的條件。
蘆溪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劉小清更不會想到,過去學校長期缺少實踐教育基地,如今學生即將在新校園里迎來屬于自己的烘焙坊、咖啡廳。
為鄉村“鎖定”好老師
“以前,鄉村教師都是想盡辦法往縣城里調,教育局每年都要收到近百份進城報告。”蘆溪縣教育局副局長劉旭波說,教師大量往城里涌,鄉村學校剩下的都是老教師。
年輕教師的流失也讓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朱志輝頭疼不已,“以前的鄉村學校如同‘培訓學校’,很多年輕教師剛熟悉教學沒幾年就離開了”。
留住教師就是留住鄉村教育的未來,蘆溪人下決心改變。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從2015年開始,蘆溪面向全縣鄉村教師實行“三免兩補一高”。
“三免”即免費入住教師周轉房、免費提供工作餐、免費體檢;“兩補”即補貼山區津貼、鄉鎮工作津貼;“一高”指的是按最高標準繳納住房公積金,由財政預算總工資的5%提高到最高標準12%。
“以剛入職的新教師為例,現在每個月工資實際到手3500元左右,吃住不花一分錢,每學期還有績效獎勵,年收入能達到7萬元左右。”蘆溪縣張佳坊學校副校長鄧紹春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據測算,蘆溪同職級邊遠山區教師補貼比城區教師每月最高可多出2200元左右。
繼提高教師收入后,蘆溪縣教育局又放“大招”,在職稱評聘過程中實行“支教優先”政策,3年來對109名前往鄉村支教的教師優先聘任;在崗位設置中實行“低職高聘”政策,將76名近5年即將退休的鄉村教師全部頂格聘用。
2019年,蘆溪縣教育局決定每年通過考試的形式選拔100多名教師進城。令人意外的是,最終報名的只有47人。一名李姓教師本已考上縣城學校,再三權衡后放棄了進城機會,留在了鄉村任教。近兩年,蘆溪還出現了城區教師主動要求到鄉村學校任教的情況。
僅有待遇還不夠,如何讓鄉村教師“有發展”才是關鍵。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蘆溪縣教育局全面實施“三名工程”(名師、名學科、名校長),每3年評選一次。名師設立工作室,有津貼、有獎勵、有工作經費。
2017年,蘆溪鎮路行學校教師游曉奇加入江西省特級教師、源南學校語文教師康竹萍成立的工作室,兩年后,她便摘得了“全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課例展示交流活動”一等獎。
在準備比賽的3個多月里,康竹萍專門為游曉奇組織了一支聽課磨課隊伍,一遍遍修改打磨教學設計,從口語表達到表情動作,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游曉奇從未想過,作為一名只在校內上過公開課的鄉村教師,也能站上省級比賽的領獎臺。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在康竹萍的帶領下,工作室很多成員實現了課題申報零的突破、獲獎零的突破。
為了激發教師參與熱情,縣財政設立了專項名師津貼,縣教育名師可以享受3600元/年、縣名師工作室可以享受7000元/年。
在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的同時,如何從源頭培養優秀教師?早在2007年,蘆溪就開始了定向培養師范生的探索。定向培養師范生從本地戶籍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按志愿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提前“鎖定”好苗子,待其畢業后將其納入在編教師隊伍,全部分配到鄉村學校任教。
張佳坊學校教師楊樂貴的家就在張佳坊鄉楊佳田村。2011年,懷揣著對教師職業的憧憬,楊樂貴以高出重點高中分數線50多分的中考成績報考了五年制本科學歷定向培養項目,畢業后回到張佳坊鄉任教。
畢業后就能有編制,而且家就在學校附近,楊樂貴全家都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短短幾年時間,楊樂貴就成長為學校的教學骨干。
“‘三定向’師范畢業生能扎根農村,服務家鄉基礎教育,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思想穩定性也遠高于面向社會招聘的教師。”在聶志勇看來,這個項目有效地破解了鄉村學校教師“招不到”“留不住”的難題。
十幾年來,定向師范生培養項目為全縣培養教師600多人。他們散作滿天星,照亮了蘆溪鄉村教育的各個角落。
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城鎮擠、鄉村弱是很多地區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然而,記者在蘆溪采訪時,這樣的感受卻并不明顯。
以小學為例,蘆溪整個縣城只有兩所小學,學生人數在5000名左右,而蘆溪小學階段學生總人數為2.34萬人。顯而易見,大部分學生都分布在蘆溪各鄉鎮所屬的小學里。
在蘆溪縣教育局黨委委員黃祝華看來,破解城鄉教育失衡的辦法只有一條,那就是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背后卻考驗著蘆溪教育人的智慧和擔當。
幾年前,坐落在玉皇山山腳下的張佳坊學校還是縣里最薄弱的學校,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教學質量均在全縣墊底,換了幾任校長都不見起色。
2019年,黃祝華臨危掛帥,兼任學校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張佳坊學校迎來了學校發展史上許多第一次:近10年來第一次舉辦開學典禮、第一次系統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第一次成功申報省級課題……
黃祝華與學校領導班子一道,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突破口,邀請專家指導課題研究,從教育教學的真實情境入手,幫助教師找到研究切入口,協助他們總結研究成果。從過去的不敢申請課題,到如今成功申請10項課題,教師們重新燃起了教研熱情。
與此同時,位于縣城的蘆溪小學、濂溪中學“牽手”張佳坊學校,“送教下鄉”“跟崗學習”“師徒結對”等交流活動,讓教師們接受了一次次觀念風暴的洗禮。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又一把“金鑰匙”。依托山中竹子多的優勢,張佳坊學校挖掘竹文化內涵,以“竹之七德”規范師生行為,創設了獨具特色的竹文化體育項目,開展了竹林寫生、竹蔬園種菜等活動,全力打造竹文化育人模式。
把張佳坊學校打造成農村學校的排頭兵,是黃祝華的心愿。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張佳坊學校已獲得全縣8項榮譽,考入重點高中的比例突破了20%。
學校辦得好不好,老百姓用腳投票。在蘆溪,除了隨父母打工出去的外,本地的孩子幾乎沒有外流的。
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的全覆蓋,也在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保駕護航。從2017年秋季起,蘆溪縣陸續建立了5個中小學校和5個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責任片區,建立了縣、片、校三級教育督導工作網絡,實現了教育監管從“粗放”向“精細”轉變。
“責任督學經常推門聽課,手把手指導我們如何建設高效課堂,還利用片區教學一體化的優勢,為青年教師提供送課交流的機會,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宣風鎮中心學校青年教師李曼姿告訴記者,短短幾年,青年教師團隊就成了宣風鎮中教育教學的主力軍。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蘆溪城鄉和校際差距不斷縮小,全縣小學校際綜合差異系數為0.35、初中校際綜合差異系數為0.29,大大優于國家標準。
補短板、扶弱項,在城鄉教育均衡穩步提升的同時,在蘆溪,不同學段也在均衡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并駕齊驅。
曾經,“入園難”“入園貴”“質量低”是困擾蘆溪學前教育發展的三大難題。如今,學前教育是蘆溪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蘆溪縣委、縣政府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學前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大力構建農村公辦園體系,管扶并舉促進民辦園普惠性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之路。
“幼兒園有沙水池、菜地、養殖區等9個戶外綜合活動區,孩子有了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源南鄉中心幼兒園家長陳茜說。優秀的辦園質量吸引了很多在縣城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家長把孩子送來這所幼兒園。
曾經,職業教育教學和實踐存在“兩張皮”的問題。如今,蘆溪武功山中專結合蘆溪建設世界電瓷之都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當地工業園區對接,大力開展電瓷專業培訓,為地方產業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曾經,特殊教育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領域。如今,蘆溪把特殊教育辦得有聲有色。作為“省級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蘆溪特殊教育學校率先在全省構建了“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特教就讀”三位一體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保障機制,全縣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98.6%。
“每一名殘障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教師要充分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的人生之路多一分平坦。”在校長劉小清的帶領下,學校開設了美術、書法、舞蹈等一系列特色課程,光是學生的美術作品就榮獲了150多項各級各類大獎。
沒有高聳的山峰,也沒有低矮的谷地,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各級各類教育齊頭并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蘆溪一直在路上。
“蘆溪縣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決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重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在打造全國教育名縣的路上奮楫揚帆、篤定前行。”黎增義堅定地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