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根植沃土,培育“心”智慧 ——評《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論》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25  閱讀:次   |
42.9K

  翻閱《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這本學術含量和探索性很強的書稿,我的腦海里很自然地迸出一個關鍵詞:根植沃土。我覺得這個詞形容作者張竹林和這本書非常貼切。這是一本凝聚著作者多年積淀的教育智慧和心血的力作,沒有一番苦戰和孤寂的歷練,是不可能完成的。

  本書被同時列為上海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上海市教委學校德育綜合改革實踐支持項目,要完成這樣的課題項目必須兼具學術性和實操性。事實上,有時這是一個兩難兼顧的課題,特別是對于長期從事區縣教育專業管理的作者來說,能否支撐得住這兩者的結合?這個問題作者已經比較有效地解決了,本書是集學術性、實踐性、時代性于一體的融合探索。這是一本源自實踐、看似普通但卻根植沃土的用心之作,是一本充滿泥土氣息但又兼具學術嚴謹、理論探索氣質的匠心之作。

  構建家校社合力育人新生態

  第一,這個話題契合了時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歷史賦予時代“唯變不變”的鮮明特征。從國際上看,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格局,“逆全球化”的思潮在一些西方國家的主導下似乎有越發明顯之勢。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不可逆轉地與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和每個公民聯系在一起。從國內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而且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健康發展,正在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邁進。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承載著傳承創新使命的教育事業,如何實現“立德樹人”本源目標,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廣大有識之士、一線教育工作者,無不在殫精竭慮地思考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有多元的聲音和價值判斷,但有一條卻是在時代的洗禮中凝練一致的,那就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體系”。事實上,家校社合作育人已經成為教育的時代命題,這個課題體現了教育哲學元素。

  家教指導力,新時代教師的必備素養

  第二,這項研究彰顯著智慧。進入“互聯網+”時代,學校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系統,而是一個立體的開放系統。事實上,當下學校教育特別是一些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因家庭問題而起,因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而產生嚴重的后果。所謂“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長或問題家庭”。比如,學生在手機管理、網癮等行為上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就是家校協作不緊密造成的,而且在真實的學校管理中,一些家長往往還會放任和庇護孩子;再者,由于欠缺有效的家校溝通,讓本是命運共同體的家校關系受到了傷害,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由于“無知”而引發,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這樣一種現實的教育生態對家校協作特別是落實到每一位教師的家校溝通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這種教育新生態中,如不及時作出調整和跟進,這種不適應感就會產生新問題、新矛盾。

  作者和他的團隊開展的這項研究就是基于教育實踐和問題,圍繞構建家校社合力育人新生態而進行的實踐探索。作者鮮明地提出了“家教指導力,新時代教師的必備素養”命題,遵循學術研究規則,融合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提出了教師家教指導力的概念、內涵,解析了教師家教指導力的組成結構、運行機理和培養路徑,搭建了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的基本理論框架,形成了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又一個重要切口和學科專業分支。在這種理論探索中,作者不是坐而論道,而是直面問題,字里行間透露著許多鮮活的案例和真實的情景,既有中肯的分析,也形成了比較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泥土草根中散發著育人智慧;也正是這種智慧,換來了豐碩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作者和他的團隊成員扎根一線,推動家庭教育工作成為上海市奉賢區學校德育的一張名片,領銜創建的奉賢區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服務中心榮獲了全國婦聯、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稱號,以及上海市文明委表彰的“上海市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稱號,秉承和體現了上海教育開風氣之先、創海派格局的優良傳統。

  用根植沃土的行動回應時代痛點

  第三,這本成果提供了方案。家庭教育、教師教育、家校合作育人這是三個關聯度強但又有著不同內涵和發展規律的話語體系。泛泛地講一點兒不難,但要形成一個條分縷析的邏輯勾連,不僅要講清楚道理,還要有具體的方法,轉化為真正的能力,不是一件易事。事實上,在各種教育專題研究中,理論與實踐脫節,鉆進象牙塔式的孤芳自賞,并不鮮見。但看完本書,我認為作者努力克服這個難題,實現了有機融合。

  作者直面教育中的“痛點”“難點”,用一線教育實踐者的責任和教育研究者的情懷,在立足本土的實踐中發現、探求解決方案,進而總結經驗與教訓,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模式,提煉上升到理論層面,遵循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實證循證研究方法。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以自己所在的上海市奉賢區為樣本,立足區情,深耕實踐,六年如一日,在承擔本職工作過程中當“有心人”“領頭羊”,也是區域教育和學校德育工作的記錄員和守護人。這種守望者精神,在本書“實踐篇”中體現得十分具體生動。張竹林有過媒體從業經歷,文筆和視角兼具歷史感、時代感、寫實感和代入感,從每篇“引子”和行文中能夠讀出文字背后的思考和啟發。

  當下的教育需要有更多的這種“敢想敢試”的探索精神和行動。無論是整個教育改革探索如何適應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各所學校如何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如何建設一支名副其實的“四有好老師”隊伍,還是教育工作者個人如何培育創新精神,如何在豐富的教育實踐中用育人的成果書寫出時代的好作品,實現這些目標,歸根到底要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從哪里來?我看是源自對腳下大地的熱愛,源自每一個教育人的育人之責,需要用這種根植沃土的行動去回答。正如詩人艾青先生所講:“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塊土地愛得深沉。”

  (作者尹后慶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