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芬蘭作為距離我國遙遠卻并不十分陌生的國度,在此之前,對于絕大多數國人來說,我們對其的了解,主要還是知道那里是世界上最為富裕、安全、中立等特色的國家之一。而談及教育,芬蘭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果,在近些年引起了全世界對該國學校及教師教育的興趣,特別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現象式學習”,引起了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問。好在芬蘭著名教育家科絲婷·羅卡的著作《現象式學習》來得十分及時,無論是作者還是這部教育學專著,可以說,都代表了芬蘭“現象式學習”教育的最高水準和最新成就。
《現象式學習》的寫作是具有時代背景的。在本書中,作者也多次提及芬蘭的國家教育改革情況——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大的教育改革,最近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從“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學”的轉變,也就是把原來單純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成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內容。在此背景下,“現象式學習”作為一大教育課題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并形成相應成果。
到底何謂“現象式學習”?根據本書的表述:“現象式學習是一種強調整體性的學習方法,它綜合了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學生通過協作,研究某個現實中的具體現象,其目的不是取代科目學習,而是將其置于更廣闊的視角之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定義看起來一氣呵成,其推演的過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在書中結合這個概念的起源、發展和現狀,詳細介紹了現象式學習的哲學背景、教學模式,對具體的現象式教與學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舉例,并且對如何評估現象式教學項目、如何應對現象式學習中出現的新的挑戰作出了梳理概括。
從全書的體例來看,本書的重點在于第二章“來自教育心理學的啟示”。作者專門通過“思考與學會學習”“文化、互動溝通和自我表達”“自我照顧和管理日常生活”“多元識讀”“信息及通信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精神”“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等七個技能板塊來分析有關現象式教與學的相關問題,因其幾乎涉及了有關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堪稱作者對相關問題“生活百科式”的全面書寫。其中的許多生活與教育現象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比如在“自我照顧和管理日常生活”技能板塊中,作者談及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我們不希望學生只是知道如何安靜地坐著,而是希望他們在沒有成年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沒有系統的教育,人們不會自動成長為積極、負責任的社會公民。這種教育必須盡早開始。”這顯然是個非常典型的“現象式教育”案例。從幼兒園時代直至高等教育,班級課堂管理始終是個大問題,老師在與不在常常差別很大。即便老師在課堂,也有部分學生仍然因為種種原因做不好自我約束,從而影響了其他人。所以,本書作者認為,想要培養學生成長為一個積極、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必須盡早著手進行相關教育——這和我們國家廣為人知的孩子的“可塑性”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作者列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在學校之外,許多學生(甚至是低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發展了協同的約束技能。例如,我的女兒和她的朋友都遵循著這樣一個約定:在用餐時不許使用移動設備。在漢堡店,他們都把手機調成靜音模式放在桌子上。第一個碰自己手機的人必須為所有人買單!”這個案例,不僅對學生適用,對成年人的聚會也同樣適用。
這顯然是個非常生活化,又非常具有約束培養力,可以廣為推廣的成功案例。試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聚會的時候,把手機靜音放在桌面上,甚至連振動都不開,并且屏幕扣在桌面。此時,許多人肯定會習慣性地去摸手機。但強大的約定約束力擺在那里,對于成年人來說,那不僅是一頓餐費心疼與否的糾結,更是自控力強大與否的體現。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這種培養是必須要提倡的,付費不僅可以構成外部力量的約束,同時,若自己成了那個忍不住的人——證明自己在眾人面前自控力是不足的,還涉及臉面問題——這構成了內化的約束。所以,《現象式學習》里的案例顯然都是精挑細選的,是在芬蘭的一線教育中廣為實驗后的成功案例,值得分析借鑒。
如此看來,我們也就理解了現象式學習的思想基礎——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作者強調的:“學習不只是獲取內容性知識,更多是學習如何了解和探索世界,最終看到的是模式和系統,而不僅僅是現實的零散片段。”而對于里面的參與者——學生、導師、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和來自不同領域的訪客都是學習者和專家。他們每個人都掌握著一些關于現象的信息,以及一些需要學習的東西。人們可以在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把彼此的觀點納入考慮范圍。
百余年前,杜威與陶行知等中外教育家強調“生活即學習”“社會即學校”,這種教育理念顯然與現象式學習不謀而合。而如何將這樣的理念逐步滲透到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里,這顯然是個長期的工程。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芬蘭的成功經驗,對我們很有啟示。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開卷有益之后,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一定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現象式學習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如何了解和探索世界。
(作者石瀟涵系吉林省樺甸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