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 ——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的“學科哲學”實踐
福建省晉江市是個出經驗的地方。行走在八閩大地上,人們在談到晉江時,常常說起“晉江經驗”。晉江人引以為豪,也以此自勉。
2007年,先后在兩所學校擔任過13年校長的陳燎原,調任福建省晉江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晉江一中”)校長。他結合晉江一中的歷史底蘊和辦學實際,提出并踐行了“學生第一”的辦學理念,使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陳燎原在辦學治校中逐漸構建出“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藍圖,并首倡實踐“學科哲學”。近年來,他主持的課題“高中學科哲學建設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均獲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陳燎原還出版了《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闡述了他的教學主張、教學追求、行動策略、辦學故事和課程實踐。
《教師月刊》執行主編林茶居對晉江一中的“哲學治校”予以高度評價:如果有一門科學、一套理論叫作“學校學”的話,那么它至少包含時間之維、空間之維、文化之維3個維度的價值考量和制度設計。“從晉江一中身上,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個完整的‘學校學’模型。”
那么,什么是“學科哲學”?“學科哲學”研究什么?在中學階段怎樣開展“學科哲學”?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人選、晉江一中校長陳燎原對此進行了深入解答。
“學科哲學”的緣起探因
1994年,25歲的陳燎原調任金山中學校長。他使這所農村中學有了辦學生機,甚至化解了施教區兩個村子的宿怨和宗族矛盾。
2000年,陳燎原調任僑聲中學校長。幾年后,僑聲中學從省三級達標高中晉升為省一級達標高中。
作為土生土長的晉江人,“晉江經驗”成了陳燎原治校之道的一盞明燈,他期冀自己成為教育領域“晉江經驗”的貢獻者。
這些,正是“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的根本動力與智慧源泉!
在晉江一中校長的崗位上,陳燎原在第一個5年為學校確立了發展思路:抓提升,鼓士氣;抓建設,求發展;抓隊伍,上質量;抓特色,樹品牌。第二個5年,陳燎原的辦學目標凝聚為一句話:做百年名校的奠基者。經過這10年的上下求索,“哲學治校”幾個字在陳燎原的腦海里日漸清晰。
為什么要“哲學治校”?為什么要在學校管理與學校文化當中引入哲學精神和哲學思維?陳燎原認為,“哲學治校”有助于教育培植專業理性、建立專業邏輯、完善專業制度;有助于教師提升追問、反思的意識和能力,強化專業自信和專業判斷力;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科思維的習慣、方法和品質,形成自主、誠信、講道理的人生態度……
陳燎原說,將哲學作為“教育的一般理論”,目的就是把各種教育問題、課程問題、教與學的問題、人的成長問題,都轉化為充滿智慧的探究和行動,為教育灌注哲學的洞察力和創造之活力。“這就是我理想中一所學校的哲學追求。”
“學科哲學”的教育思考
在晉江一中,陳燎原的辦學理念與哲學治校思想日漸成熟,可以歸納為16個字:“學生第一、問題教學、時間管理、生態課堂。”
關于“學生第一”,陳燎原說,從“學”而言,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從“教”來說,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兩個主體互動并對立統一于培養目標和發展目標。對立通過由外因至內因的變化達到統一。
陳燎原認為,問題教學反映的是學與問的辯證法,也反映了人的認知規律。知與未知是一對絕對矛盾,在有限的已知上達到暫時的統一,統一又走向未知(問題),形成矛盾。在有限與無限之間,永葆求知的渴望。
陳燎原表示,時間管理的依據是時間哲學。時間哲學是生命哲學。人是時間長河里的有限存在。把握時間,就是把握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至于生態課堂,陳燎原認為,不論課程如何改革,不論出現多少新概念、新觀念,要具備哲學思維,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掌握了辯證法,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創建‘學科哲學’的目的是提高教學的辯證邏輯思維含量,不是加重負擔,而是使教學變得輕松,使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陳燎原說,“學科哲學”不是把學科教成哲學,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世界觀、方法論視為準則,在教學實踐中透視、分析、概括、提升,擺脫實用主義束縛,解放思想。
為何要研究“學科哲學”?“作為科任教師,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陳燎原說,在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還要有哲學修養和哲學自覺,這樣才能開辟出一條不斷超越、創新的路徑。
“學科哲學”的建設綱要
在陳燎原的主持下,學校制定了《晉江一中學科哲學建設綱要》,包括“校本實踐與哲學探索”和“學科哲學視野下的教學大綱”兩部分。
陳燎原說,“學科哲學”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從哲學層面思考學科和教育問題。因此,學科觀要體現認知觀,研究知識現象與本質、認識和實踐以及知識、思想、文化、價值的關系;教育觀要體現人才觀,研究知識價值與人才素質培養的關系。以學科觀為出發點,以教育觀為落腳點,最后實現教育的價值,集中“學科哲學”包含的全部內容與意義。
“校本實踐與哲學探索”部分重申了晉江一中的校本辦學特色——一個理念:學生第一;一個核心:道德教育;兩個基本點:時間管理與問題教學。這便是陳燎原“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的核心理念和終極目標!
“校本實踐與哲學探索”還闡述了“學科哲學”的探索內容,即學科思想本質、學科教育價值與目標、學科之美;教學建構內容,即知識與思想建構、問題與案例故事建構、同質異構;此外,還包括教學評價的標準和教師職業修養的具體內容。
“學科哲學視野下的教學大綱”則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明確“四觀”、教材研究、教學設計、教學評價。
陳燎原介紹,明確“四觀”,即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科觀、概念觀、思維觀和素養觀。教材研究,即要處理好以下3個關系:教材的教學研究與自我成長的關系、經驗與創新的關系、學科教材與生活教材的關系。教學設計,即要做好兩種提綱:以教師為本體的“教”的提綱,以學生為本體的“學”的提綱。教學評價,包括師德、職責、績效3種指標,其中績效評價已經可以通過量化達成。
從晉江一中師生和學校的發展來看,這一頂層設計無疑是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
“學科哲學”的實施路徑
陳燎原說,實踐“學科哲學”的目的在于,通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師生共同探索學科文化基因、發展歷史和核心特征,追問各學科的本質,促進學生提升學科思維品質和學習品質、具備復活學科知識的能力、具備打通相關學科的聯系進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具體來說,教師的教育教學要實現兩個“三有”:第一個“三有”,即有智慧、有審美、有探究,即教學放得開、飛得起,有充分的機會和空間自主、討論、合作、互動、體驗、想象、創造;第二個“三有”,即有標準、有邏輯、有體系,即教學收得住、看得見,有具體的目標、線索、方法、資源、量表、工具、檢測。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陳燎原與教師提煉出“學科哲學”的教學實施路徑和方式,主要由5個方面組成。
一是統籌性備課。“教什么”是教材研究統籌。第一立場:因材研究教材的內容、核心價值、知識結構、思維邏輯;第二立場:因生研究知識的接駁點、舊知新知的過渡處、難點的障礙跨越、重點的深刻記憶、認知規律等。“怎樣教”是教法研究統籌,即課程目標實現的措施、方式、方法,隨機應變策略,問題導向思路,等等。“為什么教”是教學目的意義統籌。目的的意義泛化,就失去了方向標,精準的目的意義是在統籌中的抉擇,既要有勇氣,更要有智慧。價值意義的最后落實是師生共同擁有了獲得感。
二是思辨性設計。從統籌性全局考量進入教學設計,思辨性體現在兩個立場的互換:從教材研究到“教學三問”,從生情研究到時間制約的辯證法。少而精、講與練、閱讀與表達、解惑與存疑……種種對立統一法則,為思辨性設計指明了方向。
三是綱目式建構。提綱是教學實踐的藍圖。一個大工程需要多樣的結構藍圖,元結構是基本結構,子結構是分結構。結構從課程核心出發,按認知規律、能力訓練、課程進度、活動方式等分編提綱,最后整合,建構出一個復合而又單純的提綱。將提綱化繁為簡,條理清晰,一目了然。這是一個過程性訓練,對新教師而言特別重要。
四是創造性教學。創造性從哪里來?從求新求變中來。求新求變從何而來?從“道法”中來。“求道法”,就是深入教材得真諦、淺出教材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是創造性教學的根本要求。
五是科學性檢驗。科學性檢驗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它通過幾組成語的描述,確立了三種理想的課型:思辨型——思辨出彩,娓娓善導,收放自如,擒縱有招;博學型——旁征博引,啟智啟美,羅盤導航,百舸爭流;簡約型——高屋建瓴,馭繁就簡,運籌謀劃,點金有術。
近年來,晉江一中已匯編了15個學科的“學科哲學”論文集,教師公開發表了“學科哲學”論文4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篇,在“一師一優課”和晉江市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學校被評為福建省首批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校,地理、物理學科被確定為福建省普通高中優質學科課程建設項目,“學科哲學”教學模式在晉江市華僑中學、晉江市平山中學、福州市連江文筆中學、晉江市紫帽中學、泉州中遠學校整體植入、推廣應用。
陳燎原說,作為校長,不僅要努力成為善于“學哲學”的教育家,還要努力成為善于“用哲學”的教育活動家、教育策劃家、教育實踐家。“建一所有哲學追求的學校”意味著,這所未來“百年名校”的根要扎得更深、基要奠得更實,成為教育領域“晉江經驗”的重要發源地。(陸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