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深圳小學:十年磨一劍 多元課程文化點亮無限可能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27  閱讀:次   |
42.9K

  在深圳,坐落著一所與城市同名的小學——深圳小學。學校始建于1911年3月,由當時的張氏“雍睦堂”發展而來,幾經風雨變遷,迄今已逾百年,在近代深圳教育發展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印記。

  百余年來,學校始終秉承“求真務實,敢為人先”的辦學精神,在學制、課程、管理、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秉持“快樂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努力踐行“做小事,成大器”的校訓,以“與未來結伴同行”為核心表達,以“身心舒展、樂學有為”為育人目標,積極倡導“博學善導,厚生樂教”的教風,努力營造“尚禮、尚學、尚真、尚強”的校風。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深圳小學建校110周年,百年風雨洗禮,讓深圳小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和課程體系。2011年以來,學校在保證國家課程實施質量的基礎上,開始不斷推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目前,新形成的“小種子”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圳小學和深圳課改的一大亮點。

  10年,是一場改革,是一場蛻變;10年,是以校長為首的教育工作者努力耕耘共度的寶貴時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課程體系探索到建設,從教學到育人,深圳小學已譜寫出一曲美好的篇章。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理念奠基,德育育人

  公平與優質——

  在東門步行街,有一尊很大的“公平秤”雕塑,那是為了銘記百年前深圳墟市上的貿易品格和精神。深圳墟張氏先祖們在墟市交易中,靠著一桿“公平秤”,樹立了墟市交易的威信,帶動了深圳墟的繁榮,并逐步形成了深圳墟追求公平的品格。張氏先賢們把“公平秤”帶來的利潤用教育的方式回饋社會,于1911年在張氏祠堂、也是他們的私塾——“雍睦堂”的基礎上創辦了“私立深圳小學”,普及教育,推廣新學,開啟民智。在110年的發展中,歷代深圳小學教育人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與深圳近現代教育同頻共振,不斷豐富辦學內涵,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努力追求教育的全體全面優質。深圳小學一直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加上“學有優教”,以追求公平,追求優質。“關愛每一個學生,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價值;關心每一個教職員工,支持每一個員工的發展”,正是這種“教育公平觀”,讓深圳小學有著深厚的辦學理念,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行動共識。

  做小事,成大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小學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在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興趣與思想品德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深圳小學把“做小事,成大器”作為校訓,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和育人理念。

  隨著當代教育的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教育首先是要培養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需要理性與德行,所以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想、健康人格、規則意識、質疑勇氣等。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自由發展的人,所以要重視美育的力量,給予學生心靈的自由,使其長大后能追求一種良善的具有美好價值的生活。基于對學生身心、品格、學識、學力、行動5個維度的綜合考量,深圳小學提出了“身心舒展,樂學有為”的育人目標。身心舒展,強調的是身心健康,自在成長;樂學有為,強調的是熱愛學習生活,有理想有作為。深圳小學始終把育人理念貫穿于教學始終,努力培養“大寫的人”,著眼于師生“做小事,成大器”的每一步。

  立德樹人,美育育人——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強調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教育面前,德育為先,深圳小學高度重視學生德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圳小學曾涌現出陳敏學、陸潤玲等抗日英雄,也是新中國首批成立少先隊的學校之一,學校聚焦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高度重視傳承紅色基因,建立了從活動設計到學科融合、綜合評比的一整套德育工作體系。學校重視文化引領,對源頭“雍睦堂”所代表的家國情懷以及學校作為深圳百年教育發展史見證者的文化積淀進行梳理、表達和課程化加工,促進師生從知識體系到精神世界的完整成長。學校將“指向心靈的教育”作為辦學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心靈教育是指向精神生命成長的教育”,在“做小事,成大器”理念基礎上,提出了“藝體之育、蒙正之育、理性之育”的心靈教育模式。用10年時間實踐,建構了完備的課程實施體系,充分滿足了學生藝體多元發展的需求。

  在此基礎上,深圳小學進一步寓美育于德育、化德育于心靈,重視學生審美教育,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其感受美、發現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此塑造人的心靈、陶冶人的品性。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讓德育如春風化雨;構建德與美相融通的課程,確保德育循序漸進;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注重美育與德育融合;注重儀式的莊嚴與優美,讓德育升華于美育之中。

  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社會能夠幸福生活的能力,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做小事,成大器”為校訓,深圳小學用深厚充實的文化理念奠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寫好了“十年樹人”的第一篇章。

  “快樂童年,幸福一生”

  ——多元課程文化碩果累累

  在學校文化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影響較大的當數課程文化。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的落地,核心在課程。學校自2011年起,圍繞“做小事,成大器”的校訓、“快樂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以及“心靈教育”的導向,努力以構建多元課程文化為目標,力爭給每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深圳小學強調一切教育活動建立在使學生感到快樂的基礎上,希望學生能把學習行為與快樂體驗聯系在一起,把勤奮感與成就感聯系在一起。讓教育“快樂”是對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快樂教育”?在實踐中,深圳小學堅持開拓更多樣的課程、更個性的評價方式、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廣闊的學生舞臺,來激發學生更多豐富快樂的可能性,成全生命的多樣美好,在課程建設、教師培養、家校合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開放謀共贏,探索實施多元文化課程——

  2011年以來,學校在保證國家課程實施質量的基礎上,開始不斷推行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始終立足課程體系建設,以“面向學生學習、突出學生主體、注重學生實踐”為基本理念,靈活多樣地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資源。在開發系統的校本課程前,深圳小學已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在社團活動的基礎上,近10年來基于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深入挖掘社區資源、家長資源,不斷調整和豐富課程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到校本課程帶來的幸福感。實現了由教師自主研發課程、學生自主選課、“走班”上課。茶文化、書法、刺繡、太極拳、梅花拳、智能物聯、小發明、機器人、3D打印、定格動畫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課程在這里碰撞出火花,頗受學生喜愛。一二年級開設的啟程課程,立足于兒童立場和視角,涵蓋了社會與生活、健康與修養、學習與習慣,促進幼小銜接,指向核心素養提升。如今,學校已經構建了覆蓋全校的校本課程體系,涵蓋了生活實踐、體育、藝術、科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言綜合等六大類別50多門課程,由本校教師、家長義工、外聘教師各施所長授課,真正實現了與學科融合、與生活融合。

  深圳小學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為每名學生提供合適的課程”為主旨,努力為師生開拓發揮特長、發掘潛能、展現個性的廣闊空間。多元、立體的課程,使得師生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和釋放,校園文化氣氛濃郁,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課堂充滿著清新的氣息,有了靈動的色彩。

  潤物細無聲,創建學校文化特色——

  在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深圳小學始終堅持傳承有序、不斷發展的思路,讓百年文化積淀與時代創新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以課程文化為核心創建學校文化特色。借2011年百年校慶的契機,學校有序全面梳理了辦學歷史,精心設計并建成了全開放的校史室、校史長廊和《銘》碑,收集編印了《筑夢百年——百年校史冊》《夢華園》《百年校慶紀實》:這些內容也是新入職教師和一年級新生的必修課。借百年校慶之機,學校建立了“百年深小”專項基金,設立了一年一評的“華園獎”,學校的辦學精神激勵一代代深圳小學人不斷追求卓越。學校把每年的10月26日定為校慶日,讓校慶文化成為深圳小學的生動一課,激發師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學校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將傳承國學經典等項目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在校園里建成了集唐詩、書法于一體的“啟笛楷書唐詩三百首”碑林,并相應建設了“啟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編印了《啟笛楷書習字帖》校本書法教材。構建學習型學校,打造“書香校園”。積極倡導“我與好書同行”,努力踐行“我讀書,我快樂,我發展”的理念,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積極構建閱讀型學校、閱讀型班級、閱讀型家庭。學校還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濃郁的文化氛圍,使莘莘學子在靜態的校園文化中閱讀經典、閱讀思想、閱讀精神,得到審美的啟迪,增長了見識,明白了事理,規范了言行。

  十年磨一劍,“小種子”課程體系風景亮麗——

  10年的過程,看似漫長,實則彈指一揮間,其間,深圳小學從探索階段到統籌規劃再到形成體系,可謂“十年磨一劍”。經過多個階段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已經在文化理念建設中形成了具有深圳小學基因、適應未來發展理念的文化體系。從2017年下半年起,深圳小學對學校課程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頂層設計,形成別具特色的“小種子”課程體系,成為深圳小學亮麗的風景線和“名片”。

  在“小種子”課程體系的建設與規劃中,深圳小學堅持三個多樣化: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學科拓展課程、選修課程、社團課程三位一體的多樣化課程選擇,同時配套了差異化評價方式以及網絡學習、基地研學等多樣的學習資源,共同助力發現童年更多快樂的可能性,成全生命的多樣美好。

  深圳小學課程體系包含學生課程群、教師研修營、家長研修營三大類。“小種子”課程體系對應學生的課程架構,是基于學校“做小事,成大器”的校訓和“快樂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落地學校“身心舒展,樂學有為”的育人目標的課程方案。共分為三大課程群——扎根課程群、生長課程群、好奇課程群,如同一粒種子從生根、生長到成為一棵參天大樹,課程對應著的學生培養目標也分為扎根、生長和好奇三大課程類型。

  扎根課程群包含基礎課程、習慣養成和德育潤澤3個部分。在國家基礎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注重習慣養成,踐行“做小事,成大器”的校訓。打造了“啟程課程”“潤德課程”品牌課程。在課程中注重小習慣的培養,包含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學生不僅要會學習,同時也要會生活、會交際。開展形式多元的主題活動,將德育科學地融入各個學科,讓德育潤物細無聲地自然發生,讓學生自然發展、快樂成長。

  生長課程群包含學科拓展課程和素養拓展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使學生身心舒展、快樂學習。如打造藝術統整課程,任課教師以帶領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兒童教育戲劇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藝術的魅力;又如特色校本課程“茶潤稚子”寓教于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體驗、互動、游戲、創新點燃學生的興趣點,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好奇課程群包含項目式課程、研學課程和創客課程,注重創意、探索與創造,讓學生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具備面向未來的思維和能力。以城市文化發問,通過場館式學習親近城市、探究博物。以設計思維發問,通過技術支持下的融合式學習創造未來。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課程,包括“如何打造屬于我們的樓道樂園”項目式品牌課程、“采集社區的聲音”研學品牌課程以及“定格動畫”“智能物聯課堂”創客品牌課程。

  生根、生長直到成為參天大樹,“小種子”課程踐行“快樂童年,幸福一生”的辦學理念,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發展學生認知,確保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完善,最終實現素養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十年磨一劍,十年如一日”,從多元化課程改革到確定具有頂層設計結構的“小種子”課程,深圳小學用了10年時間,將課程結構建設與快樂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點點生長、小學大成,寫好了“十年樹人”的篇章。

  結伴成長,攜手共建

  ——用心打造家長研修營和教師研修營

  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人格健全的“大寫的人”的過程。辦學育人是一場結伴成長的過程,學生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教育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教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圳小學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成長環境,除“小種子”學生課程外,努力打造優秀的學科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專業素質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搭建家長大學平臺,構建家校協同育人新機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小學教育階段,師生之間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推動生命的。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刻。在師生陪伴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讓學生愿意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多年來,深圳小學已經形成了以“關心學生”為出發點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圍。學校高度重視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培育教師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進一步增強教師隊伍建設,激活學校發展的內驅力。在課程體系中構建教師研修營,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幫助教師增強身份認同,引導其專業成長。在專業中重新創造自我,通過學科進階營、班主任研修、跨界思維以及教師幸福心流等活動,增加教師的學科知識、課程知識與教學策略知識,提升其教學設計能力、組織實施能力以及作業設計與評價能力,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除去對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要求外,深圳小學還鼓勵教師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包括趣味、才藝、價值觀、人生的豐富性等方面的要求。學校還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從常規教學到班級管理,師徒結對,提供廣闊的展示舞臺,協助青年教師迅速熟悉崗位,盡快投入到教學中,展示自己的風采。

  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團隊的打造,充分發揮學科教研組的教研實體作用,強化學科課堂,組建學科發展共同體,注重文化底蘊的積累。近幾年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在各級各類比賽中不斷取得優異成績,為百年老校積聚了發展內驅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深圳小學撰寫的《用項目化學習連接生活——深圳小學云端項目化學習的思與行》,對學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實施項目化學習進行總結提煉,總結材料被“深圳教育”采用,面向全市推廣。同時,重視提升校長的整體規劃和協調能力,能夠更好地主持學校課程建設,確保課程建設順利進行。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小學現任校長王海林已在深圳小學任職10年。這10年是深圳小學課程改革建設的發展階段,正是在王海林和所有教師的努力下,才有了10年的碩果,他們既是改革者,也是見證人。

  在打造教師隊伍的基礎上,深圳小學注重將技術系統與學習空間融合起來,一方面不斷完善學習的硬件設施,如設備齊全的綜合功能室、完善的電腦網絡及融衛星接收、拍攝制作、轉錄播放為一體的有線電視系統等;另一方面也努力搭建出開放的互聯網+智慧校園生態系統,致力塑造未來學校的新組織形態、學習方式、學習情境。從學校發展、教師培養、學生成長方面不斷提高,致力于與未來結伴同行,讓學生擁有快樂童年,開啟幸福一生。

  家校合作,共建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是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的。在家校合作方面,深圳小學鼓勵家長與孩子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讓家長深度參與到學校事務中,建立“家長研修營”,搭建提供家長學習成長、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組織社團活動、節日活動,成立家長閱讀社、家長行動社、家長專家團,引導家長正確教育子女。成立于2009年、完善于2011年的深圳小學“家長義工”隊伍,也以其組織完備、服務范圍廣、業務水平高的特點,被國內無數同行贊許。這支特殊的隊伍猶如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的橋梁,化矛盾于無形,匯聚正能量,同心共育,在學校多年的良性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大課程群保駕護航,“小種子”多元文化課程落地生根,德育育人成效顯著。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深圳小學將繼續秉承“做小事,成大器”之校訓,站在更高的價值立場、更寬的時代視角、更遠的文化視野上理解和踐行新時代的教育,尊重個性,激發潛能,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幸福與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問題上交出自己的答卷,在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交響詩篇中發出深圳小學的強音。(王海林 尹丹)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