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高質量的小學教育專業發展 ——湖北省小學教育專業聯盟發展成果采擷
小學教育專業作為教師培育的重要陣地,對于湖北省打造中部教育強省和荊楚各高等院校自身專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2012年,在湖北省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小學教育專業聯盟(以下簡稱“小教聯盟”)正式成立。
十載耕耘,各聯盟學校同心協力、齊謀發展。從初建時的7所高校,如今已成長為囊括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師范大學、湖北工程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湖北理工學院、湖北民族大學、黃岡師范學院、漢江師范學院、荊楚理工學院、鄂州職業大學、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仙桃職業學院、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等15所本、專科院校的大規模、高水平專業發展共建平臺。
“湖北省內從事小學教師培養的既有本科高校,也有職業院校;既有公立學校,也有民辦院校。各學校屬性不同,小學教育專業的辦學歷史、傳統、規模和條件也各不相同。”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副校長、小教聯盟理事長胡興說,由于聯盟內各成員學校存在著顯著的辦學差異,如何有效推進省域內小學教育專業系統發展、共同提高,是聯盟思索的首要問題。經過調研協商,基于尊重特色、協同創新的發展理念,聯盟提出了充分共享學術資源,合作開展專業建設、科學研究、課程開發、技能訓練,構建區域性小學教育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湖北省小學教育專業改革與創新提供有效助力,推動區域內小學教育專業協同發展。
價值引領思想共融
建立工作機制。小教聯盟以“交流共享、合作共贏、互助共進”為宗旨,從創立之初就組建了理事會、聯盟智庫與秘書處等核心部門,理事會負責確立聯盟建設理念與合作目標,聯盟智庫制定合作規劃及實施策略,秘書處協調組織、督促落實。
形成協作共識。聯盟成員以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為抓手,廣泛開展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符合聯盟成員整體利益的發展理念、目標、定位與路徑,共同參與聯盟的建設與管理,形成合力,實現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創、利益共享。
聯盟章程由所有成員共同制定,所有合作事宜均由理事會統一規劃、管理協調,通過日常事務,不斷完善運行機制、溝通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有效調動所有成員學校共同參與聯盟日常建設與管理。
在理事會統籌之下,聯盟建立了“以賽促進”的合作機制,每年組織“一會二賽”,即專業研討會與全省小教專業師范生技能比賽、教師微課比賽,由各成員單位輪流承辦。在每年的專業研討會上,聯盟成員集思廣益,為專業發展獻計獻策,通過高質量的深入交流,凝聚形成共識,實現思想觀念和工作思路的并行跨越。
建用合一資源共享
開發精品網絡課程。10年來,聯盟主導開發了一大批適應學生需求的國家、省級、校級網絡課程,并對已建設的精品課程進行升級改造。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結合課程和學生特點,整合資源,確立教育目標、明晰學習內容、選擇媒體形式,組織學習活動并進行課程評價,為學生學習提供個性化教學資源服務。
檢驗教學資源使用情況。通過網絡教研平臺教學錄播系統,聯盟采用網上直播的形式,邀請專家、教研員進行線上討論點評;區域內學校教師及學生通過平臺進行實時教學觀摩,并參與互動交流。
為了提升專業教學質量,聯盟通過數據分析、在線調查及電話訪談等形式,摸底師生日常教學情況,并根據師生對網絡課程的日常需求和意見建議,不斷更新課程資源,完善精品課程網絡建設。
2018年,聯盟組織11所成員高校聯合錄制慕課課程“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各校教師團隊通力合作,將整體內容分解為一系列具有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與反思等內容的微型課程,聯合設計教學模塊,共同提供案例和階段性練習測試,并記錄學習交互過程。“眾人拾柴火焰高”,得益于聯盟成員的同心協力,該課程不僅獲評為湖北省一流課程,目前線上選課學校也已超百所,選課學生達6萬名。截至目前,聯盟小學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獲國家教育部門立項,建成資源庫課程113門(其中標準化課程70門),全國的學習者已達到43.26萬人。
深度交流教師共生
互訪交流,協同教研。聯盟理事會構建的常態化互聯互訪機制,通過定期組織學術會議、聯合科研、學者互訪、學生交流等多邊活動,為校際間更深層次的合作提供了契機。
為了有效提升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聯盟申請在湖北省教育學會研究課題中,設立了小學教育專業專項課題,為各成員學校聯合申報和承擔國家及省級重大教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及校際學術交流創造條件。
專家引領,雙向互聘。小教聯盟聘請了國內外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小學一線特級教師等,參與學生日常培養和教學管理。以專家引領、問題導入、行動研究、集體攻關的方式,助力一線教學工作和專業人才培養。以此為基礎,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師在跨區、跨校的研修活動中,樹立了理想、開闊了視野、提升了素養、增強了技能。
為了有效落實互訪互學機制,聯盟各成員學校從專業淵源、辦學特色、教師隊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學科平臺等方面開展交流。就在不久前,聯盟成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小教專業范丹紅教授就受邀擔任了湖北師范大學碩士生答辯組主席。
近年來,聯盟平均每年組織申報重點招標課題一項、重點課題兩項、一般課題5項、青年教師課題5項;定期開展線上主題沙龍活動,并圍繞當前小學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學術交流;鼓勵聯盟內教師申報各級各類科研課題,以課題帶動合作,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帶動專業建設與發展,為專業教師培養提供重要支持。
強化能力學生共育
學思結合,知行合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聯盟開展了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環境思政等“五個思政”聯合建設,特別是圍繞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熱點問題,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探索教改路徑:從班級授課教學拓展到“個別輔導式教學”和“網絡教學”,從傳統教學方式發散到“活動課教學”和“探究式教學”,從理論性教學延伸到“創業性”實踐教育,激發學生樂學、志學、慧學。
個性學習,能力提升。為了讓學生享有更多教育資源,聯盟積極整合聚變。將成員學校、互聯網、學生和教師銜接成完整閉環,提供課程資源,變革教學方式,建立個性化教學模式,豐富考試形式,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為了提升各成員學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并為聯盟成員相互學習創造條件,自成立至今,小教聯盟已組織了8屆湖北省小教專業師范生技能比賽和兩屆教師微課比賽,共有3萬多名學生和300多位教師報名參賽。
通過比賽的磨煉,一批批優秀畢業生成功站穩了講臺,涌現出新時代小學青年教師代表王佩、吳歡燕、陳萌等專業能力過硬、專業品質拔尖的先進典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聯盟還邀請了知名專家學者,面向全省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和學生開展線上學術講座,介紹有關教育教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研究,受益師生近萬人次。
科學評價協同共進
強化教育質量意識。聯盟通過引導教師把質量意識貫穿在課程管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學效果考核等各個環節,提升教師理論素養,推進教育研究,創新教學改革,豐富教學手段,把教育質量作為重要的職業價值追求。
推行質量多方評價。聯盟積極探索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實行自評、互評、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立體評價網絡。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學習狀況、課程結構設計和專業培養過程3個領域。根據評價結果,認真分析全省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和供需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增強學生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除高校麥可思評價外,小教聯盟每年進行全省小教專業年度專業滿意度調查,參與學生達萬余名;以此為基礎,聯盟主導完成了20余萬字的專著《湖北省小學教育專業發展質量調查報告》。通過對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實訓項目等指標的滿意度調查,有效分析小教專業學生滿意度分布差異,實現對學校培養質量的精準評估,并以此為基礎撰寫咨詢報告,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助力鄉村服務共建
送教下鄉,定點助力。為了促進區域教育均衡,聯盟建章立制,本著“校際統籌、資源共享、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原則,簽訂對口送教幫扶協議書,建立“送教下鄉”長效活動機制,將學校“結對”制度化,每半年對送教活動調查回訪并總結,把發展鄉村教育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確保送教活動持續開展。
師資培訓,定群助力。依托各成員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聯盟積極組織參與“國培、省培計劃”“跟崗培訓”等項目,幫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十堰市茅箭區、黃岡市羅田縣等地區提升教師隊伍質量。發揮專業優勢,加大職前職后一體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教育“互聯網+”水平,促進農村小學內涵發展。近3年來,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地方培訓小學教師近4000人,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聯盟以項目制方式與羅田縣希望小學達成對口幫扶協議,組織聯盟基地校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張基廣等名校長工作室組成送教團隊,采取上示范課、現場教研、互訪研修等多種方式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萬事功到自然成。10年來,小教聯盟堅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為重點,以解決專業發展問題為基礎,為在小學教育領域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協同打造高素質專業人才,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如今,聯盟內已有兩所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5所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5所高校成功獲批“荊楚卓越小學教師協同培養計劃”,一所高校小教專業為湖北省師范專業認證打樣專業。在聯盟統籌引領之下,湖北省域內小學教育專業整體建設水平成功邁上了更高質量的快車道,不僅在業內取得了良好口碑,也收獲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汪亮亮周宇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