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囊”伴成長 書包不回家 ——四川省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落實“雙減”政策見實效
四川省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是一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如何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今年,《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關于組織責任督學進行“五項管理”督導的通知》聚焦減輕教育負擔、消除教育內卷、強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翠月湖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探索依托“五項管理”實施“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雙減”政策落地的行動路徑,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健康幸福成長,取得了積極成效。
統一思想
要“雙減”也要“做加法”
通過深入分析政策內涵,翠月湖學校明確,“雙減”的內容包括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家長難言的教育焦慮以及教師對新政策的困惑,但同時也要“做加法”,即擴充學生的成長空間、優化家長的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的課堂質量。“五項管理”則是通過對作業、手機、睡眠、讀物、體質5個方面的管理,減輕學生負擔,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雙減”政策相互支撐、互為補充。
為此,學校制定了《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五項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與之配套的作業、手機、睡眠、讀物、體質項目管理方案,以及《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作業設計與批改要求》和《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課后服務方案》,具體要求是: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安排適當校內練習;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60分鐘,均在課后服務內完成;同時,引進優質校外機構和教師,開設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學校從教師、學生、家長3個層面做好宣傳動員,為切實做好“加減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5+2+1+1”
營造輕松學習氛圍
“雙減”政策背景下,作業設計更應注重內容的多維度和形式的開放性,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翠月湖學校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倡導分層布置作業,設計“作業布置記錄表”,將每天的作業內容、時長和校內課后服務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記錄和公示,布置回家后的藝體作業、閱讀作業、勞動作業,助力“五項管理”落地。
學校扎實開展課后服務,創新“5+2+1+1”模式,即周一至周五5天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課后服務2小時,周三一天為“無作業日”,周末一天是公益托管服務,并嚴格保證課后服務質量。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在周三“無作業日”的課后服務時段開辦軟式壘球、美術、合唱、排簫、計算機、書法等社團活動,全校學生走班參加。周日引進優質校外資源,開展公益托管服務,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激發學生藝體潛能,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模式
讓“錦囊”取代書包
為推動“雙減”政策落實,翠月湖學校廣泛搜集教師、學生、家長的意見建議,創新設計了《都江堰市翠月湖學校“五項管理”學生成長手冊》,從作業管理、手機管理、睡眠管理、讀物管理、體質管理、興趣特長、親子活動方面入手,如實記錄學生成長歷程。根據“五項管理”落實情況,學校啟動了“五項管理達人”“五項管理優秀家庭”“五項管理先進班級”等榮譽的評選,將其作為學生、教師和班級評優選先的重要依據。
學校結合“體質管理”,將跳繩作為必練項目,針對跳繩項目舉辦“校園吉尼斯”,分年級選拔優秀學生,每周升旗儀式上臺比賽,為冠軍頒發獎牌。同時,學校每月舉辦一次“親子校園吉尼斯”,學生和家長同臺競技,既提升了身體素質,又增進了親子感情。
為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學校創新開展“書包不回家”活動,代替書包的是全新設計的“幸福成長錦囊”,內裝一冊(成長手冊)、一繩(跳繩)、一書(課外書)、一簫(排簫),周一至周四下午學生背“錦囊”回家,完成《“五項管理”成長手冊》規定的內容,促進全面發展。
通過不斷探索與創新,翠月湖學校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持續推進課堂變革,依托“五項管理”落實“雙減”政策之路剛剛啟程。通過“5+2+1+1”模式,學生從課堂的沉悶氣氛中“解放”出來,讓作業從教室中“走出來”,讓學生到生活實踐中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真正動起來、試起來、創起來,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泛性,打造更廣闊的成長舞臺!(車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