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 四十年深耕“心服務”
心理健康服務如何應對學生心理危機的“黑天鵝”事件?
今年6月底,臨近期末考試,初二學生辛玲(化名)因學習壓力大,出現早上5點就起床學習等反常行為。班主任得知后,迅速上報到實時監測系統,系統指導學校、家長協同開展心理輔導。辛玲得到了及時有效的干預,心理情緒趨向平穩。
傳統的學生心理狀態評測,難以及時發現問題、開展干預,很多學生出現心理異常后,傾向于自己“硬扛”……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議組原召集人、華南師大學術委員會主任莫雷帶領團隊探索出了“實時掌握輿情,主動開展服務”的工作模式,創建個體心理危機實時監測與干預系統,連續獲批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這一系統會對每名學生進行抗壓能力測試,定制個性化的危機閥值和三級預警線,已迅捷發現、幫助了多例突然進入心理危機狀態的學生。
堅持深耕中國特色心理學40年,莫雷的工作不止于此。他領銜構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帶隊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為引領國家高考改革、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2018年,莫雷榮獲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心理學會授予心理學家的最高榮譽。
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明燈
1981年,心理學還是一門有些敏感的“冷門”學科。這一年,莫雷以學校文科第一的成績考取了華南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心理學家阮鏡清。
當時國內心理學研究處于低谷,國外關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分析研究正熱火朝天。個體如何獲得心理機能?如何獲得客觀經驗?這不但是心理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哲學、教育學等學科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
早在上世紀30年代,阮鏡清就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探討學習與發展問題。莫雷接過老師的接力棒,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作為研究心理學的指路明燈。他在傳承中創新,針對學習機能形成、學習內容的掌握,系統深入地開展實驗研究與理論提升。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引發我國學術界熱烈討論,對于個體高級心理機能如何形成這一問題,眾說紛紜。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提出,‘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莫雷以此為指導,對先驗論、經驗論、外部活動內化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1986年,莫雷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他的首篇學術論文《個體思維發生理論述評》。
該文提出了“實踐是個體思維發生的本源”“個體思維操作的形成,是一個由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過程”等觀點,回答了人在實踐過程中怎么形成思維、學習機能如何形成等問題,在國內引起重大反響。
莫雷把新成果作為新征程的導航儀。個體知識經驗學習過程又是如何進行呢?個體如何掌握學習內容?長期以來,西方聯結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學派對這些問題爭論紛紛。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指引下,莫雷發現,知識經驗學習是聯結性學習與運算性學習辯證統一的過程。
三十多年持續深耕,莫雷及其團隊圍繞個體語言機能形成、閱讀能力的發展、個體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發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200多項實驗研究。2012年,莫雷出版專著《學習過程與機制研究:我國學習雙機制理論與實驗》,創新構建了學習雙機制理論。該理論提出,知識分兩類,一類是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生成的本源性知識,另一類是學科性的科學性知識。本源性知識經梳理再加工,進入學科情境,就變成了學科性知識。這是中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理論基礎,第一次系統提出中國特色的學習理論體系。
建有中國特色的“心服務”
“余震不斷,晚上我們就露天鋪一塊墊子,睡在上面,每逢下雨天,地上都是濕泥,基本沒吃過熱飯。”2008年5月19日,汶川地震第八天,華南師大博士生溫紅博隨莫雷前往四川汶川,為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
“莫老師這種不坐而論道、起而行之的作為感召了我。”華南師大心理學院2006級研究生張炯理也報名加入學校志愿服務隊,趕赴災區開展心理援助。援助結束返校后,他休學一年參加“西部計劃”,到汶川當志愿者。研究生畢業后,張炯理留在了汶川工作。
這些年,莫雷和團隊成員的身影還出現在了青海玉樹、云南盈江、四川雅安等地震災區現場。汶川地震后的三年里,莫雷和團隊連續派出23批300多人次奔赴汶川地震災區,為當地兒童開展災后心理援助輔導和干預,并持續跟蹤研究。團隊還從厚重的實踐經歷提煉出研究報告和系列叢書,幫助更多人了解和開展重大災情心理援助。
除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應激心理干預的應用研究上,莫雷和團隊還與同仁協同合作,引領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在莫雷看來,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不但要針對心理不良群體開展干預性任務,更要面向一般的大眾群體開展發展性任務,促進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去年6月,在莫雷團隊指導下,中山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試點工作。隨后,校地協同在廣州市南沙區等地,以社區為單位,以統一指揮協同管理、全方位覆蓋所有人員和所有固定活動場所為著力點,加強醫療系統以外的心理服務隊伍建設。
為更快更好地給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心服務”,莫雷團結大批愛國奉獻的科技創新人才共同奮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2018年,以莫雷為負責人的“心理學科教師團隊”獲評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國家、社會有需要時,我們團隊就要擔當作為。”在華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何先友看來,莫雷這一學術目標將大團隊擰成一股繩。2020年初,疫情暴發后,莫雷團隊構建包含救心小屋、養心小屋、安心小屋的三級心理危機綜合干預模式,開通華南師大“心晴熱線”線上心理援助平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對“心晴熱線”志愿者招募倡議書,華南師大校內外400多名師生志愿者報名。其中200多人是中小學心理教師,他們超過一半是華南師大校友,基本都上過莫雷的課。
創新打造國內一流學科
上世紀80年代,部分同行用思辨法開展心理學研究,根據結果用主觀想象去反推,甚至出現了“誰的嗓門大一點兒,地位就高一點兒”。根據心理學發展新趨勢和國家發展新需求,莫雷前瞻性地覺察到,實驗心理學前景廣闊。
他強調用田野調查、實驗采集數據,用統計、測評等實證方法研究數據,形成更深入的判斷、分析,開創了教育心理學新的研究局面。
除了“像科學家那樣思考”,莫雷還倡導“像農民工那樣勞作”。他總結出了“三無一有”:無周末、無節日、無假期,才可能會有所成就。
莫雷倡導協同攻關、研以致用。上世紀90年代,華南師大心理系教師們在象牙塔內做研究,與其他學科、社會缺乏聯動,心理學科的學術和社會價值未能充分發揮,導致心理學系的資金、資源都很匱乏。
如何跳出窘迫困頓的發展境地?莫雷的答案是,“要積極開展應用研究,在解決國家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過程中,實現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下,人的情緒會發生哪些變化?在莫雷牽頭下,心理學院成立了光與身心健康實驗室,開展相關研究。近年來,莫雷帶隊積極響應文科實證化思潮,推動心理學科與工科、理科交叉融合,促進文科工做、文科理做。
在莫雷的帶動下,華南師大心理學科聚力聚智、勇攀高峰,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躍居A+,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并列全國第一。
探索特色人才培養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給很多人帶來了心理創傷。但是,傳統心理測評由于覆蓋范圍小、數據常模陳舊,測評效果不佳,急需更精準的心理測評工具。在莫雷的指導下,靳佩佩等華南師大研究生開發了多款心理測評公益服務產品,其中,《學校抗疫復學心理測評》服務了2300多所中小學校。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該項目團隊格米科技奪得金獎。
雖早已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但莫雷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以前,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大多到中師學校當教師。中師逐漸被取消后,很多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陷入了就業困境。
如何面向未來,培養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性的高素質本科生?莫雷帶隊創立“倒立金字塔式”專業課程方案,并帶領學院著力構建“兩系列三水平”的實驗教學體系,探索“研究者+實踐者”的本科生培養模式,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莫雷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教學團隊也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心理學本科專業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莫雷總是要求學生,從“讀懂一篇文章,構思一個研究,發表一篇文章”開始做科學研究。在培養研究生時,莫雷以研為重。他將過去“先打好扎實基礎,再進行科學研究”的“定基式”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升為“以前沿的科研帶動學習,以學習促進科研前沿”的“定樁式”培養模式。他指導研究生在跟隨導師立足國際前沿開展研究的基礎上,盡快探尋自己專長的前沿性研究方向。
多年深耕育人,莫雷逐漸梳理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備的四大核心素養:發現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整合資源的能力、堅持的勇氣。這是莫雷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對育人“變與不變”的回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