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后服務如何立德樹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要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
學校課后服務兼有服務性和教育性的基本屬性。提升課后服務質量,首先要明確課后服務是規范化程度極高的、滿足程度極高的服務,是連續的、目標高度清晰的服務,有固定的、空間充裕的場所,服務對象是未成年人。學校課外服務是專業化的公益性服務,與一般的社會服務有較大的區別,不能照搬社會化課后服務的模式。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課后服務,是獨特的專門育人的服務,其根本屬性是教育性。按照“雙減”政策,學校課后服務的主體是學校。學校是法定的專門培養人的場所,是黨和國家舉辦的專門培養人才的組織,是國家教育制度的基本表現形式。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課后服務當然也以此為宗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生命在于“喚醒”、淬煉與升華人的生命。一位德國哲學家說:“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
學校課后服務的根本使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雙減”政策,學校要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多元化優勢特長領域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因為它符合人的優勢特長領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且人們只有在其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才有可能爆發出強勁的創造力。學校需要促進人自由、充分地追求自我發展的獨特性,即優勢特長領域的獨特性,培養學生成為獨特的“人”,佇立于世界,讓人生出彩。
學校課后服務也是發展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利契機。愛因斯坦認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識,就把為社會服務看作一個人最主要的美德。學校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余共同探索、共同勞動,將課堂所學用于現實生活,并在集體中體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從小就樹立起責任感與使命感。責任與使命,正是中小學生茁壯成長的內驅力量。
(馬治國系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暨田家炳教育書院教授,田鳳梅系該校音樂學院教師,郎朋系遼寧警察學院講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