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德育:堅守良知擔當愛的使命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教育可以使人心靈凈化,可以使人的生命偉大。”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名譽校長劉彭芝曾這樣說。近日在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舉辦的學校“培養學生堅守良知的心理德育教育策略研究”課題研討會上,該校校長王教凱說:“學校要辦溫暖的、負責任的、舒展生命的幸福教育。我們以‘做有使命感的中國人’為校訓,號召老師們‘從心出發,開創未來’。”
德育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不少學校正在探索有學校特色的德育和相關校本課程。德育和傳統知識教學有很大差別,怎樣讓德育富有“靈魂”?德育能否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良知?在課題研討會上,課題組負責人鄧劍英展示了《你好,鄰居》心理德育微課,體現了自己對德育的理解。
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德育實效。“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革,中小學生面臨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很容易產生消極、焦慮等心理情緒,甚至厭學、偏執、抑郁等心理障礙問題。”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鄭尚說。《堅守良知做最棒的自己》是鄧劍英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框架下開發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體現了她對德育的新思考。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白玉萍說:“在學校育人工作中,應將二者有機融合,德育要‘參與’和‘導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支持和補充德育,以提升育人效果。”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巡視員鄭增儀認為,“將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遵紀守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是一種使命。當下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要用心用情用愛,堅守良知去探索心理德育,這正是‘雙減’背景下有效的教育策略。”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視頻致辭中說:“堅守良知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一個課題組團隊的事,也不是一所學校的事,應該在全社會倡導堅守良知。”
提升德育質量,堅守良知,教師是關鍵。“中國教育的改革要從教師做起,”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宋官雅說,“每位教師都行動起來,堅守良知,一定會走進學生心靈,喚醒學生堅守良知的內驅力,為國家為社會培養能堅守良知的高素質公民。”
據了解,本課題預計實現四層目標:一是個人層面,通過心理德育教育策略喚醒學生個人內心良知;二是家庭層面,通過心理德育動員家長堅守良知,家校聯合達成育人合力;三是教師層面,提升教師的教育人格力量,讓教師有使命感,提升育人能力;四是社會、國家層面,構建多學科與跨學科德育課程實施策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