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教育 轉變育人理念 ——聚焦長沙市雅禮書院中學創新教育
2019年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如何變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長沙市雅禮書院中學探索出一條卓有成效的創新教育特色發展之路。
具有百年歷史的長沙市雅禮書院中學,經歷了大麓中學、長沙市九中、天心一中的歷史變遷,百年來始終堅守教育初心,踐行自強不息的精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矢志不渝探索創新教育,終將創新教育打造為雅禮書院中學的一張亮麗名片。學校先后獲得“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等榮譽稱號。2021年11月1日,學校被湖南省教育部門認定為“創新教育實驗學校”。
黃思平曾是雅禮書院中學的一名學生。這名當初在老師眼中行為有些叛逆的學生,卻因為有趣的校園科技活動而發現了學習的樂趣。作為學校科技活動室的常客,黃思平從一個不愛學習的少年,一反常態變成了活動室的小發明家。經過一年的創新教育培養,他發明的一款撬釘棍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在北京農業展覽館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發明展中奪得了銅牌。
像黃思平這樣愛上創新教育甚至因創新教育改寫自身命運的案例,在學校多年的創新教育實踐中可謂層出不窮。學生時代的創新經驗究竟會對青少年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現在已是大學教授的吳立煊表示,學校的創新教育,直接塑造了他的創新性思維方式,推動他收獲了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快樂。已是大型企業負責人的李川則充滿感恩地說道:“是學校的創新教育讓我這個‘桀驁不馴’的‘淘氣包’,變成了追求創新的小男子漢。創造力,是我實現人生理想的雙翼!”
探索特色發展
創新教育始于創造
創新,不是那么簡單,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篳路藍縷,充滿艱辛與不易。
1987年,學校南遷至相對偏僻的城郊,當時生源質量下降,教學質量下滑。為了在強校林立的省城脫穎而出,學校決意另辟蹊徑。
1993年,學校從南縣一中引進譚迪熬老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開展校內外“小創造、小發明”活動,建立了專門的創造發明基地——青少年創造發明學校,進行創造性思維培訓,提升學生的創造素養。10多年來,在譚迪熬老師卓有成效的引領下,學校創新創造氛圍濃厚,師生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創造素養,師生發明作品頻頻獲獎,學校創新教育聲名鵲起。
學校開創性地探索出了一條特色教育發展之路,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特”發展理念:學校——規范化+特色;教工——整體優化+特點;學生——全面發展+特長。使得湖南的創新教育有了“書院聲音”和“書院印象”。
嘗試“三結合”
創新教育延伸至課堂
20世紀90年代末期,著眼于科教興國戰略,學校大膽嘗試“三結合”教育實踐,即:創新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創新教育與特色課程相結合、創新教育與學生社團相結合。于是,湖南省的創新教育有了“書院模式”。
勞技老師戴健如在譚迪熬老師的引領下,創造性地將創新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相結合,將創造發明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增設課本外的教學課程,提高學生創造發明的理論與實踐素養。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朱昌球老師著手改變創新教育偏重實踐的局面,補足了創新教育的理論短板。
在“書院模式”的成功實踐中,學校的創新創造教育蔚然成風,碩果累累。截至2015年,學生獲市級以上科技獎項400多項,其中國際獎17項、國家級別獎61項、省級獎125項,獲國家專利79項。學校的創新教育一度成為湖南省教育的一張名片,創新教育成果廣受肯定,并被國內多家教育主流媒體宣傳報道。
深化創新實踐
創新教育融入課程
近年來,為了全面推進創新教育發展,學校先后引進湖南省創新教育名師王微、陶智松以及信息學奧賽教練朱全民來校任教。目前,學校有正高級教師3人、特級教師5人,有市級學科帶頭人兩人,有市區級首席名師3人。2020年,天心區在學校設立創新教育名師工作室,2021年,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在學校設立秘書處。在以名師為龍頭的引領、輻射、帶動下,學校構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
雅禮書院中學校長朱全民說:“新時代賦予了‘五育’新的內涵,落實‘五育并舉’,課堂是主渠道,課程是重要載體。”由此,學校依托教育信息化區域優勢,抓好創新教育品牌引領,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挖掘課程創新素養,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符合學校創新教育發展的“五育”特色課程體系。
第一,創新德育課程。學校德育活動課程化,德育課程系列化。對系列課程確立創新目標,如在理想教育中培養創新發展的使命感;在社會公德中培養責任感;將社團活動課程化,在活動類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等。
第二,創新智育課程。學校深入挖掘文化類課程的核心素養,如在理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嚴謹思維,在人文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人格。學校開設了創新拓展類校本課程,如拓展開放性科學實驗課程、開設STEAM創客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第三,創新體育課程。結合學校的特點,挖掘體育課程資源,開發適合學生的體育類型項目,如花式籃球、特色大課間等。研究體育運動規律,用現代技術手段,找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訓練方式。
第四,創新美育課程。在“和雅有禮的品格,書院書香的氣質,自強不息的精神”之校園文化環境的熏染中,開發美育活動類課程,開展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通過藝術學習、實驗探究、體育運動、勞動實踐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滲透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人格、審美情趣和美育品質。
第五,創新勞育課程。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實行家務勞動打卡制,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品質;發揮學校勞動教育的主體作用,按班級分配公共衛生區,利用一塊近7畝的空地,開辟勞動教育基地;發揮社會勞動教育的補充作用,將社會勞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如開展“保護母親河”“文明交通員”“垃圾能手”等活動。在勞動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
在課程實施中全方位融入創新品質,雅禮書院中學創新教育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學校創新教育成果被錄入全國創新試用教材,并進一步向外輻射。2019年,學生樓杉杉發明的作品“觸發式報警城市井蓋”在第118屆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大賽中喜獲金獎,并獲得中國代表團僅有的一個特別獎——巴黎市政獎。
探索改革實驗
創新教育形成省級示范
以“創新教育實驗學校”為契機,學校計劃用3至5年時間,實踐與理論并行發力,形成適合推廣的“深化普通高中學校創新教育”的實施范式,為推進湖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寶貴經驗。
目前,學校建立了創新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由大學教授、教研專家和科創名師組成的專家指導團隊,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的工作實施領導小組,制定了《雅禮書院中學創新教育實驗方案》,出臺了《雅禮書院中學創新教育實施行動計劃》,全面推動創新教育各項工作深入發展。
一是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學校的最終目標就是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實施創新教育,把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學生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通過創新教育實施,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是學校的首要任務。
二是打造一支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將在創新教育理念、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學科核心素養滲透等方面加大對教師的培訓,組織教師對相關專題進行針對性研究。學校將申報“普通高中創新教育實驗研究”的相關課題,并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開展微課題研究,通過課題研究帶動教師成長和成果深化。成立以校長、書記為組長的調研小組,每期都深入到各備課組進行全方面調研,通過“學”“備”“講”,將校本教研作為重要抓手,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三是構建適合推廣的普通高中創新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在互聯網時代,雅禮書院中學通過信息化教學與校本課程建設的融合,力爭實現“3個轉變”——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向教育大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轉變;實現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目前,學校建構了基于“五育”的“學科課程、拓展課程、實踐課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切實做到“一課一表現、一課一內涵、一課一風景”,重在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是構建適合推廣的普通高中創新教育特色教學范式。其一,重點突破“在常規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的項目,開展情境式、問題化教學,以“問題”為載體,通過設置系列“問題鏈”,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線索,激發學生主動發問意識和質疑精神。其二,重點突破“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項目,將每周四的第8節課固定為學科研究性學習探究課;每月開展一項創新教育主題講座;每期組織學生外出進行一次創新教育實踐活動,每年舉辦一次以創新創造為主題的科技節,在全校范圍內逐步形成創新教育文化氛圍。
五是構建適合推廣的普通高中創新教育特色教學資源。根據校情特點,在導學案設計、問題串設計、實踐活動設計、作業布置等方面,開發適應一般學生的創新教育特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和資源,探索“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以及智能評教評學等,為教師提供“備、教、批、輔、考”的全場景教學應用服務;運用大數據資源庫分析功能,推廣個性化作業布置;推動教學資源庫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雅禮書院中學也迎來建校100周年。百年辦學史和30年的創新教育實踐史,彰顯了學校每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學校始終將創新教育融入國家人才需要和時代潮流,相信面向科技創新越發重要的未來,雅禮書院中學必定會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鄭景芳 譚江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