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區校聯動為勞動教育提質賦能
首批96個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中,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位列其中。近年來,坊子區立足城鄉接合部實際,將勞動教育作為提升城市品質、促進鄉村振興的系列行動之一,確立了“政府主導—專家引領—學校主體—家校協同—社會聯動”的勞動教育總體思路。
勞動課程一體化全覆蓋
坊子區各中小學校整合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構建了一體化、全覆蓋的勞動教育體系,意在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創新。
充分利用重要節日、紀念日的文化資源和群眾基礎,設計勞動教育主題。例如,坊子區第二實驗學校每學年都會開展“紅紅火火中國年”“我是小雷鋒”等10個主題的勞動教育,系列主題涉及語文、數學、科學、道法、音樂等多學科。教師們負責在學科融合中引發學生的認知與感悟;家長、社區則主要幫助孩子在動手中練習和體驗,提高勞動技能。
依托學校、家庭、社會資源,構建“校藝、家藝和農藝”三藝勞動教育課程。例如,坊子區理想小學在勞動教育中設置了“智慧校園模型管理”“每日家務清單”“理想少年農學院”3個重要課程項目,在相關課程中,立足周邊農業資源優勢開發出了中草藥研究等主題學習項目。
以“院士文化”為引領,傳承院士的科研創新精神。中科院院士劉以訓曾就讀于坊子區安泰小學,學校聘請他入校指導,開發星光農場勞動教育項目,開展“種—賞—收—品”等系列實踐活動。
勞動實踐實現沉浸體驗式學習
今年8月,坊子區政府劃撥195萬元專項經費,支持全區46所中小學實現勞動教育“一校一基地”建設。這些勞動基地涵蓋生產、生活、服務性等勞動類型。各校在基地建設中融入創意、創新、創客要素,提煉出勞動教育活動項目82個。
設立體驗項目,開設體驗崗,讓學生親身實踐。坊子區興國小學在基地建設中設立校園管理體驗崗,包括校長助理、圖書管理員、文化策劃員等,開展體驗式崗位教育。該校回收了一輛廢舊大巴車,將其改裝成獨特的勞動體驗場所。
將勞動教育植入人工智能課堂中。坊子區實驗小學引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轉化為活動主題,創生了“智能臺燈”“智能風扇”等植入科技元素的小發明,極大鼓舞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扎根鄉土,體驗春耕秋收與現代農業發展。坊子區龍泉實驗小學設置“茶坊”“染坊”,讓學生親自種、炒、染,沉浸式地體驗。而坊子區實驗學校的“小博士種植園”打造了一個閉合式生態農業圈,包括“神農草藥”等六大體驗區。
利用社區資源轉化勞動成果
坊子區依托區域內裝備制造和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基地,進行學工、學農實踐,拓寬校內、校外雙線育人路徑,拓展學校教育空間。
工業發展區實驗學校依托濰坊市風箏產業基地這一社區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平面風箏扎制全部流程;借助3D打印技術,創新出多種立體風箏;調研不同年齡段的風箏愛好者,將形成的調研報告提供給企業作為決策參考。
坊安街道南流初級中學就地取材,開展果園采摘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將采摘的果實義賣,所得款項用于購買物資,贈送當地的防疫工作人員,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得到提升。
(作者孫新興 系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教體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