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在大自然中立德樹人
編者按:青海,屹立世界屋脊,北依巍巍祁連、南峙唐古拉山,承擔著保護“中華水塔”、三江源的重大使命,是中國乃至東亞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青海,也是一片革命熱土,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這里與敵人英勇作戰,譜寫出一曲中國革命歷史的壯麗篇章。青海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資源,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管護員叔叔給我們講巡山的故事,他說自己救過一只受傷的小鹿,每天喂它喝牛奶,看著小鹿逐漸好起來,才不舍地把它放歸森林。”談起在自然學校的見聞,青海省祁連縣寄宿制民族小學六年級學生洛賽多杰興奮地說。
“參加自然學校的課程,我們不光能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盡情玩耍,還能學到很多知識。”“這是我在自然學校組織的活動里畫的家鄉秋景,很美吧!”……在祁連縣的中小學,一提起“自然學校”,學生們多半會津津樂道。
所謂自然學校,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被圍墻環繞、有著特定辦學空間的學校,而是祁連縣結合當地自然條件,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開展的一項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雖然開辦只有短短一年多時間,但自然學校已在當地家喻戶曉,以豐富的學習內容、生動的教學形式深深地吸引著中小學生。
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保護生態
橫貫青海北部的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具有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平衡,阻止騰格里、巴丹吉林和庫姆塔格三大沙漠南侵,保障黃河和河西走廊內陸河徑流補給的重要功能。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近年來,青海把開展好生態文明教育放在日益突出的位置。
位于祁連山腹地,坐守生態寶庫的祁連縣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依托縣域自然資源,借助祁連山國家公園已建成的管護站、投入的科技設施等基礎條件,2020年6月,祁連縣創建了祁連山首所國家公園自然學校,其目的在于加強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拓寬素質教育、提升全民生態保護素養。
按照“以點帶面、分步拓展、全面覆蓋”的原則,祁連縣謀劃了“1個中心、4個片區、15個營地、20個基地”的自然學校創建格局。目前,縣城所在地八寶鎮的黃藏寺管護站自然學校已經開學,其他基地的建設正按計劃分批次推進。
學生們在自然學校的課程既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更不是純粹學理論知識。開設“室內授課+室外體驗”現場教學活動;編寫具有當地特色,反映祁連山自然和人文風貌的讀本;開展野營、野外課堂、研學旅行、種植體驗等特色實踐活動;圍繞生態建設和環保主題,采用多媒體手段,全景展現祁連山生態環境現狀及動植物保護的監測情況……依托自然學校,圍繞生態文明教育主題,祁連縣探索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
祁連縣寄宿制民族小學校長扎西東保告訴記者,學生在自然學校參與的學習項目有護綠小使者、行者無疆戶外徒步隊、勇敢的毅行者登山隊、守護森林巡山體驗隊、彩色世界美術組等8個自然體驗科目。
“老師們從各方面引導孩子親近自然,在自然之中啟迪思維、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自然事物的奧妙,從自然中獲取創造靈感。”扎西東保說。
據介紹,祁連縣中小學目前已依托自然學校開展生態實踐活動50多次,先后有5000多人次參與其中,保證了生態教育課程開課率達到100%,每學年每名學生至少參加一次自然學校的校外生態體驗教學活動。
“通過自然學校的教育,引導孩子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從大自然中切身體會祖國山河的壯美,這也是我們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從娃娃抓起的實際行動。”在祁連縣教育局局長王毅慶看來,創建自然學校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教育的一次有益嘗試,“自然學校的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增進青少年對家鄉生態文化的了解,進而不斷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
集全縣之力辦好自然學校
按照祁連縣的建設方案,辦好自然學校遠不是教育系統一家的事兒。
為了給自然學校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祁連縣從縣直單位、學校及社會三方面入手,組建了一支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專業與業余相結合、外聘與內培相結合的自然學校教師隊伍。
中小學生物、自然科學等學科教師是自然學校專職教師的首選群體,同時,祁連縣還從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牧水利科技、氣象等單位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自然學校的兼職教師,結合其各自的專業領域提供智力支持。
“在自然學校給學生講課跟普通的講解工作有很大區別。不光要了解基礎知識,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引申出更深層的意義,還要從人文歷史、科研成果等方面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祁連縣林草局工作人員馬婭玲說。
除了本地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祁連縣廣邀省內外生態、動物、植物、地質水文等領域專家學者到自然學校授課,定期開辦講座。熟悉當地自然環境、了解當地人文地理的一線生態管護員、村“兩委”負責人等也是自然學校教師的重要來源,他們貼近實際的講課內容,使自然學校的教育更有針對性。此外,祁連縣還廣泛聘請環保組織工作人員作為自然學校“校外輔導員”,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環保公益活動。
為了從制度建設上入手,保障自然學校建設,祁連縣將自然學校創建工作納入縣委“大督查”考核內容,進一步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形成齊抓共建工作格局。要求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牢固樹立全縣上下“一盤棋”思想,明確職責分工,加強聯動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自然學校”建得好、有成效、能推廣。
此外,依托自然學校,祁連縣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全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和各級黨組織學習教育計劃中,確保黨員、干部每兩年全覆蓋輪訓1遍。
“借助祁連山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歷史機遇,祁連教育系統要有效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強化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同時,把自然學校打造成引導全社會提升生態文明意識的陣地。”王毅慶說。
將育人功能拓展到全社會
先游覽山林學習生態知識,再圍坐在一起展示才藝,最后舉辦野餐,今年高考前,位于祁連縣的海北州第三中學高三學生們參加了一次特殊的“考前減壓活動”——走進自然學校,在大自然懷抱中調節心情,放飛夢想。
這背后是當地各校拓展自然學校育人功能的一系列嘗試:心理調適、畢業典禮、親子課程……依托自然學校,越來越豐富的育人場景被挖掘出來。
自然學校不僅有面向學生創建的詳細生態教育課程體系,還努力把教育功能輻射到整個社會。
在服務社會的目標下,自然學校探索著面向公眾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常規機制,以自然寫作、自然美術、小學作文和攝影等為基礎開展系列自然課程。課程設計有自然觀察、自然寫作、自然美術、自然運動、自然木作、植物園藝等目前比較成熟的課程展。有計劃有序組織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各界前往自然學校接受環保教育。
立足自然學校面向大眾的特點,祁連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納入了自然學校教育課堂,精心設計相關課程、創作展示藝術作品、開展體驗式教學、組織主題實踐活動教育,當地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國家法律法規、民族風俗文化等內容有機融入自然學校的課程體系。
圍繞引導廣大青少年和參訓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目標,祁連縣先后在自然學校舉辦專題培訓班3期,開展主題活動5場,參加學習教育的學生、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達1300余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