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做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系統學習
今年7月10日,廈門大學與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廈門一中”)合作,設立“陳景潤數學創新班”,合作培養數學創新人才。這學期,廈門一中高一“陳景潤數學創新班”的學生都要學習一門校本課程,那就是“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一項具體內容。在廈門一中,從初一到高三,每個年段都設置了專門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課程。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要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全部內容進行系統學習。系統規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學習的做法,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新亮點,也成為學校辦學過程中一張亮麗的名片。
覆蓋所有年段,開發“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課程資源
廈門一中有140多門校本課程。學校發揮思想政治、歷史、語文等多門學科的優勢,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進行全面分析和梳理;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結合教材知識點,將精神譜系內容安排到初一至高三各個學段,讓每個學段的學生掌握不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6年學習,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全面的掌握,認識也得到升華。學校的具體安排如下。
初一年段: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等;課程重點內容是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
初二年段:南泥灣精神、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大別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區精神、張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重點特色課程建設內容是抗美援朝精神。
初三年段:“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遷精神、王杰精神。
高一年段: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重點特色課程建設內容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結合學校新高一“陳景潤班”開展的特色課程)。
高二年段: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重點特色課程建設內容是抗疫精神和特區精神。
高三年段:“三牛”精神、企業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女排精神等;重點特色課程建設內容是女排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
學校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課程體系作為校本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與其他學科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真正實現結構合理、課程體系完善。同時,學校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確保課程教育真正落地。
運用多種學習方式,“立體式”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
除了校本課程,學校還運用情境教育、社會實踐、團隊活動等多種形式,“立體式”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
一是營造校園環境,進行情境教育。學校完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基地,組織“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展,并著手規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長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宣傳欄、紅色廣場、校史資料室中,加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內容,從而達到建立系列化情境體驗場所的目的,讓學生隨時隨地接受教育。
二是走出校門,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組織學生參觀陳嘉庚紀念館、廈門破獄斗爭舊址、華僑博物院、胡里山炮臺、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等,讓學生在參觀中增強感悟、受到教育。學校建立健全紅色精神社會實踐的教育管理保障體系,組建“追尋紅色足跡遠征隊”,通過組織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
三是發揮校外資源作用,開展教育活動。其一是請專家和業內人士到校內授課。如請科學家校友到學校講科學家精神、請勞動模范到學校講勞模精神。其二是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如今年5月,在學校黨史學習教育中,高一(16)班學生連芷寧的家長對特區精神進行了闡釋,讓學生受益匪淺。
四是在德育活動中,融入教育內容。學校注重在日常德育活動中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內容。如今年5月,學生在竹壩農場接受勞動教育期間,學校在拉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長征精神教育。通過在德育活動中融入相關教育內容,學校把德育和黨史教育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研支持,打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的“中學模式”
學校黨委認為,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從學校黨委層面系統規劃,依靠教研保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打磨課程和教材,這樣才能在學術層面有所積累,最終形成廈門一中特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的“中學模式”,并為其他學校開展相關教育提供經驗。
一是系統規劃,依托課題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學校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委員會,并建立運行機制,保障課程體系建設工作順利實施。同時,學校制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方案,邀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就方案進行論證。學校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課題研究,并著手申報省級和國家教育課題,不斷提升研究層次。學校還鼓勵教師發表論文,鼓勵學生撰寫紅色小論文、編輯校刊,來提升個人研究水平。學校還收集、整理資料,制作和完善本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資源庫,擬建立廈門一中“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專題網站。在此基礎上,學校還積極承辦相關主題的省市研討會,在更高層面上進行交流,促進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是立足教材,注重發掘學科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除了通過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校還注重發掘學科中的相關內容,來做好教育工作。廈門一中教研室主任、特級教師、語文正高級教師鐘斌說,其實語文課的一些篇目中也滲透著相關內容,比如學習七年級語文《“兩彈”元勛鄧稼先》時,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兩彈一星”精神教育;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則可以對學生進行抗美援朝精神教育。鐘斌介紹,學校高三的特色課程“革命傳統文學作品研討”則涉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多項內容,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對精神譜系認識充分,對文學作品的分析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三是統籌規劃,注重在學科融合中抓好教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涉及歷史、政治等各個學科,如何把各個學科內容融合起來,做好銜接,是學校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今年9月11日,在廈門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上,學校政治組教師薛彩霞和歷史組教師萬李共同呈現了一堂政史融合創新課“砥礪百年,鑄就中國精神——從廈門三位支部書記看精神的力量”。在課堂上,教師以廈門三位黨支部書記的人生歷程為線索,來講述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課堂上,還特別邀請了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先鋒黨支部書記、廈門一中校友林宇陽到現場進行講解。這堂融合課跨越不同歷史時期,涉及不同學科,還請來親歷者現場授課,課堂效果受到專家的贊譽。
四是加強師資培訓,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學校組成以學科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提升學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學校著力在教育過程中培養一批思政課程教育名師,打造一支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發展團隊,并支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學校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接受校內外知名學者的指導及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同時,學校讓教師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教學實踐,讓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并以同伴合作互助、專家指導的方式,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促進教師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鐘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