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金鑰匙”開啟學生創新之門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初級中學探索知識產權教育,惠及數萬師生 知識產權“金鑰匙”開啟學生創新之門
曾憲健畢業后成功創業,注冊了公司商標。而他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初級中學(以下簡稱“九江鎮中”)讀書時,學習成績不理想,對未來發展也頗感迷茫。但九江鎮中科技處主任、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劉志偉發現,曾憲健一上科技課就興致十足。劉志偉引導曾憲健樹立尊重和保護創新成果的意識,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曾憲健不斷成長成才,奪得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金獎。學校為曾憲健播撒的一粒種子,成長為他人生旅程中的一路繁花。
這只是九江鎮中用知識產權“教育一名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縮影。如何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育才添智?九江鎮中作為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示范學校,抓準抓實常態、內驅、融合、保障機制,創新構建“1234”知識產權教育模式——通過1個抓手、2個平臺、3類課程和4種機制,形成了教學有師資、學習有課時、體驗有平臺、創新有激勵的氛圍,“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在校園生根開花。九江鎮中知識產權教育已擴展到廣東、四川等省份,惠及數萬人次師生。
謀篇布局破解知識產權教育師資難、課程難、重視難
起初,九江鎮中學生家長吳先生怕影響孩子學習,不支持孩子成為小創客。但看到孩子接受知識產權教育,到北京參加創新大賽,動手創造的作品獲得專利后,吳先生轉變了看法。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基本手段、創新原動力的基本保障。然而部分學校和家長比較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知識產權教育相對欠缺。這導致學生的知識創造和保護意識不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劉志偉調研發現,很多學校在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時,面臨師資難、課程難、重視難“三難”。很多學校的知識產權教師多為兼職,激勵機制也比較缺乏。知識產權教育的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機制均有待完善。
讓知識產權深入經濟社會各層面各領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之一。中小學生作為未來“雙創”的生力軍,如何更好地培養、提升他們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及運用能力,為知識“定價”,給創新“賦權”?
自2002年起,南海區就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工作,九江鎮中成為試點示范學校。學校把知識產權教育作為學校科技創新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問題為導向,制訂學校知識產權與創新教育發展規劃,建立組織管理機構和教研制度。
在廣東省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師資培訓會上,九江鎮中音樂教師何偉平的“走進版權”公開課獲得好評。這距他深入接觸知識產權教育不到兩年時間。在劉志偉的關心和指導下,何偉平通過科創培訓、專家引領、社會實踐等形式,知識產權教育教學能力快速提升。
知識產權教師是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的具體實踐者和直接推動者。九江鎮中成立科技處和創客教研組,選派綜合素質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特長的優秀教師,教授知識產權課程。學校通過分學科、分年級、全員培訓相結合,打造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知識產權師資隊伍。學校還以項目為紐帶,創建知識產權與創客工作室。工作室根據成員的興趣特長,實施項目責任制。成員們分工協作、各揚所長,開發知識產權校本課程項目。
如何激發教師參與知識產權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九江鎮中制定教育教研評價標準及獎勵制度,在教師績效獎勵中設立專項獎,評優評先時優先考慮科技教師、知識產權教師。學校還建立特色發展獎勵制度,專項獎勵對學校特色發展有貢獻的教師。教師李偉偉參與組建的九江鎮中“瘋狂創客隊”,因知識產權和創新教育成績突出,獲得學校評選的突出貢獻獎。
“師生作品申請專利需要資金,相關創新比賽需要訓練設備,學校要做好保障。凡是師生有創意想法,需要創客場地、設備等,學校都給我們提供支持。”劉志偉介紹,九江鎮中以組織、制度和后勤為著力點,打造知識產權教育保障體系。為了更好地孵化師生創新創造的“奇思妙想”,學校用心用力打造“造夢空間”。學校現有木工教育實驗室等6個創新創客專項功能室;利用創客空間的有利條件,進行設計、制作和創作,專門打造了專利作品展示欄等孵育、展示平臺。
知識產權教育“五化”組合拳推動師生知行合一
“學生作不了曲,可以從作詞開始。”何偉平開設“創詞校本課程”,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知識產權教育,讓學生欣賞、創作音樂之美時,了解版權保護對于音樂創作的重要性。他創作的《科創興國》等歌曲,強化了學生的版權意識,多次在省市區級比賽中獲獎。
如何用好課程這一知識產權教育重要載體?九江鎮中引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知識產權教育的知識和內容。其中語文、英語、音樂等學科與版權教育相結合,美術教師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商標意識。
“學校不但在初一、初二常規開設知識產權校本課程,還把知識創新納入常規教學要求,進行檢查與評比。”劉志偉表示,九江鎮中制訂切實可行的知識產權教育年級分解目標,打出創新課程常規化、輔導培訓經常化、競賽活動多元化、表彰獎勵制度化、創新成果產權化等“五化”組合拳。學校通過“鏈接式、融入式、體驗式”知識產權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知識產權意識,面向未來培育創新人才。
路口拐角處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辦?在李偉偉老師指導下,毛子明等“瘋狂創客隊”學生發明太陽能智能交通拐角警示燈,探測器探測到拐角處附近有行人或車輛后,警示燈就會亮起,提示車主注意避讓。該發明已獲得國家專利。
“創新、創造、創意是知識產權教育的重要著力點。知識產權教育不但要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理論知識,更要通過社團活動、創新比賽等多元形式,引導學生動手創造。”據劉志偉介紹,九江鎮中構建了知識產權課程體系,包括活動拓展類、社團興趣類等課程。其中社團興趣類課程借助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等載體,促進學生在學中創、在創中學。
為引導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小衛士”,九江鎮中推動知識產權教育與創新實踐活動融合發展,創新實施講一講、找一找、走一走、議一議、做一做、聽一聽、賽一賽、評一評、唱一唱、獎一獎的“十個一”活動,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知識創新活動。學生們走出課室,在現實生活、實踐活動中提升動手實操、創新創造能力。
九江鎮中學生盧星羽在社會實踐中發明創造,“種植養殖一體式系統”等兩件作品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和PCT國際專利,連續兩年被評為學校“十佳科技標兵”。為用評價“指揮棒”提升師生參與知識產權教育的積極性,九江鎮中設立創新之星獎、科技標兵獎、小實驗家獎,定期對學生的優秀創新成績成果進行表彰和獎勵。學校還鼓勵師生為創新創意作品申請專利,通過署名發表文藝創作作品等產權化方式,保護好自身版權。
引領更多學校和地區奔上知識產權教育“共同富裕路”
如何在合適的時機自動給植物澆水或施肥,滿足植物生長所需?在劉志偉指導下,譚宏佳等九江鎮中學生發明了“智能澆水施肥裝置”,該裝置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知識產權教育的深入持續開展,助推九江鎮中師生競相創新、成果頻出。18年來,九江鎮中師生申請115項國家專利,獲批80項專利授權。學校超過200人次師生獲得國家級別以上科技競賽獎勵,其中國際發明展金獎15項、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大賽冠軍4項。學校培養的“小創客”畢業后,在大型科技公司、科技創新團隊貢獻才干,用創新智慧服務科技強國建設。九江鎮中將易于實操、普適性強、快速落地的知識產權教育模式輻射推廣,為其他學校提供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和樣本,引領更多學校、地區知識產權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5年來,佛山市南海石門實驗中學超過50人次師生奪得省級以上科技創新比賽獎勵,一批科技教師快速成長,其中劉天榮獲評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指導教師。這些成績的背后,劉志偉付出了很多。作為石門實驗中學科技教育專家顧問,他助力了學校開發信息學、機器人、小發明等系列科技特色項目。
知識產權教育如何“先富帶后富”,引領更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奔上知識產權教育“共同富裕路”?劉志偉注重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培育“帶不走的本地知識產權教育名師”,他主編的《中小學知識產權教學指引》,被我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教師廣泛應用。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城第一中學教師黃偉勝就在劉志偉指導下,積極參與“基于初中生創造力發展的知識產權教育實踐”課題研究,推動了學校開展小發明、版權保護等活動。龍城一中超過80人次學生榮獲市級以上科技創新比賽獎勵。黃偉勝因科技教育成績顯著,被選為廣東省中小學知識產權與創新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
九江鎮中還著力將知識產權教育的“火種”播向省外更廣闊的天地。劉志偉自2018年擔任四川省旺蒼縣青少年科技教育專家顧問以來,積極指導旺蒼縣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工作,多次對全縣中小學相關教師開展知識產權教育專題培訓。近3年,該縣超過300人次師生榮獲市級以上科技創新比賽獎勵。其中劉瑞龍紅軍小學系統構建了知識產權教育體系,師生獲得28項國家專利。
為了讓九江鎮中知識產權教育的好經驗惠及更多學校,劉志偉總結歸納知識產權教育實踐經驗,凝結成“基于初中生創造力發展的知識產權教育實踐”成果。該成果于2020年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他還在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師資培訓班等省級以上知識產權教育活動上,作超過30次的經驗介紹和專題發言。
自2010年起,每年都有超過1000名外校外地教師,到九江鎮中參觀學習知識產權特色教育。學校先后承辦了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研討會等超過10項省級以上知識產權教育研討會、現場會和現場比賽。九江鎮中知識產權教育正如星火般引導著更多學校的師生創造出更閃亮的未來。(陳海燕 岑雪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