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智慧蠶桑勞動 筑夢美好未來 ——重慶市融匯沙坪壩小學現代蠶桑勞動教育的探索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08  閱讀:次   |
42.9K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重慶市融匯沙坪壩小學,是融匯地產集團與重慶市沙坪壩小學強強聯合建設,與500畝溫泉小鎮一墻之隔,與800畝社區公園彼此互嵌,是一所“小鎮即學校,學校即公園”的博物館式學校,資源富集,為落實勞動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學校整合家庭、社會等各方資源,以現代蠶桑勞動課程基地建設為支撐,以現代蠶桑勞動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為手段,探索新時代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新模式,以“融知匯行、養正涵能”為理念引領,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知行合一、雅正創新”的融匯學子。

  蠶;

  播下勞動教育的種子

  蠶桑文化歷史悠久,先民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創造性的勞動,不僅滿足了保暖御寒之需,更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

  重慶古稱江州,蠶桑業源遠流長。學校因地制宜,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勞動教育新內涵,以科技創新引領邁出新步伐。

  果桑基地,為學生勞動激趣。學校在校內建有10畝果;兀N植富士紅、四季果桑、長果桑、嘉陵30、白玉皇和渝果1號等400余株果桑,形態各異,品種不同,為城市孩子參與特色種植和養殖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勞動的興趣。

  葉;,為特色養殖助力。學校協調沙坪壩區城市管理部門,在學校一墻之隔的社區公園中,建設了30畝集科普教育、城市綠化、運動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蠶桑園,種有強桑1號、農桑14號等10余類葉桑,為學生參與七色絲家蠶的養殖提供充足的葉源保障。

  示范蠶室,為學生創造賦能。3000平方米的兒童泥陶館和蠶桑博物館,為蠶桑文化展覽、蠶桑勞動教育、蠶桑文創宣傳提供實作工場;200平方米的特色家蠶示范蠶室“融易兒童蠶學宮”為學生見習飼養、實習喂養、獨立領養七色絲家蠶提供了立體學習的機會。

  技術保障,為特色勞動添彩。學校與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培育可吃桑葉、飼料、水果的家蠶,實施七彩絲家蠶養殖;與重慶市蠶科院合作開展特色桑樹種植與蠶桑衍生產品的開發;借助沙坪壩區“智慧沙磁”平臺將傳統蠶桑勞動與“AI+”智慧平臺相結合,實施線上線下“雙線互嵌”的智慧勞動教育。

  蠶桑課程

  感受勞動教育的樂趣

  勞動教育課程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核心載體,構建兼具系統性、邏輯性與時代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對于突破城市小學勞動教育的困境至關重要。學校的現代蠶桑勞動課程主要由特色桑樹種植、特色家蠶養殖、特色蠶桑衍生產品開發3個類別組成。

  特色桑樹種植,是兼具流汗動腦的生態課程,是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勞動學習的前提。學校在小學全學段開設了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譬如,低年級學生參與桑果的看護與摘取,中年級學生負責基地除草、施肥、捉蟲的管護,高年級學生嘗試學習桑樹的扦插繁育。桑樹株型不同、葉型各異,桑果既多又甜,雖然種植課程充滿了艱辛,但是深受學生的歡迎。

  特色家蠶養殖,是新科技與勞動融合的課程,是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勞動的重要載體。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校構建了低中高3個學段的家蠶養殖課程,建立從嘗試學習到獨立領養的進階流程,嵌入式安排桑蠶文化故事、蠶;境WR、蠶桑勞動習慣養成等知識學習。此外,針對七色絲家蠶養殖,學校實行“蠶桑小院士”進階升級模式,實習合格的學生在一年級可以嘗試喂養白色絲家蠶、二年級可以飼養綠色絲家蠶、三年級可以領養黃色絲家蠶……這種進階式實踐,新科技與新勞動高度融合的家蠶飼養項目深受學生喜愛。

  特色蠶桑衍生產品開發,是激勵學生學會創造的課程。桑樹全身都是寶,學生可以嘗試用桑枝碎屑種植平菇,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嘗試將桑葉加工成桑葉茶,還可以將枯干的桑枝制作成桑樹畫進行義賣;每年的金秋10月,學校都會舉行“抽絲剝繭”活動,讓學生親歷繅絲過程,并利用七彩蠶絲進行絲綢的紡織實驗,發揮創造與聯想,將彩色絲線制作成絲巾、絲帶等作品贈送親友,用行動創造美好的勞動生活。

  課程實施

  拓寬勞動教育的渠道

  課程實施是課程育人的關鍵環節。學校“五育并舉”創新思路,通過3種模式將勞動教育真正落地。

  學科融合模式,讓勞動教育彌散在學科教學中。為了有效保障勞動教育的教學時間,學校將蠶桑勞動課程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分離出來,全校所有學生保證一周一課時的蠶桑勞動學習;每周三朝會進行學生蠶桑學習分享,每周四下午開展養殖種植社團課選修。各學科教師將養蠶種桑知識嵌入學科教學,并將實踐活動與蠶桑勞動結合起來。譬如:語文學科開展收集、誦讀古人詠蠶詩詞活動,舉行師生優秀蠶桑詩詞作品比賽;信息技術學科根據蠶寶寶的一生或桑樹的春夏秋冬開展學生攝影圖片、視頻的作品征集;音美等藝術學科進行蠶桑歌曲編唱、舞蹈表演和美術作品創作等,讓勞動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雙線互嵌模式,讓勞動學習充滿未來科技感。學校借助人工智能課程基地的優勢,開發積累了大量的蠶桑微課資源用于師生學習;開發特色蠶桑養殖與種植APP,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APP全天候觀看示范性蠶室的直播,通過樓道的智能終端隨時可以看到示范性蠶室里家蠶的生長情況。除了線上線下“雙線互嵌”的示范性養殖及種植之外,學校還邀請專家有計劃地指導示范養殖,讓蠶桑勞動教育的學習與專業引領都得到保障。

  家校協作模式,讓勞動教育呈現強大聚合力。學生通過線上與線下蠶桑學習后,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七色絲家蠶,在家里建設屬于自己的“小小沙粒養殖區”。此外,學校還建立蠶桑勞動家長學校,每年3月,組織不同年段的家長開展蠶桑勞動課程督導,內容包括視察蠶桑基地、聽取學校蠶桑勞動課程實施匯報、參與蠶桑種植及養殖先進集體及個人的評價等,通過蠶桑勞動把政府部門、社區、學校及學生家長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基地+學校+家庭”的蠶桑勞動教育協作模式真正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評價

  提升勞動教育的品質

  課程評價是促進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要素。學校通過改革教師績效評價、創新學生發展性評價、推進多方主體協作評價的方式促進蠶桑勞動教育的積極動能。

  改革教師評價,促進專兼職教師積極性。為確保勞動教育真正落地,除了勞動觀念、勞動時間等重要要素保障到位外,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也須充足。學校改革教師評價,制定勞動教育月考評獎勵方案,通過調整獎勵性績效,激勵所有學科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讓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建構者與實施者得到應有的職業尊重,避免勞動教育在學校被弱化、虛化和邊緣化。

  創新學生評價,激發各學段學生進取心。學校開發了“執照+護照+勛章”的立體升級評價體系,推行“勞動護照”認證模式,依托“特色蠶桑勞動課程”APP探索執業資格認證、勞動積分、職業升級的智慧評價,落實“教師+家長”“個體+同伴”“學校+社區”的多元評價方式,每學期開展“養殖小沙粒”“種植小沙粒”和“創造小沙粒”的評選活動,舉辦年度學生蠶桑“小院士勛章”的頒獎盛典,激勵學生積極持續參與蠶桑勞動的熱情。

  推進協作評價,增強多主體參與獲得感。學校與西南大學國家實驗室、重慶市蠶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邀請專家院士進學校講學,推進科研院所新的技術成果在學校運用實踐;積極配合城市管理部門和社區公園申報國家建設資金,將公園蠶桑課程基地打造成集科普教育、運動休閑、記住鄉愁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特色公園,讓社區公園的特色創建和學校特色創建相得益彰、互促互進;與沙坪壩區科協合作實施蠶桑勞動課程的實施推廣,讓更多的城市孩子能夠通過飼料養蠶獲得新的體驗;進行年度“最美蠶桑教師”和“家長最佳勞動協作獎”的頒獎,激勵教師、家長、社會單位積極參與蠶桑勞動教育基地的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經過近3年的實踐,學校“智慧蠶桑,全面育人”的課程理念得到深入貫徹,“五育融合,嵌入協作”的實施模式有效促進了勞動教育在城市小學中的深度實施,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學校的影響力、美譽度也不斷提升,先后獲得重慶市勞動教育聯盟學校、西南大學勞動教育研究院實驗基地、重慶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學校、沙坪壩區人工智能課程基地學校等榮譽稱號。

  (郭先富 李忠平 廖娟)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