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淮河中學: 家校社共同編織“勞動教育網”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淮河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全面發展打基礎,適性發展育人才”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豐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走出了一條勞動教育特色發展道路。
第一,系統編織“勞動教育網”。淮河中學堅持整體設計學校勞動教育,拓展優化勞動教育實踐場所,構建了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各方育人資源,囊括勞動課程、勞動活動、日常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公益性勞動等勞動內容的全面、系統、多層次的“勞動教育網”,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教育內在循環系統。
拓展勞動教育渠道。學校不僅設立專業的勞動技能室,還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學生勞動基地,讓各年級學生有了田園勞動的場所。學生在勞動基地開墾、耕種、澆灌,不斷學習栽培技巧,勞動能力顯著增強。
學校充分發掘社會教育資源,與高校、社區建立常態化的合作聯系,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開展勞動主題活動,如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自理能力比賽、家庭實踐勞動,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學生開展勞動職業體驗活動。學校還與社區、敬老院等建立聯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學校勞動教育非常注重家校合作,重視家庭勞動教育,在家長的配合下,開展假期勞動實踐、勞動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通過構建系統的“勞動教育網”,學校勞動教育層次清晰、全面系統,走得更深、更實。
系統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學生勞動知識獲取、勞動技能習得、勞動情感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課程化循序漸進地滲透與培養。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德育和學科教學中,并開設綜合實踐課、手工興趣課,創新勞動教育的課程形式,不斷開發融合課程。按照學生年齡的差異,一、二年級主要開展日常勞動教育、家校合作,啟蒙勞動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日常生活能力;三到六年級開展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等活動,建立與社會的聯動,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勞動的意義;七至九年級學生,除了以上常規的勞動教育外,學校定期安排學生開展勞動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各個行業的勞動技能。此外,學校把每年3月設為勞動教育主題月,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養成勤儉、奮斗、奉獻的精神。
第二,創新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為了更好地引導勞動教育發展,學校經過探索實踐,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評價內容從“一刀切”到“適應性”。傳統的勞動教育評價過多關注學生的勞動技能與知識積累,評價內容較為單一,往往采用“一刀切”,全校統一標準、統一方法,評價過于簡單,忽略了學生在勞動水平技能上的差異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差異。我校分年級開展勞動教育,各個年級側重點不同,分別提出具體的勞動教育目標,采用相對應的勞動評價細則。比如一年級學生要培養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書包等自理能力,設立相對應的評價細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生產勞動教育,制定生產勞動評價細則。給予不同年齡段學生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目標和評價,才能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深入勞動的內核,感受勞動的魅力,從而真正有所收獲。
評價主體從“一言堂”到“多元化”。勞動教育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的過程,勞動教育的評價也需要將各個參與主體納入,才更客觀有效。我校勞動教育的評價主體包括學校、家長、社會和學生。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事物作出價值判斷時理性思維較弱,因此小學階段的勞動評價以他評為主,自評為輔。中高年齡段學生勞動教育的評價則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納入更多評價主體,比如學生勞動家庭作業的評價主體包括家長,參與社會公益勞動的評價主體由該社會單位承擔部分,而最重要的是自我評價,給學生一定比例的權限,讓學生對自己的勞動活動進行評價,自我觀察、自我監督,最終成為對勞動有著盎然興味的獨立學習者和實踐者。
評價形式從“單一性”到“豐富性”。評價形式是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構成,科學合理的評價形式能夠檢驗勞動教育的成效,然而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形式過于簡單,傾向于在單一量化的基礎上評價勞動教育成效,勞動結果以簡單的等級或分數呈現。我校在勞動評價形式上主張評價形式多元化、豐富性。除了打分評比之外,還采用活動評價、展示匯報、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如三年級生產勞動的評價形式是開展“我是小菜農”蔬菜義賣活動展示。學校很多樹上都掛著學生制作的愛鳥護鳥宣傳牌,則是四年級學生的手工勞動作品。多彩的勞動評價形式豐富了勞動評價的內涵,促進了學生勞動教育學習、實踐的熱情。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奉獻社會,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要求,淮河中學將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大力發展勞動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書寫勞動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王洪軍 夏勝先分別系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淮河中學校長、淮南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