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竇桂梅:重構兒童高質量的學校一日生活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雜志 時間:2021-12-09  閱讀:次   |
42.9K

  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出臺已過百天,各地措施都在落實落細,為以往恨不得“一日千里”的教育方式重重踩下“剎車”。然而,教育的列車始終要穩步向前,在“減什么”與“增什么”或“提什么”的政策要求與專家論說中,作為一名基層學校校長,我認為“剎車”絕不等于“停車”。一方面,我們要踩住“剎車”,回看一下學校自身是否不斷優化育人環境與內容,把學生從過去繁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要為學校教育迭代踩下“油門”,反思是否梳理清楚原有的好經驗并朝著高質量發展邁進,進而全面落實兒童高質量學校生活,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同時,還要用好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離合器”,確保“踩剎車”與“加油門”銜接更加順暢,促進“家校新關系場域下”的教育生態更加穩定和諧,帶動全社會共同為兒童安全自由、創造性學習生活保駕護航。

  一、重構學生一日生活:由簡單的時間與內容排列向深度的內涵設計轉變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小學生涯有2000多天。讓兒童喜歡上學,讓兒童每天期待到學校見到親愛的老師和朋友,是每一位校長的心愿。每一天,我都在和團隊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小學六年中打下“社會責任、高階思維、終身學習”等基礎,度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每一天?

  每日晨啟,我會和值周的學生站在校門口,伴著朝陽為師生送去第一聲問候,互致鞠躬;每到升國旗時刻,師生們自覺站立、仰望國旗、聆聽國歌;中午“水木秀場”,學生紛紛展示自己,有科技小發明等作品,也有“冰上花滑”等技藝;傍晚時分,學生帶著梳理出的“三件好事”走出校園,回到父母懷抱……從晨啟到暮省,日月經天,點滴浸潤。這些教給孩子尊重與感恩的“儀式”,我們已經堅持了十余年,成為每個成志少年一日生活的精神營養。

  1. 循序搭建育人階梯,分級制定低中高三學段目標

  如何在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基礎上,將六年的學校教育目標重新定義,并分解到每一學年、每一學期、每一星期,乃至在校生活的每一天?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行動營造出一種全天候綜合育人的新生活樣態,既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又滿足“雙減”后家長和社會對學校教育的全新期待?在不折不扣地落實“雙減”百天后,我和老師們欣喜地發現:我們這些年堅持的教育實踐與國家推行“雙減”的目標高度契合,我們倡導的“高質量學校一日生活”迅速成為落實“雙減”一種可行可感的解決路徑。通過對學生一日在校生活的高質量規劃,我們實現了兼顧學生共同核心素養和個性發展的多元賦能目標。

  一百年薪火相傳,清華附小秉承“成志教育”的深厚積淀,梳理出“志”的三個基本內涵,即理想與抱負、意志與品質、實踐與行動。面對時代發展對全面育人、個性化育人的新要求,清華附小根據兒童成長特點和成志教育目標,將小學六年劃分為啟程、知行和修遠三個學段,并將成“志”的三個基本內涵細化到三個學段進行整體進階,再融匯到每一天,強調水滴石穿。從低學段一二年級的“啟程登高入隊儀式”,到“知行”學段三四年級的“八歲成長禮”,從五六年級“十歲天空的‘知行合一’”,到12歲的“‘畢業修遠’再出發”……學校以兒童認知規律為基礎,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指針,讓一日生活基于一日又超越一日,為一周、一月、一年做好準備,讓積極生發的微觀秩序自洽于成志教育的宏觀秩序,逐步形成、積淀和確立正確價值觀,將三個學段整合熔鑄成育人階梯,讓學生邁向聰慧與高尚的人生。

  2.深化“1+X課程”,構建全天候、網絡化的學習生活新樣態

  如何讓所學學科與德育不再割裂?如何讓不同學科協同推進?如何讓作業設計、考試評價和課后活動等要素不再“七長八短”?如何讓全面育人理念在課程設計中循序漸進、潤物無聲?

  提高課后服務質量,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把課后服務放在學校育人大系統中統籌考慮。清華附小在全國率先開展“1+X課程”探索10年來,形成了人人一份屬于自己的“晨啟-午秀-暮省”全天候課程表設置清單,形成了全天候、網絡化的學習生活新樣態。10年中,在優化落實國家課程“1”基礎上,結合學校歷史積淀和國家需要,學校優化整合出校本“X課程”,其中特別注重體育和勞動課程。例如“每天體育三個一”(一節體育課、一個體育項目選修、一個體育健身大課間含一份加餐),增強兒童體質的同時,挖掘“看得見的道德力量”,探討體育如何改變大腦;每個年級科學課里設置“信息編程課”,增強數學、空間概念等綜合創造性學習能力。每天下午三點半后,以清華附小老師為主力,結合清華大學及北京課外服務課程所提供的資源,多達70門兒童個性選修“X課程”同時開展。這套制度化、體系化、資源化、可教化的課程打通課內與課外,延展一日學校生活的內涵,讓學生獲得了全面滋養,與當前“雙減”政策中對課后服務的要求不謀而合,并體現了對兒童在原有學習基礎上是否增值等高質量要素的關注。

  3.強化“一日蹲班”,統合“國家課程+課堂育人+基礎課業”

  “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是清華附小的育人理念。這句話落實落細,就是學校和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一日生活成長的伙伴,尊重他們,和他們一起成長。在清華附小的組織變革體系中,“一日蹲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的“蹲”超越了其本身守在某個地方等待某事發生的含義,主要用來特指教育學意義上的面對兒童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

  十年如一日,我們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將辦公室移到兒童一日生活的教室里,從清晨迎接第一個學生的到來,到暮省時分目送每一個學生離開。就這樣,教師彎下腰來,蹲下身來,沉下心來,蹲住、守住一個班,留心觀察,細心品味,用真情去感悟學生成長,用智慧去解碼兒童成長規律。

  不僅如此,每周四的學校“一日蹲班”也開展了十余年。這是校長帶領包括教學、后勤在內的所有管理者、項目主任、研究員,集體圍攏在某一個班級從早到晚整整一天,觀察學生一天的學習狀況,規劃并聚焦相關課題:國家課程、課堂生活、課后個性化選擇以及教師特別輔導落實得怎么樣?學生學習時長的科學性、身心發展的協調性如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和諧性、班級環境創設的安全性和加餐搭配的合理性怎樣?等等。當日“晚餐復盤”時間,被蹲班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所有管理者會進行梳理反饋,通過對學校基本單位“班級”這個“小社區”兒童一日生活沉浸式觀察與分析,調整并優化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和管理細節,實現對同一年級、同一學段學生成長的優化或矯正。

  就“一日蹲班”中的基礎課業來講,我們要診斷教師作業的設計是否體現作為一日學習高質量生活有效保障的要求,是否體現全面育人理念。尤其“雙減”政策出臺百天來,我帶頭對作業設計與布置進行診斷,向全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比如,教師如何確保學生在課堂或課后服務時段內科學規劃出作業時間?如何與不同學科教師集體商議分配學生放學后的作業?如何基于未來發展,設計指向高階能力的作業?學生是否充分認識到完成作業是自己的本分,如何“迎難而上”?等等。

  從兒童完整發展角度而言,“一日蹲班”這種沉浸式觀察管理機制,也十分契合“雙減”時代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發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要求。這更是清華附小師生每一天的新常態生活的體現,它孕育著超越一日時空的創新價值和全面育人時代的教學相長。由此而形成的良性循環,不僅可以精準高效地捕捉有益于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也有助于校長真正與師生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成為懂孩子的專家型管理者、學習型指導者。

  二、教師一日工作:擔起課上教學和課后服務的“雙育人”使命

  回歸學校育人主陣地,某種意義上說是基礎教育基本價值的“回歸”。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課后服務是強助攻,都是學校教育主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主與輔的關系,不是主與次、重與輕的關系。課后服務名稱叫“服務”,實際上是“育人”,是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延伸。“雙減”后的學校,一方面應當強調國家規定課程中的“學科育人”,另一方面要在課后服務中超越“看管”的低層次任務,把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育人功能“擦亮”。

  “雙減”之后學生在校多了兩個小時,教師的工作職責發生了變化——不僅要關注課內、扎根課堂,做到課堂增值,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課,還必須兼顧課后,實現課堂與課后的無縫對接、有效延展,從更立體的視角觀察學生,以更全面的姿態研究教學,從未來發展的視角探索兒童完整成長的道路,同步發展育人的“教導力”,提高兒童學校生活質量。

  知易行難。學校和教師要耐得住加長兩小時的時間考驗,發揮更加高超的教導力。較之于課堂教學的成效,這種課后教導力不太容易被衡量,甚至容易被忽略。一般情況下,小學一個班40人左右,兒童差異很大。針對來自不同原生家庭、不同性格特點、身心發育有很大差異的兒童,以及兒童間矛盾、家校溝通等情況,教師必須耐下心來,舍得時間,在一堆堆調和的細節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瑣碎教育”形成育人閉環。

  盡管十多年來清華附小持續開展全天候“1+X課程”,教師承擔“X課程”即兒童自主選修課程已經形成制度和體系,但“雙減”之后學校的育人主體責任、課后服務的育人功能更加強化,對課程資源、作業銜接設計、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校和教師的“持久性”與“長周期”的固態化形成了非常大的挑戰。

  就課業而言,教師要基于班級學生的特需和特長,對學生學習類型和態度心中有數,私人定制、精準供給。立足“知道”“理解”“應用”“綜合”四個維度進行作業設計,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適應性、選擇性。針對必做類的“復習鞏固”,教師應當聚焦“知道”“理解”水平層面,讓班級內基礎薄弱的兒童能跟得上;針對選做類的“拓展延伸”“綜合實踐”等自主型和開放型作業,教師應當聚焦思維高階發展的“應用”“綜合”水平維度。

  不僅在作業設計上要分層,教師還要努力讓學生對作業“喜愛”起來。在作業形式方面,要改變常態的口頭、書面等單一、機械方式,依據學生個性特點,優化學生的作業形式,倡導學科間融合以及綜合實踐自創類、口語表達交際類、戲劇角色表演類等類型的作業,努力實現知識與趣味并存、學習與生活結合。

  比如語文教師針對復習鞏固類的作業,要改變傳統機械的抄抄寫寫,提倡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整合繪畫、文字表達等方式,在字、詞、句、段、篇的聯結中完成知識建構。“拓展延伸類”以及“綜合實踐

  類”的自主型作業設計,更需要教師不斷挖掘智慧。比如綜合實踐類,教師要在全學科整合、延展的實踐中,基于不同年段學生關鍵能力以及必備品格發展特質,建立年段周期性作業。如中年段的“知行合一,自律自強”作業體系,以“家、校、社一體化勞動育人”為載體,尋找兒童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對接點進行系統活動設計,努力建構延展式時空學習機制。高年段則聚焦“尊重感恩,修遠成志”,依托“1+X”課程中的個性課程開發,激發高年段學生創造力,建立高年級學生成長自創課程的作業資源包。

  作業質量僅僅停留在以上就萬事大吉了嗎?不,還有一個更難的環節,就是每日對幾十個學生的作業逐一批改或“面批”。這個環節一般需要一個來回,有問題的需要“化錯”,教師還要再次跟進訂正,尤其是有的探究性作業,對教師原有知識儲備是很大挑戰,這時教師要快速補課以達成與個性學生對話之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講,“雙減”減輕的是學生的負擔,增加的卻是教師被“磨”的品性。由此,我在對清華附小全體教師充滿深深敬意的同時,也期盼這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被全社會更溫暖地對待。廣大教師為高質量課后服務的付出,一方面要“全天候付出”,一方面要“終身學習”,一方面要時刻不忘“教書育人”……這些都需要全社會的認可與敬重,需要被家長看見并認同。

  三、學校一日育人:家校攜手依法共同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雙減”本質上是追求育人的高質量。學校作為育人主體要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新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也強調家庭要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要求學校和家庭結成更緊密的教育同盟,營造家校協同高質量育人生態,共同保衛童年,守護好童年生命底子。對學校來說,家校協同不僅僅是成立個“家委會”,例行召開個期末家長會或舉行一兩次“家長學校”培訓這么簡單。

  清華附小家校協同共育有十多年的經驗,我們一直倡導與家長“同向共育”“心無旁騖向前、風雨兼程抵達”。凡是入學新生,我們倡導家長要做足學校準備的國家方針政策、學校辦學理念及課程表設置等多方面功課;倡導家長進一步聚焦兒童成長的一日生活,明確小學六年的培養目標。除了定期的“家長學校進修”系統培訓,學校還利用整個暑假推動家長對新生從認知和言行進行雙重調整,不斷完善“新關系實踐場域”,實現從“學習”轉向“生活”的“兒童一日高質量學校生活探索生態”。

  十余年來,清華附小通過強化校內外兒童隨身攜帶“三張名片”,即“友善的微笑”“贊美的大拇指”“感謝的鞠躬禮”,帶動了小手拉大手的家庭形象樹立和社區文化輻射。每到周末和節日走親訪友,家庭都會收獲很多人對這三張名片的贊許。學校提出要終身持有的“三個法寶”,即“身心健康”“經典閱讀”

  “良好習慣”,帶動了家庭教育良好氛圍養成;學校倡導的“每天閱讀1小時”,讓親子閱讀蔚然成風;“每天至少鍛煉1小時”,為家庭乃至社區體育帶來了積極影響。從“21天好習慣”養成,到“180天好習慣”固化,再到“720天好習慣”形成,在實現兒童從自理到自主的過程中,一個個成志教育的理念實現了預期目標,學校和家庭逐步形成統一認識,構建起默契的“家校新關系場域”。

  學校對家庭、對社會從來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共擔使命。期待家校雙方共同學習踐行義務教育法和家庭教育促進法,共同知曉兒童一日生活的內涵和外延,共同造就兩個育人陣地的戰略友好關系,共同面對未來挑戰的千軍萬馬。

  不久前,鐫刻有厚德載物字樣的日晷矗立在了我們成志廣場的中央。一日復一日,日新月異中。小學六年中的每一天,兒童遇見的,就是人生積淀的;兒童獲得的,就是助力未來的;那些每天快樂地走向我們的孩子,還將永遠快樂地向前走去……把這六年的時空放大、凝聚、濃縮成精華再獻給我們的孩子,是清華附小不變的堅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生長需要陽光雨露,人的成長需要培育引領。我們時刻響應時代要求,與國家需要同步,與全社會共繪教育變革之新藍圖,讓祖國的未來因孩子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而更加輝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小學立德樹人成志育人模式實踐研究”(BHA180231)階段性成果

  (竇桂梅 作者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人民教育》雜志2021年第22期,原題為《重構兒童高質量的學校一日生活——“雙減”百天后的義務教育新思考》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