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對話”成就高效課堂
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最好的場所。如何在課堂學習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進行了10年教學實踐,開展了“生命對話”的課堂教學研究。
倒逼出來的“生命對話”課堂
在傳統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學困生從三年級往上逐年增多。一些教師會抱怨“我講了好幾遍了,可他們還是不會!”這樣的課堂會出現大量虛假學習和淺表學習的學生:一類是逃避責罰型,用聽話守紀、積極“配合”教師的“假裝學習”來度過課堂寶貴時光。另一類是機械應付型,好記憶、不質疑、怕挑戰,表現為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明顯欠缺。前者的學習行為以完成外在任務、避免懲罰為取向,后者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缺少深度思維加工,因此學習成果多以復制為主,難以遷移和深化。他們整體創造力低,學業成就和個人幸福感普遍不高。這種知識取向的課堂,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難,導致了師生雙方的普遍焦慮。
這一問題引發了我們對課堂教學深層次思考:課堂要實現高效能,就必須觀照每一個生命的成長,讓其在課堂生活對話中走向思維激活、能力提升與人格完善。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著眼“生活立人”,從學生真實的學習困境出發,建構了屬于學生的“三好課堂”:讓每一名學生都在“生命對話”課堂中,經由有挑戰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感受到“伙伴好友愛(社會性領域)”“自己好聰明(認知領域)”“學習好愉快(動機情感領域)”,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真實的獲得感和生命的成長感,從而愛上課堂、愛上學習、愛上成長。
“生命對話”課堂提升學習品質
教學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我們立足學生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內容進行了結構化設計,使得學習過程合乎學生素養的發展和認知規律的發展。圍繞學習目標,我們設計了三段式板塊化的學習內容,每個學習任務都指向學習目標。這種板塊化的教學設計改變了線性的教學思維,變碎片化的問答為任務型的學習。內容的結構化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呈現結構化,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和建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堂將教學資源、教學情境過程進行立體勾連和問題設計導向,抓住學生的情感體驗點和智慧生成點,引導學生開展問題解決的整體性學習。問題是學習的敲門磚,學生圍繞富有挑戰的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借助學習單等思維工具,在對話過程中獲得由挑戰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在學習體驗中獲得自我接納與生命成長的快樂,從而推動學習走向有情感參與、認知體驗的深度,實現問題共振、情感共鳴、智慧共生。
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們嘗試對學習方式進行改革,形成“問題導入—自主學習—協同探究—分享表達—檢驗評價—反思追問”的課堂活動結構,變“以講代學”為“合作共學”,克服“線性”“碎片化”“淺表性”的傳統課堂教學弊端。學生通過小組間的傾聽和補充豐富了對文本的認識,提升了學習品質。
“生命對話”課堂滋養精神成長
在“生命對話”課堂中,首先要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讓教師站在核心素養視角看待一堂課的育人,通過一條主線(總體目標)、三條支線(明線、暗線、隱線)實現從知識傳遞走向生命價值的提升。主線即一節課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通過備課專業化三大技術——課標分析技術、學情分析技術和目標敘寫技術,精準分析人文主題和學科要素,精準定位學習目標,精準把握蘊含于學科深層的德育元素,與學科關鍵能力深度交融,實現學科立人。明線即文本本身比較明確、容易發現的德育內容。暗線即隱藏在學科本質的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隱線即課堂的隱性德育。學生通過課堂生活,養成傾聽、尊重、合作、溝通、思辨和互助等美好品格與學習習慣。
課堂將知識線、能力線、情感線、社會線交互地蘊藏在每個板塊中,用問題來撬動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生活中經歷概括、分析、歸納、總結等思維過程。學生在與文本對話、自我對話、同伴對話中獲得思維的成長、精神的成長。
(作者系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宮海燕 金妮 蘇飛飛 )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