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立足學校特色 深化“五育融合”
如何把“五育融合”落到實處?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廈門二中”)從學校辦學特色中找到融入點,走出了一條“五育融合”與學校辦學特色相得益彰的辦學之路。廈門二中是一所有120多年歷史的學校,從廈門鼓浪嶼走來,涌現出大批杰出校友。學校立足辦學特色與傳統,把校友資源轉化為德育資源。學校突出足球特色,讓體育強起來;學校彰顯音樂特色,讓美育開花結果;學校還發揮志愿者服務特色,把勞動教育抓實抓細。學校通過立足辦學特色抓“五育融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發揮榜樣的特殊作用
把校友資源變成德育資源
最近,廈門二中校友會收到了一筆特別的捐款。捐贈者是廈門二中2015屆高中畢業生張志鴻,這位“95后”校友向母校捐款10萬元,設立“寶鴻”助學獎學金,主要資助獎勵對象是廈門二中高一和高二年級的在校生,特別是品學兼優及家庭困難的學生。張志鴻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優秀的學弟學妹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并希望母校越來越強。
學校宣傳張志鴻的事跡,期待他發揮在青年人中的榜樣作用,起到朋輩德育的效果。
張志鴻是廈門二中眾多優秀校友中的一員。廈門二中由1870年創辦的毓德女學、1877年創辦的懷仁女校、1898年創辦的英華書院等多所學校合并組成,辦學底蘊深厚,數以萬計的畢業生遍布海內外,英才輩出,其中包括盧嘉錫、張乾二、王應睞、顧懋祥、卓仁禧、洪伯潛等院士及殷承宗、陳佐湟等著名音樂家。學校展示這些校友的事跡,并在課堂上介紹校友的奮斗歷程,讓校友資源成為生動的德育素材。
2018年9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天體命名工作組發布公告,將永久編號為1631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Xiamenerzhong”。從那時起,天上就有了一顆叫作“廈門二中”的星星。這是廈門二中七旬校友陳棟華送給母校的禮物。50多年前,他從廈門二中的教師那里受到了天文學啟蒙;半個多世紀后,陳棟華成為業余天文學愛好者、省天文學會常務理事,他用母校的名稱為小行星命名,以此表達對母校的熱愛。
校友是學生身邊的榜樣。學校通過弘揚校友奉獻社會、勇于擔當的精神,對學生開展德育,收到了特有的成效。
突出足球特色
讓體育強起來
廈門二中的足球運動氛圍“悠久且濃厚”。1898年,英華書院在創辦的同時就建立了英華足球隊,是我國較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學校之一。在120多年的校史上,足球已經成為廈門二中的校園文化標簽?谷沼⑿坳愭偤、國家青年隊主力守門員王介福、中國科學院院士卓仁禧、中國工程院院士洪伯潛,都曾是英華書院或廈門二中的優秀足球隊員。
現在,廈門二中每個班都組建了足球隊,“協群杯”足球賽是學校每年都要舉行的盛大活動。從年段比賽到校級爭霸賽,每場足球賽都精彩紛呈。學生有的是場上隊員、有的當裁判、有的作為啦啦隊員、有的成為賽事志愿者……人人都在賽事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收獲了存在感和成就感,充分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學校認為,“五育融合”應該人人參與,不應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全員參與的體育運動正是激發和營造教育氛圍的重要基礎。
學校認為,校園足球的“本”體現在體育向教育的回歸上,即“以球育德、以球啟智、以球健體、以球育美”,“五育融合”,形成了“自強不息,合作進取”的校園精神。
足球是廈門二中體育的發動機。除了足球,學校在田徑和其他體育項目上的成績也可圈可點。一進入廈門二中的校門,就能感受到濃厚的體育氛圍,學生鍛煉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在這里接受體育精神的熏陶,并養成團結協作、熱情勇敢、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學生在強化身體素質的同時,也提升了心理素質。
彰顯音樂特色
讓美育之花悠然綻放
今年5月4日,廈門二中合唱團與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合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兩代青年“隔空”對唱,成為傳承“五四”精神的一種特殊方式。合唱視頻很快在網絡廣泛傳播,收獲許多點贊與好評。
近年來,廈門二中合唱團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一張名片。合唱團曾獲廈門市“鷺島少年”合唱展演冠軍、福建省中小學生藝術節合唱比賽一等獎、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聲樂專場一等獎、第七屆中國童聲合唱節金獎。學生演繹的作品《大魚》《卷珠簾》受到廣泛好評。2018年12月30日,廈門二中合唱團在央視跨年節目《年輪》中演唱歌曲《啟程》;2019年11月19日,廈門二中合唱團以一首《不說再見》獻唱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學校每年舉行的專場音樂會更成為師生的音樂盛宴。
音樂是廈門二中的辦學特色之一,合唱團為喜愛音樂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提高自我的舞臺。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學生既練就了聲樂技能,又磨煉了堅持不懈的品格。合唱團的發展也體現了廈門二中的育人思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激勵學生活潑自由地開拓進取、求真求實。
學生合唱團是“音樂教育”的典型代表,也為廈門二中的“五育融合”擦亮了底色。
打造志愿服務特色
讓勞動教育無處不在
在全國足球賽事志愿服務、“潔凈沙灘”志愿服務、春運志愿服務、鼓浪嶼游覽區管理處志愿服務、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廈門二中的學生扮演了重要角色。學校建立學生志愿服務考核評價機制,弘揚“在服務中收獲,在奉獻中成長”的志愿服務理念,促使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素質、展現出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
除了志愿服務,學校還通過“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嵌入式整合勞動教育等方式,開展了特色勞動教育。
“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在一個星期內“承包”原先由物業工作人員負責的工作。學校把安全保衛、綠化保潔、圖書管理等工作打包分解,下發到班級,由學生輪流上崗完成。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素養,讓學生認識職業、體驗職業。
嵌入式整合勞動教育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即在美術課、手工制作和志愿服務過程中嵌入勞動教育,比如讓學生在美術課上剪窗花,在手工課上制作精美的工藝品,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練習英語口語、理解國外文化。這些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校以志愿服務為特色,進行多路徑勞動教育,收獲了多項成效。一是以勞育德。學生在志愿服務、物業勞動、制作文創產品等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形成了“勞動最光榮”“勞動就是創造”的理念。二是以勞育智。廈門二中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關心他人。通過與外國友人的交流,學生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了解了異國他鄉的文化、拓寬了知識面和國際視野。在制作文創產品的過程中,學生將美術、物理、化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的知識融于勞動中,提升了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三是以勞育美。文創產品的設計、制作過程是學生尋求美、創造美的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和審美修養。
從廈門二中的實踐來看,校友資源、足球、音樂、志愿服務是“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載體,讓德智體美勞融合,多核多元、同步向前、和諧共生,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王守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