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陽設計多元作業、提供自主選擇、減少作業總量—— “柔中帶剛”的特色作業得民心
“我們繪制古風團扇、制作古詩書簽、設計詩人的朋友圈,感覺自己也變成了小詩人。”這個學期,武漢市漢陽區二橋中學八年級的學生紛紛表示,老師設計的古詩作業真是太有意思了。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科學習的鞏固、發展和深化。“雙減”之下,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應對這一“減”一“增”雙重挑戰,讓“雙減”順利落地?武漢市漢陽區各學校進行了有益探索。
如何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作業形式走向多元
手抄報呈現英語對話場景、思維導圖梳理化學反應公式、給古詩詞配上優美風景畫……近日,武漢市漢陽區二橋中學正在舉辦學科優秀作業暨優秀備課設計展覽活動。記者注意到,登上展板的作業中,不僅有字跡工整、答題規范、筆記優美的常規作業,更有融學習性、生活味、實踐性為一體的特色作業。
“作業是一面鏡子,每一份優秀作業的背后,都是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該校副校長汪李丹說。
優秀作業展引來不少學生前來觀看、學習。八(2)班學生胡靈說:“作業形式這么豐富,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了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
不止二橋中學,如今,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在漢陽區學校已成“百花齊放”之勢。
“作業的創意設計多了,但是作業量減少了,學生做作業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了。”二橋中學校長彭葆蓓表示,作業形式走向多元,作業內容走向賦能,作業目標走向育人,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有收獲感和成就感,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提升綜合能力。
如何有效減少作業量?
給予學生作業的選擇權
在作業的分層設計上,漢陽區各個學校也都有自己的探索,鐘家村小學就為不同的學生創設了不同的作業空間。“減少作業量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要給予學生作業的選擇權。學生有選擇必有辨析,有辨析必有思考。”鐘家村小學數學教師李沛說。
為此,學校精心設計了“作業單”,將作業分為“小試牛刀”(基礎練習)、“初見鋒芒”(綜合練習)、“嶄露頭角”(拓展練習)。在作業評價上,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創新構建了闖關晉級的段位式評價模式。
記者了解到,在“作業單”的最后,該校還獨創了一個“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提出困惑或想法,家長可以提出意見或建議,教師可以給出具體評價或反饋。在一份小小的“作業單”上,鐘家村小學做出了大文章。
“作業的分層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鐘家村小學校長朱永軍總結道。
如何促“雙減”政策順利推進?
“減負”作業成為剛性要求
在弘橋小學,各學科作業“改頭換面”:創意無限的主題小報、聯系生活的觀察日志、主題化征文、美麗的葉貼畫、有趣的連環畫……一本本干凈整潔的作業、一行行精準到位的評價,無不透露出學生和教師的用心,更展現了學生在有趣而貼近生活的特色化作業中,扎實掌握了所學知識。
“作業的功能就是要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漢陽區初中語文教研員鄒勤表示,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數量、難度、分層三方面進行控制;作業評價要突出個性化和激勵性,做到反饋及時、形式多樣。漢陽區教育局教科中心中教室主任盛小慧透露,特色化減負作業已經成為剛性要求,各學校正在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和實施。
據悉,漢陽區成立各學科作業減負研究團隊,圍繞各年級學科作業現狀開展問卷調查和調研,從創新作業設計、嚴把作業難度、嚴控作業總量、規范作業批改4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指導各學校豐富作業形式,創新作業類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我們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努力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情感投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漢陽區教育局教科中心小教室主任彭娟介紹,下一步將梳理經驗,出臺《漢陽區中小學各學科作業設計與管理指導意見》。
“‘雙減’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作業減負是教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漢陽區教育局教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好此項工作,不僅是回應社會關切,更是以此為支點,撬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切實實現學生學業的減負增效,促“雙減”政策順利推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