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 弘揚李林精神 打造思政教育新名片
名列“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抗日英雄李林,是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畢業的僑生,在抗日戰爭中,她馳騁長城內外英勇殺敵,犧牲時年僅25歲。作為一所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學校,集美中學用好李林紀念園這一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同時,學校聯合廈門大學與集美大學,共建思政共同體,打造思政教育新名片。
百年集美中學
走出華僑抗日女英雄
集美中學由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于1918年3月創辦,已有逾百年歷史。
李林是集美中學校友,她1915年11月15日出生于福建漳州,出生不久即遭遺棄,被養母陳茶收養。3歲時隨養母去往印度尼西亞尋找經商的養父李瑞奇。
1929年,14歲的李林回國,以華僑子弟的身份進入集美中學,先就讀于幼稚師范學校六組,之后又轉入女子初級中學十組。
“九一八”事變后,集美各學校紛紛組建抗日救國會,并迅速擬定宣傳大綱,組織抗日宣傳隊和仇貨檢查組,李林踴躍報名參加,后來又加入了集美中學成立的抗日義勇隊,并立下時刻準備為國犧牲的誓言。
1933年2月,在集美中學代表會上,李林當選為學生自治會文書股長。3月,在集美中學創辦15周年典禮前,集美各校舉行了一次聯合軍事演習,李林被選為演習分隊隊長,負責學生軍事演練。12月,李林從集美中學畢業,成為集美抗日救國會的一員。
1935年春,李林轉學到上海愛國女中。“一二·九”運動爆發后,消息傳到上海,愛國女中積極響應,李林主動要求學生會主席召開學生大會,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
1936年6月,李林參加上海學聯組織的抗日宣傳活動,被松江警務局抓捕,送回愛國女中,后被校方開除。
1936年,李林考入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經濟系。此間,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12月12日,北平學聯抗議國民黨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國會“七君子”,李林擔任民國大學游行隊伍的旗手。不久,李林加入中國共產黨,于同年底奔赴太原,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舉辦的國民師范學校軍政訓練班,接受軍事訓練,任特委宣傳委員兼女子第11連黨支部書記。
“七七事變”后,李林到大同擔任雁北工委宣傳委員,負責晉西北犧盟大會大同中心區委的宣傳工作。在大同,李林為宣傳抗日四處奔走,并編寫和印刷宣傳單。在當年8月10日召開的雁北地區特派委員會上,李林建議部隊轉移到山區發展軍事力量,以游擊的方式與日軍斗爭,得到與會人員的贊同。會后,李林組織起“大同農民抗日自衛隊”,并負責訓練自衛隊。
1937年10月,李林等人轉移到偏關。在偏關,李林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群眾加入抗日游擊隊,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李林組建起雁北抗日游擊隊第八支隊,并擔任第八支隊隊長和政治部主任,負責游擊隊的政治工作和軍事訓練。
1939年10月下旬,李林率連隊同其他部隊配合,誘敵深入,擊退了日寇對雁北洪濤山抗日根據地的第7次大“掃蕩”。12月又率部隊參加了“反頑固”軍事行動。
1940年4月,日偽軍集中1.2萬兵力,對晉綏邊區進行“掃蕩”。為了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將日偽軍引開,自己卻被圍困于小郭家村蔭涼山頂。被日偽軍包圍后,她寧死不屈,用最后一發子彈射進喉部,壯烈殉國,年僅25歲。
李林犧牲后,她的事跡廣為傳頌。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全國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李林和陳嘉庚都名列其中。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全國300名抗日英烈名錄公布,李林名列其中。
英雄激勵學生成長
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
近日,福建省公布第四批“全省關心下一代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基地”名單,集美中學李林園名列其中。
李林園坐落于集美中學延平樓側邊。在靠近李林園的延平樓內,設有“李林烈士紀念館”,里面珍藏著李林的老照片和舊物,記錄了英雄短暫而又英勇的一生。園內有一尊李林銅像,持手槍,騎著駿馬,呈回頭射擊姿態。李林園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興建于1988年。建成后的30多個寒暑,一批又一批學生來到這里參觀瞻仰、開展活動,在這里緬懷先烈,接受思想洗禮。
集美中學李林園先后被評為福建省德育教育基地、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廈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驗教育基地等。
多年來,在集美中學,師生講李林的故事、演李林的故事。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紅色基因得到傳承,不斷激勵學子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其一,請前輩講英雄的故事。近年來,李林生平研究者、李林親人及戰友的后代多次來到學校,為學生講英雄故事。在2021年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原集美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五老”志愿宣講者馮沿江老師,以“學百年黨史、贊英雄烈士”為主題,為學校初中部少年團校200多名入團積極分子開設了“紅心向黨,永遠跟黨走”專題講座。馮老以“火紅青春獻給黨、血灑疆場寫春秋——贊女共產黨員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為主題,講述了李林烈士傳奇的一生。珍貴的歷史文物、感人的歷史圖片、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二,各種紀念活動激勵學生成長。在集美中學,英雄李林的故事被學生搬上舞臺演繹,追憶她的革命歷程。學校每年舉辦“李林杯”足球賽、籃球賽,讓李林的名字始終伴隨學生成長。每年清明節和李林犧牲的紀念日,學校都會舉行紀念活動、緬懷先烈。
2020年4月19日,是集美中學初三年級學生居家防疫結束后返校的日子。下午3點,一場特別的初三入校儀式在李林園李林銅像前舉行。儀式上,初三年段長帶領初三學生代表宣誓:“在接下來的初三學習中,我將秉承‘嘉庚精神’、牢記‘誠毅’校訓,拼搏進取、審慎篤行,披荊斬棘踏書山坎坷,以苦為舟過學海茫茫。我將用汗水澆筑夢想、用奮斗詮釋青春,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隨后,4名國旗班旗手邁著整齊的步伐,托舉校旗行進至李林銅像前,再由初三學生代表為英雄校友李林獻上花籃。最后,全體師生向李林銅像三鞠躬致禮,并緩緩繞行李林銅像一周,以此緬懷曾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集美學子,向他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
立足學校歷史資源
打造思政教育新名片
走進集美中學,映入眼簾的是“嘉庚精神薪火相傳”群雕、“誠毅”校訓、大事記巨石和院士校友雕塑群。學校的長廊兩側展示著優秀校友的事跡,有些建筑直接以捐資的熱心校友命名……觸目可及的校園文化風景,是直觀且獨特的教育資源。
集美中學十分重視利用“嘉庚文化”這份獨特的資源。前不久,集美中學與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簽署協議,三方共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訓基地”。
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集美中學均由陳嘉庚捐資創辦,都把傳承“嘉庚精神”作為辦學理念。三方合作后,將加強“創新課堂教學實現育人方式變革”方面的研討,并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構建豐富多樣的思政課程體系。三方合作后,集美中學將依托集美嘉庚紀念館、鰲園嘉庚故居、李林烈士園、李林紀念館等本土教育資源,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課程,并組織“嘉庚文化宣講團”,開展“黨史少年說”等系列德育活動,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同時,集美中學還注重把“嘉庚精神”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延伸思政“小課堂”、用好社會“大課堂”,促進學科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化。
學校充分利用具有嘉庚特色的校園文化和集美中學校史文化,對學生進行融入式教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嘉庚精神”。學校還努力挖掘“嘉庚精神”的時代內涵,積極開展具有“嘉庚特色”的系列化、常態化德育活動,將“嘉庚精神”滲透于課程、文化、活動、實踐4個育人平臺,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積極推進“重體驗、善激勵、促情感、強自律”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黨委書記、校長蔣思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