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 黨建推動發展 發揮勞育立德樹人作用
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黨委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做強黨建工作的基礎上,做強勞動教育,為學校的發展筑牢了根基,也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找到了突破點。
黨建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前不久,福建省廈門市張建陽化學名師工作室開展集體研討,廈門第六中學化學組向與會教師展示了學校的教學成果,廈門市第十三期化學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全體學員參加會議。這是學校黨員名師工作室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一次典型活動。近年來,學校黨委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員在教育教學中勇當先鋒,同時引領學校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為學校品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發揮教育教學中的黨員先鋒力量
張建陽名師工作室成立一年來,立足于一線教學教研,以項目式學習為工作室品牌,推動了新課程教育理念落地,充分發揮了黨員名師的先鋒模范作用。該工作室還獲得市教育部門優秀黨員名師先鋒崗榮譽稱號。
廈門第六中學現有在編在崗正式黨員190多人,黨員中的骨干教師有63人。學,F有黨員名師先鋒崗4個、黨員教師先鋒崗兩個、學科帶頭人支部書記4名。學校黨員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起到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為提高黨員中骨干教師的比例,學校制訂培養計劃,今年又確定10名黨員教師為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同時,將增加黨員名師先鋒崗一到兩個、黨員服務先鋒崗一到兩個,還將培養一名支部書記為學科帶頭人。學校重視落實“雙培養”機制,即把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管理骨干。學校組建“青藍工程”培訓班和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兩年來,共計培訓教師89人。教齡僅3年的林星星老師在第四屆福建省教師技能大賽上榮獲特等獎冠軍。
發揮黨建特色和品牌的力量
學校黨委開展好“兩項活動”,即志愿服務活動和特色活動。同時,學校黨委還創建好“一個品牌”,即黨委和各支部都創設一個黨建品牌,從而全面發揮黨建特色和品牌的力量。
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學校黨委廣泛開展潔凈家園、義務植樹、交通督導、路長制巡查、義務獻血、“解憂雜貨鋪”心理咨詢等志愿服務活動。學校還落實好“雙報到”以及黨支部與黨員干部愛心結對幫扶工作,為社區和困難群體辦實事、解難題。通過參與志愿活動,凸顯黨員先鋒作用。
在開展支部特色活動中,學校均設有活動室,并有醒目標牌,做到制度上墻,同時還設立“黨員學習園地”。學校結合“書香黨建”路線,由支部負責管理開放圖書角、黨員負責班級圖書角書目推薦,指導學生開展閱讀交流。學校還成立學生綜合服務中心,設黨員先鋒崗,全力服務學生。
在創建“一個品牌”上,校黨委打造“書香黨建”品牌,將品牌建設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在校內開辟書香黨建之“黨建引領”“愛上閱讀”“美美與共”“青出于藍”“篤思樂創”“開卷有益”六大書香區域,全面展示學校辦學特色、文化建設、人才培養、名師成長等豐碩成果。通過開展黨員帶領學生讀書小組、支部管理閱讀角、朗讀亭讀新思想、多形式讀書交流等多種形式,打造書香氤氳的校園。
學校還在各支部開展品牌建設和評比,選出“五佳品牌支部”。學校通過品牌創建,不斷提升黨建內涵,學校黨委“書香黨建”品牌獲評教育系統優秀黨建品牌。
發揮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引領力量
前不久,福建省教育部門公布了“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學校入選名單,廈門第六中學“體悟式”德育案例入選其中。這是學校黨委引領學校德育工作結出的碩果。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阿卡貝拉”合唱走紅網絡,并多次登上央視舞臺,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學校立足于多年積淀的辦學特色,把德育工作融入到藝術教育、創造教育、勞動教育中,同時突出德育工作的實踐性,讓學生在“體悟”中受教育,探索出“體悟型”德育模式,形成了特色德育品牌。
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學校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探索德育新路,堅持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首先是培育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開展“我的中國夢”“扣好人生第一?圩”等主題實踐活動,多措并舉加強“三愛”主題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其次是加強德育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德育課程系統;再其次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解憂雜貨鋪”“生如夏花,陽光心語”等活動,深受學生喜愛,權威媒體官方平臺轉發了學校拍攝的心理劇《最近比較煩》《我相信》,受到好評。
一年來,學校制訂新的五年規劃,明確以“黨建為統領,德育特色與教學質量雙翼齊飛”為總體思路,對標省級示范高中建設和全國文明校園爭創,開拓創新,在辦學發展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學校獲評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基層賽事優秀組織單位、經典誦讀大賽全國一等獎、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第二屆文明校園等榮譽。
服務老人十余載勞動教育成品牌
從2009年起,廈門第六中學開始與廈門湖里街道和通社區合作,由學生深入社區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服務,至今已堅持10余載。學校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勞動,培養了孝老愛親、服務社會的優良品質。長期的堅持,使這項活動成為學校勞動教育的品牌。
深入社區,服務“居家養老”老人
每個周三或周五,廈門第六中學學生都會來到和通社區肖阿好、葉素卿老人的家里,陪老人一起聊最近的校園生活,聽老人說從前的故事,并將老人家里不容易打掃的地方清潔一番,偶爾也會與老人下棋、玩游戲。這是廈門第六中學組織學生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融入勞動教育的典型場景。
和通、濠頭社區修建于20世紀90年代,相對比較老舊,居民中老齡人口比重較大,且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居多。為此,學校通過與社區共同舉辦居家養老活動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社區老年人的需求,并定期安排學生上門服務,對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2009年起,學校在校內招募勞動志愿者,并進行培訓。在非考試周的每周三、周五下午以及特殊節日,組織志愿者前往社區慰問孤寡殘障老人,陪老人聊天、做家務、下棋、讀報、做手工、表演節目等,學生與老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學校將這一“居家養老”勞動志愿服務逐步擴展成為全體高一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課。學校每年組織40多次服務活動,每次參與的學生為40多人,每年累計參與人數超過1600人次。這項工作得到社區工作者和老人的好評,有多位老人通過社區向學校發來感謝信。
創新管理,融入勞動教育
學校通過制定志愿者意向表,對志愿者的個人信息及可服務的時間、服務內容等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之后,根據志愿者的特長和性格特點進行分類,給他們安排不同性格的老人。比如會方言的志愿者對接只會講方言或習慣講方言的老人,不會方言的志愿者服務會講普通話或文化程度較高的老人。
學校發現,單一的入戶陪伴聊天不能滿足老人們的需求,于是,學校組織學生向老人們學習包餃子、包粽子、包包子。這讓本為受助者的老人成了學生的老師,這也讓老人在活動中提升了自我價值感、滿足了精神需求。學校還組織參加“居家養老”勞動志愿服務的學生與學校手工社、烘焙社等社團一起,向濠頭社區的老人們學做天然手工香皂和月餅,成品用于義賣,所得的善款全額捐贈給社區的孤寡老人們。在重陽節、元旦等節日,學校會組織每一屆的高一學生進入社區,舉行服務社區老人的文藝表演、垃圾分類知識宣講、打掃社區衛生等活動。學生在這些過程中,除了學會孝老,也學會勞動和承擔社會責任,從而真正實現了勞動教育的融入。
正確引導,讓教育走得更遠
每年3月,學校都會在全校師生參加的晨會課上,舉辦新老“居家養老”志愿者交接儀式,并表彰優秀志愿者,同時授予他們由服務社區和學校校長親筆簽發的志愿者服務證書。這種儀式,讓學生感受到參與志愿服務的光榮,并從中體會到志愿服務的真諦。
學校健全志愿服務勞動實踐教育評價體系。首先是做到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學校以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微信公眾號為線上載體,收集各界評價,在線下形成《廈門六中勞動志愿服務案例》,并整理成冊,供每一屆師生傳閱、學習。其次是做到學校、家庭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在學校層面,通過表彰優秀,并通過《居家養老勞動服務記錄冊》對學生進行考核審定;家庭層面,通過家長群、家長會、家校論壇、家訪對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與個人狀態進行階段性評價;社區層面,請社區工作人員對學生服務工作進行評價。
“居家養老”勞動志愿服務的體驗,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在愛心的滋養下,逐漸生根發芽、不斷成長。不少參加過“居家養老”勞動志愿服務的學生,在走進大學甚至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還會時常去養老院看望老人,或者堅持做著各種公益事業,志愿服務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學校“居家養老”勞動志愿服務,也帶動了學校家庭勞動教育的日常化。每到假期,學校會下發“好兒女卡”“家務勞動登記卡”,引導學生居家制作美食、開展家務勞動,引導學生關心家人、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母親節至父親節期間,學校舉辦首屆“孝親節”,有的家庭開展“孝順父母,共讀一書”活動,有的學生與家人一同去一次菜市場,有的學生則與家人一起做一次家宴……通過這些家務勞動,在學生中營造了“敬親孝親、尊老愛老”的濃厚氛圍。(廈門第六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姚育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