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自學”澆灌學生成長
■落實“雙減”政策聚焦高效課堂⑨
“教育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合肥實驗學校踐行由教育家何炳章先生提出的“自育自學”教育理念,聚焦課堂改革和課程建設,通過“做四個主人”教育、課外閱讀、吃好早餐、確保睡眠、堅持健身、彈奏樂器等教育,將自育“做人”與自學“求知”緊密結合,培養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具有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會自育、會自學”的能力,是“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最根本的能力。
“藝友制”助力教師發展
學生“會自育、會自學”,教師更要“會自育、會自學”。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首先要造就一支有理論素養、有教育敏感、有研究頭腦、有教學能力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合肥實驗學校建校以來始終聚焦課堂,關注學生和教師這兩個并重的主體,除著力培養學生的“自育自學”能力外,學校也積極探索“藝友制”教師發展模式。
“藝友制”教師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群體互幫互學、亦師亦友,促進自我發展,通過“藝友師表”制、“藝友讀書”制、“藝友研討”制和“藝友談心”制,形成教師校本發展模式。通過備課組、教研組、教學科研中心三級教研體系的構建,開展讀書沙龍、研評課、藝友論壇、學科融合教研等活動,普及科學教育理論,傳遞教育教學最新信息等。為發揮“友型之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增進教師間相互學習,形成“高友出高友”教師專業發展特色之路,學校還成立以教師個人命名的若干“高友會”,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學校整體師資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引導自學”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雙減”政策下減負提質的根本保證。合肥實驗學校建校以來,一直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1993年學校提出了研究、探討型的“自學指導式”課堂教學結構改革。通過研究學生特性、學科特點和教師專長,探索“教有風格”“學有成效”的新模式,形成“輕負擔、高質量”的高效課堂;通過對課堂結構改革的探索,形成了“引導自學”課型——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下,學生有較為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自行探究,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評價的主人,將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
“引導自學”課型的課堂結構由五個環節組成:明確自學重點、圍繞重點自學、交流自學情況、點撥自學得失、鞏固自學成果。“引導自學”課型以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為關鍵點;以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為環節點;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為主;以“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為目標,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自主學習的主人,課堂處處見“小先生”,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立體化的課堂教學改革。學校在全校范圍內“全學科”“全天候”運用“引導自學”課型教學,探索“一校一模”“一科多模”和課型變式。
“細胞式”推進課堂觀察
建構高質量教育體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只有課型建設還不夠,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把脈課堂。學校設計了“細胞式”看、評課的課堂觀察量表。“細胞”是指構成“引導自學”課型的四個部分:五個環節、若干學習小組、授課教師及每個獨立自學的學生。課堂觀察量表分為“教師引導情況”記錄表格(教學時間分配、教師所提問題和教師點撥實錄)與“學生自學情況”記錄表格(個人自學實錄和小組討論實錄)。學校要求教師運用觀察量表,深入每個“細胞”去觀察、研究和分析,既關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方法,也關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全過程。
“自育自學”激發深度學習
課程是學校所有活動的總和,建構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加強學校的課程建設。學校圍繞培養學生“自育自學”能力,具備扎實基礎、全面素質和創新精神的育人目標,依據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發展思路,積極構建和完善校本課程體系。學校研究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在學校的具體實施建議,形成九年一貫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形成“自育自學、全面發展”的學習理念,建立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學校將國家課程設為本校學生的必修課程,校本課程設為選修課程,采用學分制的方式,初步建立“扎實”與“靈活”相統一的“自育自學”課程體系。校本選修課程分為四類: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指導型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為學生深度學習提供條件,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為學生“自育自學”能力形成鋪設階梯。學校天天都有閱讀課,天天都有興趣課,天天都有體育課。通過開展文化藝術節、體育健康節、科技創造節和讀書演講節等活動,突出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學校的課后服務采取“1+X”的形式,“1”是指普惠托管,重點關注作業指導,實現小學作業不出校門,“X”是指社團和個性化課程,為學生提供科學實驗、書法、繪畫、電腦編程、足球、籃球等30多門精品課程,充分關注學生多元需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作者張琴 王軼敏系安徽省合肥實驗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