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還這樣上數學游戲課嗎”
作為“365小幼銜接”課程基地建設項目之一,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近年來積極進行小幼雙向銜接的實驗探索。
星期三上午第二節課,是丹陽市實驗小學一年級數學小幼銜接教研課,由一年級(2)班的李老師執教“有趣的拼搭”。
課堂上,李老師引導學生依次從一個密封的紙盒里抽取一張標有“蘋果”“梨”“香蕉”“草莓”“橘子”“西瓜”或“芒果”的小卡片。不同的水果以及旁邊的號碼,就是分組的依據和活動時的序號。這種設計一下子就讓學生興奮了起來。
“你們猜一猜,李老師今天給大家上什么課?”李老師問。“數學課!”學生們想都沒想,異口同聲。
“不,今天李老師和大家一起做游戲,喜歡嗎?”李老師笑著脫下了外套,露出掛著玩具的服飾。
聽到李老師說上游戲課,學生們歡呼雀躍,高興得跳了起來。
李老師不慌不忙,待學生們靜下后,賣了一個關子:“小朋友看看這兒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狀?”李老師左手一伸,手中神奇地出現了一個小圓柱積木。
“我知道它是玩具積木,圓柱。”“對,我也認識。”學生們興奮地說出了答案。
“這又是什么?是什么形狀的?”李老師右手拿著一塊長方體積木。等學生們說出答案,李老師把圓柱和長方體積木放在桌子上,將雙手往背后一藏:“請大家猜,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
學生們一邊猜,一邊讓李老師把手舉起來,有球體積木,還有正方體積木等。
“小朋友都知道它們的名稱。接下來我們大家一起用4種積木,玩一下游戲好嗎?”李老師順水推舟,切入學習課程。學生們急不可耐,想動手玩。
“我們一起來玩‘摸一摸’‘滾一滾’‘堆一堆’‘搭一搭’‘數一數’的游戲好嗎?”李老師把積木裝進小布袋,“我們先來玩第一個游戲,‘摸一摸’。”全班學生高高地舉著手,都搶著要玩游戲。李老師先請“西瓜5”學生,等“西瓜5”學生走到身邊,讓她閉上眼睛,用手在袋子里摸出一個積木,告訴大家是什么形狀的積木。當“西瓜5”學生報出結果后,再請學生們說一個積木名稱,讓“西瓜5”學生按要求摸出來。
接著李老師提出“摸一摸”的游戲要求:由“蘋果”“梨”“香蕉”“草莓”等7個小組的1號學生組織,2號學生協助,像剛才的游戲那樣,每人玩一玩,再說一說。
接下來,第二個游戲“滾一滾”由每個小組的3號學生組織,在一塊三合板做成的斜面上分別滾動4種積木,交流實驗的結果,并說說為什么。
第三個游戲“堆一堆”由每個小組的4號學生組織,先思考哪些積木可以堆,再在學具盒中分別取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體積木若干,堆一堆,交流實驗的結果,說說為什么有的積木可以堆,有的難以堆起來。
第四個游戲“搭一搭”由每個小組的5號學生組織,用若干個積木來拼搭各種物體的形狀。
最后是游戲“數一數”,由每個小組的6號學生組織,大家數一數自己拼搭的物體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每一種積木各用了幾個,一共有多少個,然后小組之間互動交流。
在數學“有趣的拼搭”課即將結束時,李老師表揚大家:“今天,小朋友的數學游戲玩得真好!想不想做一些這樣的玩具,課后玩一玩?”
“想!”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思維、情感再一次被李老師激發。大家爭著拿起橡皮泥,揉、搓、壓、切,各式各樣的橡皮泥被制作成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球體。
“今天的數學課真好玩!”“李老師,明天還這樣上數學游戲課嗎?”下課了,學生們還戀戀不舍。
“明天還這樣上數學游戲課嗎?”學生們脫口而出的話令人深思。這是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流露,他們真心喜歡這樣的課堂,希望經常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一年級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的零起點,需要學校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個性差異、學習生活經驗等要素出發,精心設計、建設適合的課程。“明天還這樣上數學游戲課嗎?”這是學生對課堂喜愛的表達、對學習方式的認可,也是學生對第二天學習生活的期待。這樣的課直抵小幼科學銜接改革的本質,并將進一步影響小學其他年級學習方式的改革。
(作者王文忠系江蘇省丹陽市教育學會會長、特級教師,蔣紅軍系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小學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