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 扮靚鄉村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美好鄉村教育實踐(中)
■教改先鋒重大典型報道
行走在美麗的浙江鄉村,記者撞見了不少“新鮮事”——
鄉村小規模學校不僅沒被撤并,反而辦出了讓城市家長都羨慕的特色;
許多教育發達地區難以落地的教師規模流動,在山區26縣卻早已深入人心;
不少來自省會杭州的學生,因父母工作調動轉學到縣中甚至鎮中就讀……
“山區不是包袱,而是發展的希望所在。”作為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浙江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標準化學校建設為基石,以教師流動機制為抓手,以城鄉教育共同體為突破,努力辦好美好鄉村教育,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力量。
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課堂——
城鄉教育差異小
上學意味著什么?多彩的課堂,還是熱鬧的操場?幾年前,對于常山縣芳村小學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讓人難為情——憋尿!
仔細一問才知道,解放前就建校的芳村小學校舍破舊、場地“袖珍”,孩子們走在校園里很容易“撞車”,上廁所更是緊張。六年級學生小李陽(化名)不好意思地說:“以前上廁所要排很長的隊,有時候還沒輪到我上課鈴就響了……”
“多少年來,常山經濟差,教育更差。生源流失最嚴重的3年里,常山人在本地購買房產僅1863套,而到衢州市區購房2277套,多數是為了小孩讀書方便。”回憶過往,常山縣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文卿感慨萬分。
經濟“后進生”,教育“吊車尾”,父母只得帶著孩子外出打工、求學,農村空心化愈演愈烈,鄉村振興缺少生力軍……這曾是常山的發展困境,也是許多山區縣跳不出的“怪圈”。毫無疑問,如果不能為鄉村留住孩子、留下未來,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都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005年,浙江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總體目標,著力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對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多大都不為過。
以此為開端,浙江拉開了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的大幕:從“改水改廁”到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從初中補短提升行動到“教育強縣”“教育現代化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評估,全省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持續改善,優先發展教育更是成為常山等多個市縣的“一號工程”。
2021年9月,記者走進芳村小學,只見校園面積擴大了兩倍,塑膠跑道、足球場、體藝樓、教師公寓等設施一應俱全,孩子們終于能在新校園里歡呼雀躍、暢快奔跑。曾經苦于沒有場地開設的書法、舞蹈等社團課,都有了單獨的教室?萍几惺愕男畔⒓夹g實驗室,已經有了第一批學員……
王文卿激動地說:“為了異地新建學校,縣政府投入5000多萬元,鎮政府讓出50余畝規劃用地并搬去學校舊址辦公,教師家長們更是為了拆遷和規劃絞盡腦汁,終于讓學校成為全鄉最好的建筑。”
終于,農村的孩子也坐進了窗明幾凈的教室,他們的課堂又會是怎樣的風景?在浙江景寧的山溝溝里,記者見到了許多“因小而美、因材施教”的特色課堂。
單看人數,全縣八成鄉村學校是一兩百人的小規模學校,半數鄉村教學班是15人以下的微班。但考慮到山區交通不便,景寧沒有大規模“撤點并校”,而是投入5000余萬元校園改造資金,創設“一校一品”校園環境,保障多媒體設備等硬件全覆蓋。
“我們學校只有16名學生,教師們能細致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特點,精準實施個性化教育教學,足以讓許多城市家長羨慕。”毛垟鄉中心小學校長柳榮水認為,只有保留并辦好小規模學校,方能打牢鄉村教育地基,促進教育公平。
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特色化發展,是浙江全域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7月,浙江全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達標率已達98.04%,校際差異系數控制在0.3以內,真正實現了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硬件”的均衡配置。
初任教師學在城里,優秀教師干在農村——
為有優秀教師來
“爺爺奶奶教小學,哥哥姐姐教中學”,這曾是浙江許多區縣農村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的體現:鄉村中小學里或是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的老教師,或是剛剛師范畢業、教學經驗欠缺的新教師,嚴重制約了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優秀教師來!
“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5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為新時代振興鄉村教育指明了行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這份關心,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在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的奮進道路上,浙江堅持以教師流動機制為抓手,對山區26縣超常規實施教師隊伍質量提升工程,深入推進城鄉教育“軟件”資源配置均衡。
因為教師交流試點改革,嘉善縣丁柵中心學校的師生竟然迎來了一名“大咖”教師——縣音樂學科帶頭人孟雅琴。“丁柵中心學校是非遺‘嘉善田歌’的傳承基地,那里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這讓我既能接觸新的事物,又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孟雅琴說。
不到3年,孟雅琴極大地提振了這里的音樂教學,還帶領孩子們在全市完成了一場精彩匯報演出,教師交流結出了碩果。
這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田園牧歌”,很快在浙江大地上傳唱——
既有“交流動真格”的“交響曲”。以嘉善、嵊州等地試點為基礎,浙江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和“縣管校聘”管理改革,2017年至2020年推動全省2323名校領導、6426名骨干教師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流動,交流人數超過6.5萬。
又有“待遇有保障”的“奏鳴曲”。浙江全省18萬名農村教師享受任教津貼,12萬人享受農村特崗教師津貼,形成了越往基層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每兩年評選一次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每次選出100人,每人獎勵5萬元。
更有“職稱設特區”的“變奏曲”。浙江規定,在地理位置特別偏遠、條件特別艱苦的學校任教滿30年的教師,表現優秀且仍在農村任教的可單列評聘高級職稱,不占所在學校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
淡化眼前利益,為教育“算總賬”,這是浙江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安吉縣梅溪中學科學教師金文燕,參加工作僅6年,卻早已成為學科組長。年紀輕輕的“小金老師”,為何成長如此快速?
答案只有4個字——學在城里。原來,2015年從杭州師范大學畢業后,金文燕沒有立馬下到鄉村學校任教,而是根據縣教育局統一安排,到縣城最好的中學跟崗3年,接受全縣學科帶頭人手把手指導。2018年分配到梅溪中學后,金文燕迅速獨挑大梁,結合學生特點設計課程,用科學火苗點亮求知燈塔。
“鄉村學校的確很缺教師,巴不得上午招來的新教師下午就派下去,但我們要算區域師資質量提升的‘總賬’。”安吉縣教育局黨委委員萬寶林表示,把優秀的教師苗子先放到城里學校鍛煉兩三年,再到鄉村學校很快就能成長為骨干教師,總的收益遠遠大于將新教師直接派到鄉村學校。
初任教師學在城里,優秀教師干在農村,如今已經成為浙江各地各部門的共識。梅溪中學校長尉國河自豪地說:“改革成效好不好,老百姓用腳投票,F在不僅本地生源不斷向鄉村學校‘回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紛紛選擇就近入學。光這個學期,我們學校就有4名學生跟著父母從省會杭州轉學而來。綠水青山里的美好鄉村教育,不一定比大城市差多少!”
城鄉學校手牽手,共同富裕一起走——
城鄉教育“零距離”
“長涂小學的同學們,你們知道臺風天要注意什么嗎?”在舟山市岱山縣高亭中心小學三年級教室,一堂跨越海峽的“天氣日歷整理”科學課正在進行。除了眼前的學生,授課教師應建成還要與長涂小學的11名學生隔屏互動。
岱山縣是名副其實的海島縣,遠在外島的長涂小學僅有18名教師、84名學生,生源流失較為嚴重?茖W課結束后,校長屠華為欣慰地說:“同步課堂益處頗多,學生同步學習,教師同步教研,資源同步共享。一根網線,一次牽手,就能讓城鄉教育走向‘零距離’。”
“高質量推進優質數字資源共享,以大教育的視野推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浙江省教育廳黨委書記、廳長毛宏芳介紹,近年來,浙江在“城鄉攜手、同步課堂”項目試點基礎上,通過“互聯網+義務教育”,探索組建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3種模式的“城鄉教育共同體”,進一步推動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整體提升鄉村學校的師資素質、學校管理、教育質量和校園文化水平。
——融合型“教共體”,其城鄉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促進一體化發展。
——共建型“教共體”,其各成員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核心校將不低于10%的骨干教師選派到成員校任教。
——協作型“教共體”,主要適宜在省內跨區域施行,不打破原有學校各自的人事、管理體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進行項目協作。
被稱為“錢江源頭第一校”的開化縣齊溪鎮中心小學,位于浙、皖、贛三省交界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景色宜人卻交通不便。
近年來,該校先后與紹興市魯迅小學結為協作型“教共體”,與開化縣實驗小學結為共建型“教共體”,辦學活力被徹底激發。
語文課上,講到錢塘江大潮,之江頭尾兩端的學生會接力分享一江春水由山至海的奇妙旅程;美術課上,城里娃娃能跟著鄉村學校教師的鏡頭,共同欣賞美育基地“蘭馨苑”內的植物盆景。在齊溪鎮中心小學校長吳章德看來,如果說送教是“教共體”1.0版,接管是2.0版,那么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鄉村學校的特色也能反哺城鎮學校,真正實現3.0版的雙向融合、共享共用。
開化縣教育局副局長鄭凱告訴記者,省里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還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教共體”建設模式探索。以開化為例,當地縣城學校少、鄉村學校多,全靠幾所城區校當“車頭”,“火車”肯定跑不快。為此,縣教育局在夯實城鄉結對的基礎上,支持規模較大的鄉鎮中心校與周邊村小深度融合,以“一校多區”模式提質增效,拉動鄉村教育舊貌換新顏。
建好一個“教共體”,共譜一首“協作曲”。如今,浙江義務教育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已達3496所,覆蓋省內全部鄉村學校和60%的鎮區學校。以“教共體”為牽引,美好鄉村教育猶如飛速的高鐵,奔馳在之江大地的春天里,奔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不論是共同富裕,還是鄉村振興,都需要久久為功。未來,我們將高水平謀劃好教育事業的工作思路、高起點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和教育先行省建設、高定位打造數字化改革金名片,繼續把辦好美好鄉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必答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優質均衡,著力建設‘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加快建成教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的先行示范區。”毛宏芳說。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周飛 陳寧一 禹躍昆 蔣亦豐 張春銘 高眾 周子涵 執筆:本報記者 高眾 視頻:張春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