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漫教育”鋪就潤育童心快行線
孩子在幼兒教育時期能否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已成為影響家庭和諧幸福、生活質量的因素之一。著眼于未來社會對有個性特點的創新人才的需要,河南省幼教專家、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石吟提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經歷影響著我們對兒童、對教育的理解。‘漫教育’的本質是在提醒每個人都不應忘記曾是兒童的自己,只有回歸本真、自我審視,才能更好地走進兒童的內心。”石吟園長的一番話語,為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的內涵發展之路作出了生動的注解——
“漫教育”
明晰新時期育人藍圖
幼兒階段要不斷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中原區品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基于對品質教育的思考,石吟園長提出“漫教育”理念,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節奏,自主構建內在秩序感,在彌漫著愛的氛圍中情緒穩定、身心愉悅地成長。近年來,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以“漫教育”教育理念為引領,著力培養“悅玩、悅言、悅思、悅行、悅創”的“悅寶貝”。
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的“漫教育”理念包括3層內涵:一是“彌漫”,把愛作為教育的永恒主題和重要目標,在環境里處處體現愛,在課程里時時充盈支持與陪伴,在交往里事事彰顯包容和關懷;二是“漫步”,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與發展需求,用自己的雙腳邁出自己的步伐,在成長中充分體驗與感知,獲得豐富的經驗;三是“浪漫”,關注兒童天然的內在秩序感,看到與發掘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能量,鼓勵兒童勇于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使其充滿詩意地自在生活。
“漫教育”彌漫著愛的氛圍,具有“浪漫”的狀態、“順應規律”的“漫節奏”,是兒童觀、教育觀、學習觀、教師觀、課程觀等一系列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的綜合體,最終指向教育中真實的人及其活動,關注幼兒個體的生命狀態,使知識回歸其文化,使教育回歸其本性。
“教育是靈魂的相互喚起,是鮮活的生命教育,必須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我們希望孩子、教師在浪漫的色彩里,回歸到自然的狀態中,在自然本真的環境下去實現每個人的教育成長。”正如石吟園長所說,提出“漫教育”理念后,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不斷挖掘“漫教育”理念的內核與價值,走上了內涵發展之路。
“悅寶貝”
展現和諧師幼關系
“師幼關系是學前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開啟的地方。”石吟園長說。在學前教育領域,教師不僅是幼兒心聲的傾聽者,而且是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分析者,更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影響著幼兒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發展。在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漫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教學關注的是兒童內在的體驗與感受,更加提倡兒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在教學中,教師的“教”不是單純地給予,而是建立在對兒童的觀察、解讀、理解的基礎上,只有了解孩子,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收集資源、創設環境、投放材料、師幼互動。
基于學段特點,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提出,幼兒園階段的教學價值應更傾向于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尊重”“欣賞”“陪伴”是師幼關系的基礎,并滲透在教學與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尊重”具體表現為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名字,不以居高臨下的口吻對幼兒說話,不讓孩子在同伴面前尷尬,表現出對孩子新發現的興趣等。“欣賞”在兒童期體現為目光和行為,投射在隨時表揚孩子的點滴進步,不當眾揭穿孩子的“小秘密”“小心思”,集體環境中不說攀比和否定性言語,多使用仰視、點頭的動作回應孩子,努力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積極因素等,教師眼神中飽含的鼓勵、信任、接納,都是滿滿的正能量。“陪伴”則是注重交流與關懷,給予真誠的建議和支持,認同孩子的情緒宣泄。
總體而言,“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都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要想回歸兒童的快樂童年,喚醒他們身邊的陪伴者尤為重要。“漫教育”更強調讓教師成為孩子的“大朋友”,教師的心態影響孩子對整個世界的體驗和理解,這種長遠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幼兒教育留在孩子生命中支持孩子飽滿向上成長的基石。
“趣課程”
繪制教育“提素”新圖譜
“漫教育”框架下,如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生活、學習、探索、感知,收獲知識與滿足感、成就感,是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致力于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在鄭州市中原區的品質教育思潮中,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構建了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的“趣課程”體系,課程總目標是在尊重兒童的前提下,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為幼兒創設“有趣”的環境、活動和游戲,引導幼兒運用體驗式學習方式架構自己的核心經驗。
“趣課程”涵蓋幼兒一日生活各方面內容。包括一日生活樂趣課程、主題體驗童趣課程、戶外混齡野趣課程和平行“走班”志趣課程。主題體驗童趣課程即教師與幼兒一起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戶外混齡野趣課程即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與不同年齡的同伴交往,體驗合作的快樂,學會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日生活樂趣課程即挖掘一日活動中各環節資源,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平行“走班”志趣課程打破“班級”界限,賦予幼兒自主選擇與興趣相同、不同班級的同伴共同學習活動的機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趣課程”四大課程各自相對獨立又彼此依存,通過幼兒的實際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體驗式學習方式,讓幼兒自己發現經驗、習得經驗,實現自我發展。
關注幼兒在課程中的學習、體驗與發展,是“趣課程”研究的理想和追求。為此,幼兒園制定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體系。首先是課程方案及內容評價。“趣課程”月活動主題及活動內容均以預設為主,隨機生成為輔。學期課程主題及內容按“3+N”的模式設定,即每學期3個基礎課程(從原有的基礎課程中選取),N個生成性課程。生成的課程更有利于豐富兒童的生活、擴展兒童的視野,讓兒童在真實的經歷中獲得新經驗。幼兒園在學期初和學期末分別由課程開發小組、幼教專家、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共同對課程主題、內容進行多維評價,對預設和生成的課程成效評價后,進行調整或豐富使課程內容時時“保新保鮮”。其次是課程實施評價。幼兒園建立了課程管理小組以及年級“課程實施方案執行情況匯報小組”,每月召開會議,匯報反饋和改進課程實施。每學期初及學年末,課程管理小組對園本課程實施方案全面評估調整,確保下學期課程方案的有效實施。
同時,幼兒園將幼兒的活動與新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起來,為幼兒創設具有創造性、開放性、童趣性、多維性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流光溢彩的“趣課程”里玩出自我,玩出精彩童年。
“三段式經驗”
聚焦全方位發展
兒童對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而兒童期的經驗建構是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模仿得來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模仿的過程就是“體驗”。基于此,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以體驗式教育為教學內核,結合兒童不同年齡的特點,確立了“三段式經驗”教育方式。
第一段是3—4歲(小班),是孩子的“生活經驗積累期”,也是人們常說的“見多識廣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感興趣,因此要有計劃、有意識地為孩子們創設“可能性”,讓孩子們多看、多接觸。
第二段是4—5歲(中班),是孩子的“經驗反饋期”,由于這一階段兒童的短時記憶占優勢,因此要引導孩子把“愛說”變成“有價值的說”,即回顧性復述,借助表達使其“強化”,提高其能力水平。
第三段是5—6歲(大班),是孩子的“經驗創造期”,孩子進入了兒童期思維、動作更活躍的時期,有各種各樣奇思妙想,所以,要增強大班活動的密度、廣度和深度,同時也對教師面對孩子時的靈活機敏和幽默風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三段式經驗”教育方式不是割裂的、平行存在的,生活經驗、經驗反饋和經驗創造這3個時期在孩子身上往往是交叉或同時出現的,因此,幼兒園在課程設計和實施中,既要關注和促進兒童身體與認知等外顯生長的量變,更要關注其心理與能力等內在成熟的質變。
“漫教研”
培養高水平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育改革中的直接一環,富有生命力的校園一定與教師發展同步。在“漫教育”理念下,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教學注重教師的支持與引導,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但并不意味著要削弱教師的作用與地位,而是更加需要教師充分地釋放智慧、激情、潛能和創造性。2017年,幼兒園成立了“中原名師學前教育石吟工作室”,石吟園長和她的團隊借助“石吟名師工作室”公眾平臺,交流分享教育心得,碰撞教育的火花,重現教師思考,引領更多人實現了專業化自主成長。
為了更好地將“漫教育”融入教學,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建立了“教師自我成長五段式”培育模式,同時建立了教師園本必讀書目庫(包括教學實操類、教育理念類、管理類、哲學類、名師主張類),用“項目負責制”推進教師自塑發展,用“課題引領”模式帶領教師專業成長。例如,幼兒園通過平行班研談、實地分析、操作和拼擺等多種形式,在個人設計—集體研討—現場觀摩中,切實引領教師從想到做、從模仿到創新,提升了教師對課程“游戲化”和“幼兒游戲”的深度理解。
如今,幼兒園逐漸形成了“骨干方向引領、團隊研修支撐、個體自主發展”三位一體的團隊建設效應,促進了教師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提高了“育人”“育隊伍”成效,并始終以“共融同生”的教師培養理念,全力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團隊。
…………
“每個孩子就像一粒種子,蘊含著極大的生命能量。”近年來,石吟園長帶領下的鄭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秉持“漫教育”理念,堅持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踐行“一個兒童,無限可能”的辦園宗旨,打造“品質教育”新高地,幼兒園先后獲得“河南省教師發展學校”“中國新樣態學校”“鄭州市教育科研基地”“鄭州市領航幼兒園”等榮譽稱號,實現了“共融同生”與良性循環,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構建了快樂的王國,助力他們從起跑線上不斷加速!
(石吟 李艷玲 海洋 陳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