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初心未改 信仰澎湃 ——寫在寧夏吳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學建校八十周年之際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2  閱讀:次   |
42.9K

  時代擅長不告而別,也善于悄無聲息地如期而至。寧夏吳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學(以下簡稱“利通一小”)的80歲生日就這么到來了。

  這80年,利通一小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一路前行,將對教育、對品質、對師生的熱愛融于血脈之中。

  經歷過歲月激蕩,看得見茁壯成長。從1941年的小小私塾,發展到今天的重點小學,成為吳忠市基礎教育力量的一面旗幟,利通一小用苦干與實干寫下了光榮與夢想。

  往昔歲月崢嶸今朝芳華碩果

  80年波瀾壯闊,慢慢亦漫漫;80年光輝歲月,匆匆又蔥蔥。往昔歲月崢嶸,回望來路,倍感激昂。

  1941年,寧夏吳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學正式成立,彼時只是一所私塾;1944年,命名為萬慈會小學,1949年又更名為新華完全小學;直至1959年,定名為利通街第一小學,沿用至今。

  80載砥礪奮進、薪火相傳。學校秉承“開拓進取、迎接挑戰、追求卓越、不甘落后”的利通一小精神,踐行“書、藝、和、雅”的辦學理念,樹立“德育塑校、質量立校、創新強校、智慧興校”的辦學宗旨,以“辦規范加特色學校,育合格加特長學生”為辦學方向,努力實現“吳忠標桿、寧夏一流、全國知名”的辦學目標。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日益提升,辦學實力顯著增強,已發展成為擁有43個教學班、2311名學生、131名教師的品牌學校,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譜寫了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創新型學校和特色化學校等。

  利通一小的發展歷史,每一篇都飽含著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每一章都記載著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每一頁都融入了利通一小人的勤耕不輟。歷經80載的風雨和磨礪,利通一小正凝心聚力,豪邁地朝著培養具有“儒雅之氣”的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大步邁進。

  賡續紅色基因打造黨建品牌

  重溫利通一小的歷史,徐徐展開的是一卷波瀾壯闊的奮斗畫卷。凝聚在一代又一代利通一小人身上的閃光品格,就是在傳承賡續紅色基因中堅定“永遠跟黨走”。

  學校始終不忘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認真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師生頭腦。

  學校全力打造“六有四服務”“火炬工程”“以研促學、爭先創優”等黨建特色品牌,嚴格落實從嚴治黨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先后被自治區評為“五星級基層黨組織”“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區教育系統優秀黨建示范點”等。

  全面打造“六有四服務”黨組織。“六有”即“有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有本領過硬的骨干隊伍、有功能實用的服務場所、有形式多樣的服務載體、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有群眾滿意的服務業績”,“四服務”即“服務學校改革發展、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社會”。通過持續深化“六有四服務”,提升辦學質量,推動改革發展。開展多元化拓展性課程,全面培養學生創新素養,全面加強黨小組建設機制,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全面實施“火炬工程”。以黨建工作引領少先隊建設,強化課程滲透,豐富活動載體,樹立榜樣典型,強化示范引領,拓展教育陣地,建立“五體合一”的教育網絡,推動新時代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爭先創優做先鋒。學校以黨建課題研究為抓手,通過學科牽頭、同伴互助、反思提升等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學改革,讓名師、骨干、黨員教師參與課例課題研究,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位居市區前列。

  2020年,學校黨總支被確定為寧夏首批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學校。學校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明確主體責任,執行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集體領導和決策機制。通過組織黨員“走出去”開展“兩學一做”實踐體驗活動和“請進來”創新開展黨史國情專題黨課;在黨小組建立共產黨員星級服務崗,鼓勵成員積極參加社區志愿先鋒隊。

  學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有力抓手,通過黨建帶隊建、黨員帶少先隊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長廊和黨的教育方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景觀小品,每一個角落都彰顯著環境育人的氛圍。每周一全校師生集會,開展國旗下的公開思政課,讓優秀共產黨員圍繞黨史國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抗疫先鋒、雷鋒精神、道德楷模等主題講黨課,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踐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教、以德立人的師德內涵。通過菜單預約、課例研討、教學沙龍、名師引路、專題研究,依托扎實、樸實、平實的組本教研活動,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在保留國家“精品課程”的同時,開發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飲食衛生、厲行節約等“生活課程”和無人機、創客、中國鼓、拳擊、功夫扇等“特色課程”,全力打造“課程超市”。利通一小因此先后獲得“自治區百所創新素養教育領航學校”、吳忠市科技創新活動示范學校、吳忠市教育系統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20多項榮譽。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亦是利通一小建校80周年,學校以此為契機,以新作為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積極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利用開學課和思政課讓共產黨員人人圍繞黨史講主題黨課;實施“紅色經典”閱讀計劃,舉辦詩歌朗誦大賽;開展師生“三歌”比賽,唱響“永遠跟黨走”的主旋律;拍攝“感黨恩、送祝福”“快閃”MV;制訂“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鴻雁教師”培養計劃,開展“為黨旗爭光添彩”教學競賽,讓教職工“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人人爭當先鋒,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唱響民族團結之歌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寧夏吳忠市有28個民族。在學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學校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樹牢“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積極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師生頭腦”主題教研活動。任榮老師表示,她所執教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中華民族一家親”一課,依托教材,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互相依存、情感上互相親近的特點以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感受中華民族向心力,認同中華民族一家親,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校大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十四個一”活動,使學校民族團結工作系列化、常態化。“十四個一”即每學期堅持舉辦一次專題報告會、寫一篇征文、舉辦一場知識競賽、創作一幅繪畫作品、完成一幅書法作品、設計一份手抄小報、舉辦一次演講比賽、出一期黑板報、組織一次民族政策常識問卷調查、排練一段舞蹈、學唱一首民族歌曲、學會演奏一種民族樂器、開展一次民俗社會調查、參觀一次民族風情園。通過這些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的地域分布、風俗習慣、語言文字、英雄事跡以及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各民族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的貢獻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利通一小因為出色的民族團結工作表現,于2019年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于2020年被自治區確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學校”。

  校長周曉玲表示:“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學校堅持不懈、抓實抓細。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校將不斷總結工作經驗,認真組織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在師生心中滲透、根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將一如既往地把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長期開展下去,不斷促進學校的‘雙文明’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各項事業順利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啟動創新發展引擎推動創新素養教育

  2007年,利通一小作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把利通一小建設為創新型學校。”為此,學校經歷了乍暖還寒的迷茫、步履艱辛的前行,也體會到了撥云見日的欣喜。時至今日,學校的創新素養教育已然長成一棵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校園是創新教育發生之場所,教師成為創新素養培育之名師,學生更是創新思維發展之英才。

  利通一小立足課堂,開展創新素養教育。在周曉玲校長看來,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是人類意識發展水平向更高階段邁進的標志。創新素養教育重在保護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觀察力,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思維品質,促進動手實踐,強化知行合一。一所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決定著學校創新素養教育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一是構建“1+N”創新素養教育新模式。學校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把握日常訓練,構建“1+N”創新素養課堂教學模式。“1”即一門學科,“N”即一個或多個創新素養培養發力點。學校在各年級開展創新素養故事閱讀活動,了解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通過教師說教材,挖掘不同學科的創新素養訓練側重點,再通過學科大教研梳理教材單元中的創新素養訓練內容,編輯成冊,在課堂教學中推廣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是打造“五味”創新素養教育新課堂。為了營造有活力的課堂教學、關注現場學習的生成與利用,學校打造了強調“兒童味、生活味、成長味、學科味、創新味”的“五味”課堂,追求課堂的“生成創造”和“思維建構”。師生努力激發思維,課堂指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構建煥發生命力的“五味”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善于創新,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樣態。

  三是完善“五位一體”創新素養教育新課程。學校在積累三級網絡課程和四大類特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立了“五位一體”的創新素養課程體系,即思政德育類、基礎學科類、藝術體育類、科技創新類、勞動實踐類。學校根據教師的愛好、學生的興趣、家長的專長開發個性化的課程,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的潛能,根據“教師即課程、學生即課程、家長即課程”的理念,開發創新素養“微課程群”。如思政德育類課程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課、衛生健康課、安全教育課、生活勞動課等,學校將微課程從內容選擇到推進方式進行整合,優化教學設計,從而形成立體的、螺旋的、序列化的、交互式的網絡結構,構建創新素養立體微課程,從而形成創新素養教育“五位一體”的課程群。

  四是堅持開展科技創新系列活動。多年來,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科技節,開展寒暑假創新作品展,為學生搭建創新、實踐、發明的舞臺,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學校在連續1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團體金獎,被評為“全國創新型學校”,科技實踐活動“紅領巾氣象哨”“沙塵暴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獲國家級別獎項;119名學生獲全國比賽金獎、銀獎,6名學生的創意作品獲批國家專利;2015年,參加第67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一名學生獲金獎、4名學生獲銅獎,學校榮獲國際交流名校獎。科技創新活動廣泛開展、全面開花,為學校推進創新素養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夯實教育堅實基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80載探索,80載奮斗。回溯這一路,周曉玲校長表示,教師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資源,也是推動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

  振興學校教育必先振興教師,發展教育必須建設教師隊伍。為引領教師成長,利通一小設計了教師教學培養體系,全方位支持和服務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把每年9月定為“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月”,號召教師踐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教、以德立人的師德內涵。通過立德樹人專題講座、誦讀《教師賦》、新教師“師德微論壇”、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等形式,把“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師德十不準”作為教師師德準則。

  二是強化青年教師基本功。學校大力開展“三字一話一技能”訓練。2020年,學校舉辦教學競賽和展示活動12次,外派教師參加學習培訓160余人次;36名教師的論文在各級各類教育類刊物上發表,42名教師的論文在各級各類論文評選中獲獎。學校先后編輯《利一校刊》《利通一小大事記》及《我和利一的故事》等200多篇教師文章,征集教師反思案例600余份編輯為《星空集》《蜜蜂集》《浪花集》《星辰集》;5名教師的課例獲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

  三是教研活動促教學改革。學校針對教學實際需要,著重促進教師深挖教材、規范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落實課堂創新素養點、豐富教師教學方法,依托扎實、樸實、平實的組本教研活動,采用菜單預約式、課例研討、教學沙龍、名師引路、專題研究等形式,讓名師、骨干教師帶動青年教師參與課例課題研究,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四是全力打造“課程超市”。學校教師在完成國家統編教材“精品課程”的同時,開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飲食衛生、厲行節約等“生活課程”以及合唱、古琴、茶藝、陶泥、書法、沙畫、扎染、剪紙、無人機、創客、中國鼓、功夫扇、包餃子、做元宵等體育、藝術、科技、實踐類“特色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實現學科類、體驗類、實踐類課程的全覆蓋,受到學生喜愛和歡迎。

  80年來,利通一小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探索從未間斷,伴隨著我國現代教育的改革發展,構建起與學校教育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學校先后有6名教師被評為特級教師,3名教師分別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在建校80周年之際,學校將治學勵行、培育英才,繼續做大做強隊伍建設,打造“鴻雁教師”品牌,在教師中樹立一批“利一名師”的示范典型。

  打造發展共同體提升學校教育品質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傳承,更需要不斷創新、提升教育品質,利通一小通過“名校帶動、區域聯盟、互助發展”的路徑,實現了“走出寧夏,走向全國”的跨越式發展。

  一是躋身全國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學校積極參加北京市朝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六省五十校”發展共同體,定期選派學校管理者和優秀教師深入彼此學校,互換角色、交流體驗、深度合作、合作共贏。2021年11月25日,“朝師附小發展共同體”第六屆圓桌論壇在線上舉辦,遠程教研、線上活動延續了共同體學校教師的學習交流,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

  二是融入寧夏“銀川都市圈教育協同發展合作體”。學校與銀川市實驗小學、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開展“互聯網+創新素養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堅持向區內一流學校靠攏,在辦學特色、學校管理、課堂教學、教育觀念、教學理念、教學活動、班務工作、教師培養等方面交流學習,擴大學校影響力。

  三是輻射帶動“市區薄弱學校教研共同體”。立足吳忠市第十教研共同體,每年與鹽池縣惠安堡鎮中心小學、青銅峽市第六小學、利通區第十三小學、同心縣南安實驗小學、紅寺堡區回民小學開展教研共同體活動,按照“教育幫扶”“利青同城”和“建立分校”的發展模式,通過選派教師、對調交流、送教上門、在線課堂、實時連線等方式,向教研共同體學校送管理、送黨課、送教學,開展“手拉手”捐贈活動等交流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對口學校教師專業能力和辦學效益的提升。

  夢想照亮前方路初心激勵腳下行

  春華秋實80載,塑成界碑,鐫刻年輪,彌散曲折,彰顯輝煌。一代代利一人,秉承文明傳統,薪火相傳,為人師表,不斷追求卓越;一代代利一人,傳道弘毅,格物致知,德藝雙馨,教書育人,銳意改革前行;一代代利一人,課堂引領,課后實踐,行為疏導,播撒智慧種子,為書香人生奠基。以質量演繹內涵,以內涵彰顯活力,以活力提升效益。

  春華秋實80載,春耕一路授業風景,夏耘一座教育豐碑。諄諄校訓,朝潤暮染;昭昭師道,時時自勉;殷殷學風,承繼綿延。革故鼎新,循循善誘,捍衛課堂生命;鑄就師魂,塑造形象,構筑師德風景線;滋滋澆灌,殷殷呵護,創設樂學環境,營造樂業境界,用博大之愛心,點燃生命之火;用世代之責任,擦亮智慧之光。守兒童之純真,守教育之神圣,守祖國之未來。其風范,如蠟燭春蠶;其情懷,如柔水峻山;其品格,如詩詞書畫;其精神,如雨露陽光。

  春華秋實80載,風雨兼程,弦歌不輟,初心如磐繪藍圖;朝陽盡暉,歲月如歌,使命在肩創輝煌。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學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學校”“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等稱號。

  歷史是未來的鑰匙,時間是真理的摯友。80年探索、80年奮斗、80年積累,只有接續努力的奮斗者,才能成為時代的勝利者,在新的起點上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利通一小人心中多了一份堅定自信,也多了一份睿智從容。

  夢想照亮前方路,初心激勵腳下行。創新創造的天地無限廣闊,擊鼓催征的召喚一聲緊似一聲。在新時代的號角中,利通一小將繼續守正創新,風雨無阻,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周曉玲 楊占斌 顧小明 馬莉 肖興華)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