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教育向優 村娃筑夢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美好鄉村教育實踐(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2-23  閱讀:次   |
42.9K

  ■教改先鋒重大典型報道

  浙江現有義務教育在校生530余萬名,其中城區學校307萬名,鎮區學校170萬名,鄉村學校58萬名。僅從數據上來看,鄉村孩子占少數。

  然而,鄉村孩子享有優質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在滿足了標準化學校、優質師資等硬性條件之后,浙江教育人以時代為帆、傳統做槳,用專業思考和生動實踐回答了一個新的命題——

  新時代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路徑在哪里?

  汲取鄉村優秀文化的教育力量——

  為新時代教育“尋根”“鑄魂”

  說起浙江,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令人耳熟能詳。浙江歷史悠遠、文化璀璨,2005年、2007年兩度于國內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成果居全國首位。

  文化寶藏蘊藏在廣大鄉村,教育開啟了學生的“尋根”之旅。

  地處良渚文化遺址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一小的“玉文化”芳菲入眼。春天,學生自制玉琮風箏、神鳥風箏,將良渚文化的符號放飛。夏天,學生來到良渚文明探索營地,親手制作玉器、玉鳥。秋天,學生手捧玉文化讀本,美文誦讀聲回蕩在校園上空。冬天,“玉文化節”上演良渚系列課程的活動嘉年華。

  這所在農田里建起來的學校,從象征良渚文化的“玉”中找到了辦學主脈。學校秉承“人皆璞玉、玉汝于成”的理念,開發了玉文化十大課程。立德樹人有了“玉”的承載,教師告別了空洞無物的說教,學生的發展目標也越加明晰。

  校長孫劍介紹,“玉文化”課程開展以來,學生身上發生了3個變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向往,對家鄉的自豪,對先民的尊重。“尋根”之旅吸引了眾多同行者,杭州城區的學校紛紛前來體驗、研究良渚文化,還有文化傳播機構正聯合學校籌劃拍攝良渚課本劇。

  2017年,浙江專門發文,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各環節,不斷優化校園育人環境,組織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

  一張浙江“村校版”的非遺地圖徐徐展開——在余姚,河姆渡鎮中心小學以農事研學傳承河姆渡農耕文化;在龍泉,小梅小學里保存著當地最古老的青瓷窯址;在三門,亭旁鎮中心小學的學生承襲了先輩的祭冬習俗……

  村校在“尋根”,村校也在“鑄魂”。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七山一水兩分田”里,有太多蕩氣回腸的故事,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鑄魂”之旅找到了最佳跑道。

  在《共產黨宣言》翻譯者陳望道的家鄉義烏市分水塘村,望道中學里隨處可見與先生相關的文化烙印,銘刻“真理味道”的教學樓、書寫望道精神的石牌、一間存放了500多件珍貴文物的陳望道陳列室。自建校之日起,學校黨支部就打造“真理的味道”黨建品牌,在德育創新中培育學生“好學力行”。

  在“兩山”理念誕生地余村,一支小導游隊伍總能吸引參觀者的目光。他們來自離余村最近的天荒坪小學,這所由中國美院設計的帶有明顯山水特色的農村學校,將“兩山”與辦學水乳交融。發生在前輩身上的“兩山”故事,寫入了學校的課程體系。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和諧共生,成為所有孩子的共識,并通過“小導游”社團向更多人傳遞。

  大鄉村有大思政。浙江近年來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在各學段、課程間的“接棒區”上做文章,鄉村的思政資源被充分盤活。如陳望道精神在義烏,除望道中學外,農村的夏演小學研習陳望道的家風、學風、文風,義亭小學編寫紅色故事匯,城區的實驗小學創編紅色誦讀節目,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則編排《陳望道》舞臺劇。

  城鄉學校共品真理的味道,達成了立德樹人的“共同富裕”。

  提供學生全面發展的無限可能——

  打造高質量的“五育”課程超市

  上午9點,孩子們蜂擁而出,他們最快樂的時光到了。安吉縣梅溪鎮錢坑橋幼兒園的空地上,擺放著各類自行設計的木質玩具,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游戲中實現自我意識和能力的建構。一旁的教師觀察著、記錄著,為安吉游戲的進化“喂養”新的數據。蜚聲海內外的安吉游戲,如今不僅覆蓋當地城鄉,更在全省落地百余所實踐園,令更多浙江村里娃玩上“世界級”的游戲。

  下午3點,東陽市白云鎮中心小學化身“課程超市”。東陽木雕課程的學生,將科技與木工結合設計一座“趙州橋”。七巧板課程的學生,用數學和美術知識變換出各種模樣。還有學生用無人機在校園上空編排隊形、在食堂里跟廚師學做梅干菜、在專用教室練習藝術體操。“院士之鄉”的農村娃獲得了豐富體驗和發展的可能性,學校成為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

  村校課程之豐,意在“五育”并舉之中。

  2012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深化高中課程改革,其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于2015年跟進。選課、走班、拓展性課程等理念攪動一池春水,賦予學生成長的全面性與多樣性,推動教育教學向“優”而行。

  課改之初,浙江在頂層設計上就給予農村更多關注。全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手冊上有專門針對村校的章節,全省課程建設研究團隊到地方調研必須給一所村校把脈開方,還有面向農村校長開展的課程領導力培訓。

  課改之中,浙江又在縮短城鄉差距、提升村校教育教學質量上下足功夫。

  淳安縣鳩坑鄉中心小學的一間教室里,一年級的孩子們正期待著與杭州行知小學的老師、同學見面。光纖、一體機、攝像頭、麥克風等設備,讓空中相約成為可能。這節“做獎牌”的美術課,是開學初兩校共同制定的教學計劃,類似的“空中課堂”每學期有30余節。打開一體機后,行知小學教師的教學影像、聲音現場同步,學生漸入佳境,雙方還時不時“隔空”互動。課堂結束時,8歲的盧哲峰成功制作了一枚獎牌,迫不及待地掛到了脖子上。

  2019年,浙江省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與城市學校結對的村校建成遠程互動教室,通過屏幕實現同步上課、作業、測試、答疑和輔導,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實時互通。2020年,這項民生實事工程覆蓋了6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參與師生380余萬人次,公眾評價滿意度達99.7%。

  與此同時,浙江還為鄉村辦學質量提升開辟專用通道。在鄉村小規模學校占比超過80%的景寧縣,小規模學校有專門的教學常規:教室被設計成多個學習區角,教師備課、設計作業做到給每個孩子量身定制,幾年下來教學質量可比肩城區學校。“景寧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此后浙江發布農村學校小班化教學實施建議、加強小規模學校建設意見等文件,令更多農村學校受益。

  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峰表示,村校在課改中找到了辦學特色和育人方向,課改質量與城區的差距正在縮小。更難能可貴的是,村校也涌現了一批改革的踏浪者、破題者。

  海島教育怎么做?地處全省末梢的海島,舟山市普陀區卻把這里的教育涂抹成了色彩斑斕的“海景線”:朱家尖小學把“沙灘”“沙子”“貝殼”搬進了學校,沙灘足球、沙雕、貝殼畫等課程層出不窮;朱家尖幼兒園依托海島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出17個“游遍朱家尖”經典案例。

  勞動教育怎么開展?章振樂從杭州市富陽區一所農村初中開始“播種”“新勞動教育”,其后在城市學校深化并在全區推廣。該區現已打造100個勞動體驗精品村、1000個勞動體驗示范農戶。“新勞動教育”成為全國典型,身為一名農村校長的章振樂被聘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勞動教學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校園足球怎么搞?諸暨市次塢鎮紅旗完小靠教師從村里買來的煤渣填出一個球場,教師成立足球隊帶著學生一起踢。周末踢,寒暑假也踢,踢出了一個浙江中小學校園足球聯賽第三名。后來球場改成人造草皮,學校也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基于教育優質均衡的評價改革——

  評出教育生態的一片綠水青山

  優質的鄉村教育優在哪里?城鄉教育的差距該怎樣看待?地方政府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如何通盤考慮?關乎鄉村教育發展的“風向標”,浙江試圖找到一根科學的指揮棒。

  2013年,浙江被列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是全國唯一全省域承擔改革任務的省份。目前,初步構建了結構型質量、過程型質量、結果型質量“三維一體”的評價體系,其中結構型質量直面鄉村教育。

  結構型質量指的是區域內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以及發展狀態的可持續性。浙江采用差異系數表示城鄉學校、公民辦學校以及不同家庭情況學生的學習狀況,再將這3個差異系數按照一定的權重,算出縣域的結構型質量。得分越低,差異度越小,代表教育生態越好。

  浙江在教育現代化評估條例中已經引入結構型質量,從以往的關注“達標”到現在的關注“差異”。這一舉措帶來的明顯變化是,地方政府將更多目光聚焦到鄉村教育辦得好不好,因為這直接關乎教育現代化指數。

  村校、優質、生態這些評價導向的關鍵詞,正導入到地方的教育評價改革中。

  海鹽縣創新推出城鄉學校“發展性指標”,由學校自行申報評估,指向學校差異化發展的個性要求。評價結果與起點相關,看過程增量。如此一來,原先大家公認的優質學校,在幾十項評估指標的實證匯聚后,并不一定具有優勢。相反,起點低、有想法、會干事的鄉村學校贏得了機會。

  沈蕩中學從第一年的B等偏后,到第四年躍升為全縣第一名;從過去每年流失優質生源40人左右,到這兩年出現了回流現象,每年都有外流學生申請轉回。校長陳雪峰感慨:“評價改革給了鄉村學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在師生心目中沈蕩中學就是好學校。”

  此外,海鹽還率先推行中考評價改革,開展以品德表現、運動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4個維度的綜合素質評價,以20分計入中考,樹立城鄉學校的全面育人觀。

  2019年,海鹽首批通過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核心指標的7項指標校際差異系數均低于0.3,遠低于評估要求的數值。

  在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指引下,在教育評價改革的撬動下,浙江鄉村教育向“優”而行的共同富裕道路正越走越寬。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周飛  陳寧一 禹躍昆 蔣亦豐 張春銘 高眾 執筆:本報記者 蔣亦豐 視頻:周子涵)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